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繆爾開創了人工降雨的新時代。根據過冷雲層冰晶成核作用的理論,科學家們又發現可以用碘化銀(AgI)等作為“種子”,進行人工降雨。而且從效果看,碘化銀比幹冰更好。碘化銀可以在地上撒播,利用氣流上升的作用,飄浮到空中的雲層裏,比幹冰降雨更簡便易行。

“人工降雨”行動在戰爭中作為一種新式的“氣象武器”屢見不鮮。美越戰爭時期,由柬埔寨通往越南的“胡誌明小道”車水馬龍,國外支援越南人民抗擊美帝侵略者的作戰物資,靠這條唯一的通道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但那裏常常出現暴雨,特大洪水,衝斷橋梁,毀壞堤壩,大批運輸車輛掙紮在泥濘的山路上,交通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其破壞程度不亞於轟炸。開始越方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暴雨茫然無知,後來,經多方偵查才知道,這是由美國總統約翰遜親自批準並實施了6年之久的秘密氣象行動,即美國在那條路上空進行了“人工降雨”行動。

“天有可測風雲”其含義不僅在於“人工降雨”,它還啟發人們能合理地進行人工控製天氣。朗繆爾對此也做了研究,他希望在暴風雨來臨之前,運用人工控製的方法,將它消滅在萌芽狀態。這一設想不僅合理而且可行,現在已得到了廣泛應用。

知識點

朗繆爾

朗繆爾(1881—1957),美國化學家。1903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的礦業學院,獲冶金工程師稱號。1906年在德國哥延根大學獲化學博士學位。1906—1909年在斯蒂芬斯理工學院任教。1909年起在紐約的通用電氣研究實驗室研究物理化學,任助理主任,1932年任副主任。朗繆爾於1912年研製成功高真空電子管,使電子管進入實用階段。1913年研製成充氮、充氬白熾燈。1924—1927年發明氫原子焊槍。他還研製出高真空水銀泵和探測潛艇用的聲學器件。他在電子發射、空間電荷現象、氣體放電、原子結構及表麵化學等科學研究方麵也做出很大貢獻。他因在原子結構和表麵化學方麵取得的成果,獲得1932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延伸閱讀

幹冰

幹冰是二氧化碳的凝結固態。幹冰的形成溫度是-78.5℃,因此在保持物體維持冷凍或低溫狀態下非常有用。幹冰能夠急速地冷凍物體和降低溫度,並且可以用隔離手套來做配置。幹冰已經被廣泛地使用在許多方麵了,幹冰在增溫時是由固態直接升華為氣態,直接轉化為氣體而省略掉轉為液態的程序,因此其相變並不會產生液體,也因此稱它為“幹冰”。要將二氧化碳變成液態,就必須加大壓強至5.1大氣壓才會出現液態二氧化碳。

製造人造雨:利用飛機將幹冰撒在雲上,雲中的小水滴就會被凍結成許多小冰晶,促使更多的水蒸氣凝結在上麵,化為雨滴,降落到地麵。

製造雲霧:由於幹冰的溫度很低,升華後低溫的二氧化碳氣體碰到空氣後,可以使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所以有白煙出現,所以舞台表演上,常使用幹冰來製造雲霧般的特殊效果。

冷凍劑:由於二氧化碳比空氣重,幹冰升華後仍可包覆在冷凍的物品上,能夠維持較好的冷凍效果,尤其是在空運需要特別冷凍的物品時,往往都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