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致命性武器催淚彈(2 / 2)

溶劑主要用來溶解刺激劑及其他組分,並作為刺激劑噴射使用的載體。選擇溶劑的基本要求是:對刺激劑等有效成分的溶解性強、與配方中各組分不起化學反應且相容性好、不含有害物質。目前,噴射器所采用的溶劑尚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催淚彈可用多種器材施放。既可用各種炮彈、毒氣罐、手榴彈在空中爆炸施毒,也可用溶液或粉塵布灑施毒。在戰場上使用的催淚彈力量較大,一般與常規武器配合使用,可以降低敵方的作戰能力。在維持社會秩序時可以使用的催淚彈力量小。

聚眾鬧事者一接觸催淚彈散發的毒蒸氣後,立即出現眼睛灼痛、畏光、大量流淚等症狀,隻要離開有毒區域,中毒症狀一般在5~15分鍾內自行消失。用清水衝洗眼睛、鼻腔,或漱口,效果更佳。但是,假若長時間受到催淚彈作用,有可能出現結膜炎等病症。

知識點

鄰氯苯亞甲基丙二腈

鄰氯苯亞甲基丙二腈,一種刺激性毒劑。美國軍用代號CS。純品為白色片狀、有胡椒氣味的結晶,不純時呈黃色。沸點310℃~315℃。熔點93℃~95℃。揮發度很小。微溶於醇,易溶於有機溶劑,幾乎不溶於水。不易水解。用熱分散法可造成毒煙,也可用爆炸法或撒粉器生成微粉使地麵和空氣染毒。能刺激眼睛、呼吸道和皮膚,有引起強烈噴嚏和催淚的作用。氣溶膠對人眼的刺激閾值為0.002Smg/m3,最低刺激濃度為0.1~1.0mg/m3。皮膚接觸有灼燒感,疼痛感,嚴重時出現水泡、潰瘍。野戰條件下,一般不會造成致死性傷害。美軍在侵越戰爭中大量使用。防毒麵具可對其有效防護。

延伸閱讀

自然界中的“催淚彈”

據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歐洲有錢有勢的人就蜂擁至南美洲,奴役、殺害印第安人。一次,侵略者追殺到叢林後,印第安人突然全部失蹤了。當侵略者進退兩難時,忽然樅樹叢裏飛出一個個瓜形“炮彈”。隨著一連串的“嘭、嘭”聲,炮彈炸開處濃煙滾滾,侵略兵被嗆得捂眼睛、抱腦袋,狼狽不堪。正要逃竄時,印第安人衝出來進行反擊,圍殲敵人。

原來,印第安人使用的瓜形“催淚彈”不是人工製造的,而是南美洲熱帶森林裏的一種天然植物,名叫“馬勃”的真菌。它樣子很像大南瓜,一般有足球那麼大,重約5千克。馬勃在沒有完全成熟時,內部盡是白色帶黏性的肉質,可以當菜吃。成熟後,包皮破裂,一旦幹燥了,隻要用手指輕輕一彈,就會冒出一股濃濃的黑煙,嗆得人涕淚直流,噴嚏不停,弄得人狼狽不堪。馬勃放出的黑煙是馬勃菌繁殖用的粉狀孢子。當孢子囊被碰破時,這些黑色的粉狀孢子便四處噴散,發揮了催淚彈的作用,而馬勃菌也就此得到了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