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化學的角度來看,所謂毒物是指幹擾或擾亂人體中化學反應係統的物質。雖然對生命來說,“物無關惡,過則為災”,意思是毒性與劑量有關;但仍可根據實際危害將其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毒物極多,分類也複雜。從作用機製上看,毒物可分為化學毒物與生物毒物兩類,前者如亞砒酸、有機磷農藥,後者如各種有毒黴菌、病毒;按其性能分常見的毒物可分為腐蝕性毒物、代謝性毒物、神經性毒物、誘變性毒、致癌物等。
物資保管既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事項,也是農業以及其他行業的大問題。由於食物不能及時消耗,必需貯存和加工,主要是指食物的防腐。食物腐敗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的作用和氧化作用,引起變質和分泌毒素。
1.微生物作用
微生物對食品的化學作用可分為細菌作用和酵解兩種。
(1)細菌作用。在合適的相對濕度(10%~70%)和溫度(25℃~40℃或10℃~60℃)以及不同的pH值下,細菌迅速繁殖。因為細菌是單細胞生物,不斷分裂,一般每30分鍾就能增加1倍。食物在室溫下經過3~4小時,其上麵的細菌數目就會十分龐大。貯存中危害食物的細菌主要是各種黴菌,它們附著於受主上,長成絨毛狀物,並且分泌各種酶,可溶解蛋白質、纖維素等。因此,細菌除損壞食物外,還使衣物、書籍等發生黴變(天然纖維與絲毛是角蛋白質,比棉麻纖維抗黴變能力強,但也易發黴;人造纖維雖經化學加工,但基質未變,仍易黴變;合成纖維抗黴力強,但混紡品亦難逃黴害)。除產生異味、生蛆、食物發餿變質、衣物蟲蛀粉碎外,細菌還進一步分泌病毒,如黃曲黴素、赫曲黴素以及病毒蟎,導致各種病變,故發餿的食物、發黴的衣料宜徹底處置。
(2)酵解。指食物在酶的作用下分解。生物體中原來含有多種酶(蔬菜中尤甚),如氧化酶、過氧化酶、酚酶等,特別是維生素C氧化酶分布特別廣,易使維生素C氧化失效,招致物質腐壞。①植物酶,適溫為50℃~60℃,糖酵解通常生成酸,即為酸敗;蛋白質酵解時氨基酸分解成胺類、酮酸、硫化氫等,難聞且有毒。這些作用都是配合空氣氧、紫外線、水共同作用的。②動物酶,屠宰或收藏甚至加工後,即使無任何外來微生物汙染,肉類也會因本身的動物酶作用而變質,其適宜溫度為40℃,但脂解酶在-30℃~15℃仍有活性,故肉、油脂即使冷藏也仍可變質,大米中亦含此酶,久存後其脂肪酸分解,出現陳米特有的氣味。
2.氧化作用
氧化作用包括呼吸作用和大氣氧化。
(1)呼吸作用。植物類食物,如穀物、蔬菜、水果等在存放期間繼續其呼吸作用(吸收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因而熟化。①調節作用,改變空氣中的氧氣與二氧化碳的濃度(減少前者,增加後者),可抑製蔬菜、果體的呼吸,降低其氧化分解,藉以保持其鮮度,稱為充氣貯藏法。②催熟作用,曾發現空氣含0.1%乙烯時,生西紅柿的呼吸作用加劇,原來要15~20天才成熟的,現在隻要4~5天就可以了,生柿子的成熟期由20~30天縮短為2~3天(變紅軟),但乙烯易逃逸,且不安全。我國試製成功“乙烯利”(2-氯乙基磷酸胺)效果與乙烯相同,但使用更方便,隻需把它溶於水,噴淋在水果上即可。乙烯利之所以能催熟,是由於它能被水果吸收而釋出乙烯,乙烯催熟的機理尚未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