衣料的種類(2 / 3)

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曰:“榻布,白疊也。”張守節正義:“白疊,木綿所織,非中國有也

“多草木,草實章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名曰白疊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海南蠻人織為巾,上出細字,雜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謂白疊巾。”

衣服的種類和知識

服色

指車馬、祭牲、服飾等的顏色。古代由於五德思想的流行,每一王朝都有特別崇仰的某一種顏色。以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如謂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漢尚黃之類。秦漢以後,新王朝建立,皆將改正朔、易服色視為關係到國運的大事。後亦泛稱各級官員的服飾。

繈緥

亦寫作“繈緥”、“繈保”、“繦緥”。背負小兒用的布兜和係帶。舊說長一尺二雨至二尺,闊八寸左右。

《論語.子路》:“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臣青子在繦緥中,未有勤勞,上幸列地封為三侯。”張守節《正義》:“繈,長尺二寸,闊八寸,以約小兒於背;褓,小兒被也。”

《史記.蒙恬列傳》:“昔周成王初立,未離繈褓。”《漢書.宣帝紀》:“曾孫雖在繈褓,猶坐收係郡邸獄。”《後漢書.桓榮傳》:“昔成王幼小,越在繈褓。”《玉篇.衣部》:“繈,繈褓,負兒衣也。織縷為之,廣八寸,長二尺,以負兒於背上也。”

魏晉以來流行的一種服裝。其特點是袖口寬鬆,不需施祛,不同於袖端應收斂並裝有祛口的袍。衫有單、夾二式,六朝不論婚喪,均用白色細綢製成。

隋唐以後,男子公服流行袍衫,大袖右衽,衣體寬博下長過膝,民國年間的長衫其形製猶受其影響。衫亦為女子常服,唐代女裝即主要由衫、裙、帔組成,直至清代,漢族女服都以衫裙為主。

東晉以來有裲襠衫,中納絲綿,形似今日棉背心。唐以後有缺胯衫,多為下層人民所服。《釋名.釋衣服》:“衫,芟也,芟末無袖端也。”

《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宋周煇《清波雜誌》卷二:“乾道中,王日嚴內相申請,謂環一室而圍座,色皆淺素,極可憎,乞仍存紫衫。至今四十年不改。前此仕族子弟未受官者皆衣白,今非跨馬及吊慰,不敢用。”清李鬥《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清明前後,肩擔賣食之輩,類皆俊秀少年,競尚妝飾。每著藍藕布衫,反紐鉤邊,缺其衽,謂之琵琶衿。”

短衣。一般作**(內衣)。自春秋時期直到清代,上襦下裙是中國女裝主要形式之一。多為短襦,長及腰間。唐以後,為便於勞作,襦亦可著於外,有袒領,裏麵不穿內衣。

宋代多為下層婦女穿,腰身與袖口較寬鬆,以質樸清秀為雅,由漢代上襦演變而成唐代套在外麵對襟為半臂。《古樂府.陌上采桑》:“緗綺為下裳,紫綺為上襦。”

“太和)六年六月敕......又袍襖衫等,曳地不得長二寸已上,衣袖不得廣一尺三寸已上,婦人製裙,不得闊五幅已上,裙條曳地,不得長三寸已上,襦袖等不得廣一尺五已上。”

《宋史.樂誌十七》:“隊舞之製......二曰劍器隊,衣五色繡羅襦,裹交腳襆頭,紅羅繡抹額,帶器仗。”《日下舊聞考.風俗》:“清明寒食,宮庭於是節最為富麗,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戲蹴秋千之服,金繡衣襦,香囊結帶,雙雙對蹴。”

下衣。始指保護下體的幾幅布前後聯成的大圍裙,於腰部折疊,從腰遮到膝部。膝下小腿部分則有脛衣(稱袴),套在雙腿上,呈雙筒狀,不連中襠。

漢代的滿襠褲稱褌。曆代婦女下裳一般多穿裙,清光緒以後穿褲才漸多。男子除袍服外,隋唐以前下裳多為裙,以後漸多穿褲,直至清代。就色彩而言,古代規定,上衣下裳,衣用正色,裳用間色。《

元宇文懋昭《金誌.男女冠服》:“婦人衣曰大襖子,不領,如男子道服。裳曰錦裙,裙去左右各闕二尺許,以鐵條為圈,裹以繡帛,上以單裙襲之。”清李心衡《金川瑣記.蠻裙》:“近日蠻女下裳多用白布或藏綢製成,邊幅鑲紅布,襞襀細致,如百疊裙。頭人家衣裙多用碎錦鑲成,臨風飄颺,頗似古時舞衣。”

法服

封建禮法規定的標準服。用於祭祀、朝會等儀式。其特點是寬袍大袖,峨冠博帶,與日常生活的輕便服裝不同。自南北朝後期至明代,法服和常服一直並存,但法服使用的範圍始終不大。

《孝經.卿大夫章》:“非先至之法服不敢服。”唐玄宗注:“先王製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守禮法,不敢僭上偪下。”《三國誌.魏誌.楊阜傳》:“阜常見明帝著繡帽,被褾綾半裹,阜問帝曰:‘此於禮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見阜。”

元楊瑀《山居新話》:“郊祀祭廟,天子禦袞冕,百官皆法服。凡披秉須依歌訣次第,則免顛倒之勞。漫識歌訣於左:襪履中單冀帶先,裙袍蔽膝綬紳連。方心曲領藍腰帶,玉佩丁當冠笏全。”

單衣

亦作“禪衣”。形製略與袍同,衣袖寬大,以其無裏,稱禪衣。漢魏以來,除平時在家穿著外,也可用作官員朝服,但隻能作為襯衣,穿在袍服裏。江陵馬磚一號楚墓出土的服裝中有繡羅單衣、繡絹單衣。楚國貴婦的直裾單衣乃用正裁法製成,前身、後身及兩袖各為一片,每片寬度與衣料本身的幅度大體相等,右衽,交領,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擺等部均呈平直狀,無明顯弧度。領、袖、襟、裾均有一道緣邊。袖端緣邊常用兩種顏色的彩條紋錦鑲沿。

《漢書.江充傳》:“充衣紗縠禪衣,曲裾後垂交輸。”《魏書.外戚傳上.馮誕》:“使彭城王勰詔群臣脫朱衣,服單衣介幘,陪哭司徒。”唐李頎《行路難》詩:“父子兄弟綰銀黃,躍馬鳴珂朝建章。火浣單衣繡方領,茱萸錦帶玉盤囊。”

《資治通鑒.晉簡文帝鹹安元年》:“王於朝堂變用,著平巾幘,單衣,東向流涕,拜受璽綬。”胡三省注:“單衣,江左諸人所以見尊者之服,所謂巾褠也。

袞衣

簡稱“袞”。亦稱“袞服”。為古代天子王公的禮服,因上有龍的圖案得名。中國傳統的袞衣以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料、黼、黻十二章紋為飾。周製,前六章繪於衣,後六章繡於裳,皂衣絳裳,衣裳相連,形製似裘。

東漢以來,大體相沿。清代廢除十二章紋,但皇帝袞服紋飾仍以龍為主。《詩.豳風.九或》:“我覯之子,袞衣繡裳。”朱熹集傳:“天子之龍一升一降,上公但有降龍。以龍首卷然,故謂之袞也。”

《南齊書.輿服誌》:“袞衣,漢世出陳留襄邑所織。宋末用繡及織成。建武中,明帝以織成重,乃采畫為之,加金銀薄,亦謂之天衣。”《明史.輿服誌二》:“洪武十六年定袞冕之製。袞,玄衣黃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種織於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繡於裳。”

《清史稿.輿服誌二》:“[皇帝]袞服,色用石青,繡五爪正麵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其章左日,右月,萬象篆文,間以五色雲。”

1..紡:應用平紋組織,采用生織或半色織工藝,經緯一般不加撚或弱撚,綢麵較平挺,紡的牲是質地輕薄而又堅韜。

2..縐:應用平紋或其他組織,經或緯加強撚,或經緯均加強撚,呈明顯縐疚並富有彈性的織品。

3..緞:應用緞紋組織,綢麵平滑光亮的織品。

4..綾:應用斜紋組織或變則斜紋組織,綢麵呈明顯斜向紋路的織品。

5..紗:全部或部分應用紗組織的織品,由甲、乙經絲每隔一緯絲扭絞而成的。

6..羅:全部或部分應用羅組織的織品,由甲、乙經絲每隔個一根或三根以上的奇數緯絲方扭絞成的,即謂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