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料的種類(1 / 3)

衣料的種類

一、錦

用彩色絲線織成圖案花紋的織品,常在織造前將緯絲染好顏色,顏色一般在三種以上。特點是色澤鮮豔,質地厚實。常用以緣邊。

中國織錦業一向發達。春秋戰國時期有菱花織錦、深棕地紅黃菱紋錦、朱條間花對龍對鳳紋等。秦漢以來,名目繁多。唐代錦以組織細密、設色精良為特點。宋代三大名錦為蘇州宋錦,南京雲錦和四川蜀錦。清代壯族的壯錦和瑤、傣等族的棉錦也很著名。

蜀錦,四川成都所產的美錦。以染色熟絲織造,質地堅韌,圖案多樣,五彩繽紛。三國時,為蜀漢主要手工產品,行銷魏、吳。宋時列為貢品,南宋時朝廷賴以購買軍馬,為此曾嚴禁私販。元費著撰有《蜀錦譜》詳列宋代蜀錦名目。三國諸葛亮《教》:“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華陽國誌.蜀誌》:“蜀郡西城,故錦裏也。”

十樣錦,名:‘長它竹’、‘雕團’、‘象眼’、‘宜男’、‘寶界地、’、‘天下樂’、‘方勝’、‘獅團’、‘八嗒韻’、‘鐵蘘梗荷’。”

二、羅

質地輕軟稀疏的絲織品,其經緯組織顯椒眼紋。未練者稱生羅,已練者稱熟羅。起花紋者稱紋羅,無花紋者稱素羅。

自先秦以來,曆代都有生產。江陵馬磚一號楚墓出土服飾實物有繡、羅、絹、紗等各種衣著十餘件。唐代有透額羅,即以一小方馬尾羅遮住前額,為婦女裝飾之一。宋代公私服多用羅,婦女成婚用以蒙頭的蓋頭,即以五尺見方的皂羅製成。清代蘇州生產的羅有花羅、素羅、刀羅、河西羅等名目。羅除主要用作衣料外,曆史上還常用作扇麵、床帳、屏風等。

羅,初尚暖羅、水圍羅,今皆用湖羅、馬尾羅、綺羅,而水圍羅又下矣。其他紗紬更易,不可勝計。”《紅樓夢》第四十回:“那個軟煙羅隻有四樣顏色:一樣雨過天青,一樣秋香色,一樣鬆綠的,一樣就是銀紅的。若是作了帳子,糊了窗屜,遠遠的看著,就似煙霧一樣,所以叫作‘軟煙羅’。”

三、紗

曆代織品之一。經緯稀疏而輕薄,多以絲為之。

周王後夫人之服,以白沙縠為裏,稱素沙。六朝以後,以紗為特重,用亦最廣,凡朝服公服不論冬夏,無不用紗。唐代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常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宋代以後亦指棉紗。

南海出鮫綃紗,帛先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餘金,以為服,入水不濡。宋陸遊:“毫州出輕紗,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一州惟兩家能織,相與世世為婚姻,懼他人家得其法也。雲自唐以來名家,今三百餘年矣。”

四、綢

亦稱繭綢。用家蠶粗絲或野蠶繭絲紡織成的平紋織物。漢代即為人重視。南北朝以白綢作為饋贈禮品。唐宋土貢有花綢、綿綢和平綢。明代以山西潞綢為最。

“廣西亦有桑蠶,但不多耳。得繭不能為絲,煮之以灰水中,引以成縷,以水織綢,其色雖暗而特宜於衣,在高州所產為佳。”

五、綺

在素地織紋起花的絲織物。質地柔軟,質理疏朗,多用作夏服材料。用經線、緯線錯綜地在織物上織出凸出的圖案工藝,商代已經發明了,安陽殷墟出土的銅器粘有織成規矩紋樣的綺、絹等絲織物殘跡。戰國楚簡上出現了“綺”字。爾後各朝都有織造,規格和花樣愈益豐富。錦綺,向被視作高級織品,不少朝代對服用對象作了限製。

張瀚《鬆窗夢語.風俗記》:“國朝士女服飾,皆有定製。洪武時律令嚴明,群相蹈之。如翡翠珠冠,龍鳳服飾,惟皇後、王妃始得為服;命婦禮冠四品以上用金事件,五品以下用抹金銀事件;衣大袖衫,五品以上用紵絲綾羅,六品以下用綾羅緞絹;皆有限製。今男子服錦綺,女子飾金珠,是皆僭擬無涯,逾國家之禁者也。”

六、綾

俗稱綾子。一種有彩文的絲織品,光如鏡麵,像緞子而比緞子薄。漢代即有生產,六朝時綾與錦同樣貴重。唐代尤為發達,名目繁多,公私衣服多用綾,其絲織業以蜀中錦彩、吳越異樣紋綾紗羅和河南北紗綾為著。宋代羅綾則多以提花。元代有大綾、小綾。明代出土絲綢紋樣中有落花流水花綾。

七、絹

用生絲織成的平紋織物。其經緯密度基本一致。質地挺爽細膩,既可用來製衣,也可用作書畫、裝璜等。曆代繡工在細薄輕軟的絹羅上,繡出各種美不勝(蟹)收的圖案。湖北江陵馬磚一號楚墓出土有春冬戰國時期的繡絹袍、裙、褲和單衣等。敦煌出土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滿地鎖繡絹。

八、紈

細致光潔的絹。向為珍貴的衣料,所謂白縠之衣,薄紈之裏,即是。漢代宮廷以紈素為冬服,輕綃為夏服。以細絹製成的團扇,稱紈扇,常為古代女子所持。

宋玉《神女賦》:“其盛飾也,則羅紈綺績盛文章,極服妙采照萬方。”清張岱《陶庵夢憶.秦淮河房》:“女客團扇輕紈,緩鬢傾髻,軟媚著人。”

九、緞

緞,一種比較厚的正麵平滑有光澤的絲織品。利用緞紋組織的各種花、素絲織物。緞類織物俗稱緞子,品種很多。緞紋組織中經、緯隻有一種以浮長形式布滿表麵,並遮蓋另一種均勻分布的單獨組織點。

因而織物表麵光滑有光澤。經浮長布滿表麵的稱經緞;緯浮長布滿表麵的稱緯緞。緞類織物是絲綢產品中技術最為複雜,織物外觀最為絢麗多彩,工藝水平最高級的大類品種。

我們常見的有花軟緞、素軟緞、織錦緞、古香緞等。花軟緞、織錦緞、古香緞可以做旗袍、被麵、棉襖等。其特點:平滑光亮、質地柔軟。古香緞、織錦緞花型繁多、色彩豐富、紋路精細、雍華瑰麗,具有民族風格和故鄉色彩,多數唐裝以此類織物為麵料。

十、帛

絲織品的總稱。生帛稱縞、素、綃、絹,熟帛稱練。帛在古代不光用於服飾,還用於書畫。

十一、葛布

葛,植物名。多年生蔓草。其莖的纖維所製成的織物叫葛布,俗稱“夏布”,質地細薄。除作衣料,魏晉以來多用製巾。

葛之產地,一為吳越,一為嶺南。江蘇吳縣草鞋山新石器遺址發現三塊五六千年前的葛布。自周以來,曆代貢賦。尤以廣東之葛為有名,其織葛者名細工,織成布弱如蟬翅,重僅數銖,明清以來有用絲緯葛經混織者。

十二、布

麻、苧、葛、棉等非絲織物的通稱。上古布僅指麻、葛。古代貧賤的人穿不起絲,隻能穿麻,布衣遂成為庶人的代稱。中國織麻較織絲為早。五六千年以前母係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就用野麻纖維紡成線,織成布,布幅很窄。西安半坡和華縣泉護村等地發現的陶器底部麻布印痕,每平方厘米有經緯線各十根。漢魏六朝著名者為南方葛布,作夏服材料。宋元初開始流行棉布,至明代一般棉布代替了苧麻、粗絹。宋明都有絲棉交織,以明代絲絲棉緯的雲布為有名。

十三、火浣布(犬夜叉……)

石棉布的古稱。以能用火燃法除石棉布上的汙漬而得名。我國利用石棉作紡織材料由來已久,《山海經》中已有用石棉製成火浣布的記載。直至明清,始終不絕。惟前人對它的性質不明,或認為用某種木皮織成,或認為用火鼠毛織成。

《三國誌.魏誌.齊王芳傳》:“二月,西域重澤獻火浣布。”裴鬆之注引《傅子》曰:“漢桓帝時,大將軍梁冀以火浣布為單衣,常大會賓客,冀陽爭酒,失杯而汙之,偽怒,解衣曰:‘燒之。’布得火,煒曄赫然,如燒凡布,垢盡火滅,粲然潔白,若用灰水焉。

十四、白疊

亦作“帛疊”。棉布。棉花自鱘度傳入我國,經過南北兩路:東漢由南路經過南洋諸國傳入雲南,雲南少數民族當時生產出一種名叫“白疊花布”的紡織品,南北朝由北路傳入新疆。唐宋白疊被視作珍品。內地棉花的大量種植和棉布的大量生產則始於宋末元初,由海南島黎族地區經閩、廣傳至江南。惟唐以前不知有草棉,將棉布誤認為木抽所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