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美國軍方並不準備專門依靠一種技術使飛行武器“隱形”,歸納起來有四種措施:
第一,如前所述,在機身上塗上一層能夠吸收電磁波的材料。這種在視覺中吸收光的分子結構可以用來製成飛機塗料從而吸收雷達波,使飛機隱形。
第二,采用吸收雷達波的複合材料。這種材料的內部分子結構疏鬆,受到雷達波輻射以後會產生振動,把雷達波轉換成熱能而散發掉。
第三,縮小雷達有效反射麵積。這種措施主要是排除飛機、導彈上那些突出的、反射作用很強的邊緣部分,使飛機和導彈的外形盡可能平滑,從而減少飛機、導彈體本身在雷達上所能觀察到的橫截麵。
第四,盡量減少飛機、導彈本身發出的電子輻射和熱輻射,使對方的監測雷達和紅外檢測器捕捉不到電磁波和紅外線。比如,在飛機和導彈上采用激光設備代替一部分電子設備,可以減少電磁波的輻射;采用既能高速燃燒,燃燒以後的熱量又能急速冷卻的新型燃料,這樣能減少紅外輻射,提高“隱形”效果。
經過一係列的探索試驗,美國空軍於1975年正式執行“隱形”飛機研製計劃。整個“隱形”飛機的設計和製造是高度保密的。據泄露出來的消息,這種飛機的特點是:機身采用聚氨酯、聚苯乙烯和碳纖維等對雷達“透明”或吸收的材料製成,材料表麵光潔度比鋁高20%,使機身與空氣摩擦力較小,發動機功率可以降低,機載燃料也減少,炸彈一類的作戰載荷可以增加。機身和很小的機翼融成一體,表麵平緩而光滑,外部突出的構件極少,尾翼和機身成一定的傾角,使雷達波經相互反射而改變方向;發動機被嵌入機身,藏在一個深深的溝道末端,既能減少雷達波的反射,又能阻擋發動機產生的紅外熱輻射。這就是美國於1988年11月向世界公開的造價達數億美元的B-2隱形戰略轟炸機。它的雷達圖像隻有B-52的1/200,幾乎“無形”。
隱形材料技術是一門新興起的技術,它屬於高技術領域。隨著這門技術的深入研究和發展,必將給一些軍事大國帶來更激烈的軍事競爭。各種武器發展的曆史告訴我們,有矛必有盾。同樣可以預料,有隱形技術,也必然會出現反隱形技術。人們將尋找新的對策,建立新的防空體係。
知識點
聲呐
聲呐是英文縮寫“SONAR”的音譯,其中文全稱為:聲音導航與測距,是一種利用聲波在水下的傳播特性,通過電聲轉換和信息處理,完成水下探測和通訊任務的電子設備。它有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種類型,屬於聲學定位的範疇。
聲呐技術是1906年由英國海軍的劉易斯·尼克森所發明。在一戰時被應用到戰場上,用來偵測潛藏在水底的潛水艇。目前,聲呐是各國海軍進行水下監視使用的主要技術,用於對水下目標進行探測、分類、定位和跟蹤;進行水下通信和導航,保障艦艇、反潛飛機和反潛直升機的戰術機動和水中武器的使用。此外,聲呐技術還廣泛用於魚雷製導、水雷引信,以及魚群探測、海洋石油勘探、船舶導航、水下作業、水文測量和海底地質地貌的勘測等。
延伸閱讀
反隱彩技術
反隱形技術是對付隱形技術的方法和措施,反隱形技術主要用於軍事上。由於隱形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戰略和戰術防禦係統提出了嚴峻挑戰,迫使軍事科研人員研究反隱形技術,用於摧毀隱形兵器。目前,反隱形技術的發展重點是針對雷達的。雷達實現反隱形的技術途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提高雷達本身的探測能力;利用隱形技術的局限性,削弱隱形兵器的隱形;開發能摧毀隱形兵器的新武器。目前,美、俄、英、法、日等國家都在積極發展反隱形技術,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如研究高靈敏度雷達,擴展雷達的工作波段,將雷達係統安裝在空中或空間平台上,提高現有雷達的探測能力等,提高了雷達本身的探測能力。反隱形技術是在隱形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的軍事科學技術。反隱形技術與隱形技術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它們相互製約、相互促進,無論哪一方有新的突破,都將引起另一方的重大變革。反隱形技術的發展建立在新的反隱形技術理論上,其發展方向是:綜合運用,係統綜合,開發新的反隱形技術武器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