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味道中的化學(2 / 3)

(2)結構特點。一般說,分子結構中羥基愈多,愈甜。如5%乙醇溶液,已略有甜味,丙三醇較乙二醇甜;碳水化合物中能析晶的特稱為糖,是主要的甜劑,其甜度:蔗糖,1.00;果糖,1.07~1.73;轉化糖,0.78~1.27;葡萄糖,0.49~0.74;木糖,0.40~0.60;麥芽糖,0.33~0.60;鼠李糖,0.33~0.60;半乳糖,0.27~0.52;乳糖,0.16~0.28。

2.天然甜料

(1)蜂蜜。市售品是淡黃至紅黃色的濃黏性透明漿汁,低溫則有結晶生成而呈白濁狀,為蜜蜂自花之蜜腺采集,貯於巢中備冬日食用之物。①花蜜,主要成分是蔗糖40%,水分19%。經蜜蜂口中酶轉換成蜂蜜後,較砂糖甜。②圓蜂蜜,主要成分是葡萄糖,36.2%;果糖,37.1%;蔗糖,2.6%;糊精,3.0%;含氮物,1.1%;花粉及蠟,0.7%;灰分,0.2%;蟻酸,0.1%;其餘是水分。各種成分因花的種類、風味而異。

(2)甘草。甜味的主要成分為甘草酸(C_42H_62O_6),天然物含1原子K或NH_4或相當的Ca,另含蔗糖50%,澱粉20%~30%,天冬素2%~4%,甘露糖醇6%,樹脂1.5%~4%,精油0.03%及纖維等。甘草精的甜度約為砂糖的100倍,可分離提取出,也可用甘草的浸出物製成“甘草膏”。優點是不易發酵變質,可用作各種加工甜味劑。

3.常用合成或人工甜料

(1)甜精。即乙氧基苯脲,甜度為蔗糖的200~250倍。與糖精混用,甜昧因協同作用有相乘之效。它們在用量大(如0.5%以上)時,均有苦昧,煮沸後分解亦有苦味,通常不消化而排出,對身體無害。

(2)蔗糖。由甘蔗或甜菜壓榨製得,通常棉白糖與砂糖的區別在於前者不含結晶水,生活中常用。

(3)糖精。為人工合成的鄰苯甲酰磺亞胺,甜度為蔗糖的450~700倍,稀釋10000倍仍有甜味。

4.其他新甜科

由於糖易使人發胖,且糖尿病患者禁食,所以製出了不少新型甜料作為代用品。

(1)木糖。甜度為蔗糖的60%,由植物木質化後的細胞膜(木聚糖)經水解後製得。稻草、蔗渣、玉米軸穗、穀殼、木材下腳料均可作為其原料,不易被人體吸收,但可供糖尿病患者及高血壓病患者食用。

(2)雙勝(雙縮胺酸)。1966年研究成功,甜度為蔗糖的150倍,由幾種氨基酸合成,是一種重要的人工新甜劑。

(3)二氫查爾酮(DHC)。1963年合成,甜度為糖精的200倍,是目前已知的最甜品。其原料為柑橘類加工的副產物。

(4)甜蜜素。甜度為蔗糖的50倍,且對人體無害,由廣東省中山市食品添加劑廠研製成功,係從甘草等多種中藥中提取。本品屬低熱值甜味添加劑,既有蔗糖風味,又兼有蜂蜜馨香。性質穩定,無回潮現象,適於製作各種飲料、糖果等食品及糖尿病患者食用。

(5)異性化糖漿。已知果糖的甜度為蔗糖的1.4倍,因此企圖用澱粉製成果糖,此過程稱為異性化,所得產品稱為異性化糖漿。1957年馬紹爾(美國)提出用酵素異性化,1965年用異性化酵素生產糖漿達到工業化規模,1971年商品化。本品價廉、甜度高,不易發酵變色。

(6)麥芽糖。以澱粉為原料製得,主要成分是麥芽糖醇,甜度為蔗糖的85%~95%。

(7)山梨糖醇。在天然果實中分布甚廣,除充當甜味劑外,還可用作蛋糕、巧克力糖的濕潤調整劑,借以保持其鮮度,又可防止魚類等冷凍食的蛋白質變性、水分蒸發,亦可防止麵食品老化。

三、其他味道

包括苦、辣、鹹及鮮味等,鮮味較重要。

1.苦、辣、鹹的化學特征

(1)苦味。主要有各種生物堿,輕者如茶堿、咖啡堿,重者如各種中草藥中的植物堿(包括有機叔胺),還有-SH、-S-S-化合物。此外,橘皮中苦味來源於黃烷酮,啤酒苦味來源於啤酒花中的葎草酮,花生仁中的皂素亦有苦澀味。無機物如鈣、鎂的氯化物及硫酸鹽、銨鹽、碘化鉀亦有苦味,不過因無食用意義,不被注意。

(2)澀味。在日常生活中亦常涉及,如明礬或不熟的柿子會使舌頭感到麻木幹燥,柿子、綠香蕉、綠蘋果的澀味均經過詳細研究。1962—1978年伊藤三郎(日本)指出在這些物質中存在澀單寧,係一類多元酚化合物。在單寧細胞中存在無色花色素,其主要成分是表兒茶酸、兒茶酸-3-橘酸酯、表格兒茶酸和格兒茶酸-3-桔酸酯等4種成分,它們通過複雜反應結合成分子量為14000以上的高分子彩元酚,具有強烈的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