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跡可尋的隱形材料(1 / 2)

一隻蝴蝶落在花朵上,看上去好像是為花朵增加了一個花瓣;酸蘋果樹上的蜘蛛從不結網,隻是靜靜地躲在花上,變成跟花一樣的顏色,輕而易舉地捕捉前來棲息的幼蟲。你看,昆蟲的“隱身術”是多麼高明啊!

在軍事技術上,也有類似的隱身技術。像偵察中的化裝術和通信中的幹擾術,飛機和導彈的隱身技術等。不過,這裏的“隱”字,不是對眼睛來說的,而是對雷達、紅外電磁波和聲呐等探測係統來說的。目前,軍用飛行器的主要威脅是雷達和紅外探測器。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對付這種威脅呢?有的,采用“隱形材料”就是一種好辦法。

1982年6月初的一天,黎巴嫩的貝卡穀地顯得十分悶熱,防空部隊的雷達兵們汗流浹背地守衛在熒光屏前,屏幕上除了司空見慣的地物回波外,什麼敵情信號也沒有。然而,就在這寂靜炎熱的氣氛中,6月9日下午,當時鍾剛剛指向2:14的時候,以色列的96架戰鬥轟炸機,突然出現在貝卡穀地上空,向19個“薩姆-6”防空導彈營同時發起了猛烈的轟炸攻擊,僅僅用了6分鍾的時間,就把這些防空導彈營全部摧毀!

原來以色列空軍在偷襲以前使用了具有隱形效果的偵察機,它悄悄地躲過了雷達的監視,飛到貝卡穀地上空,拍攝了敘利亞軍隊陣地上的大量照片,還錄下了敘利亞軍隊防空雷達的頻率和波長,為偷襲做了充分的準備。

由此看來,在現代戰爭中,武器的突防能力是取得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對敵方進行“突然襲擊”能不能獲得成功,又跟能不能被對方發現有很大關係,而研究“隱形材料”,就是為了減少被對方發現的可能性。因此,近些年來,國內外的軍事科學家正致力於“隱形材料”的研究和應用。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研究“隱形技術”起步最早、投資最多、花力氣最大的國家。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為了從空中獲取其他國家的軍事情報,研製出了一種叫“黑鳥”(也叫SR-71)的高空偵察機,這種飛機雷達有效反射很小,不容易被對方的雷達發現。原來其隱形的秘密在於它機身外麵的一層特殊的塗料。這是一種由兩層鑲在聚胺醛甲酸乙酯塑料中的反射性鐵素體材料,中間夾一層絕緣體組成的。各層材料的厚薄,通過精密的計算,有嚴格的規定。這樣,當雷達波射來時,兩層反射材料分別將其反射回去,恰恰使一個反射波的波峰處於另一個反射波的波穀位置,於是就產生了相消幹擾作用,從而使兩個反射波都抵消掉,敵方雷達屏上就得不到任何信號了。

然而,美國的這種隱形材料也有局限性。由於這種像三明治般的夾層材料各層的厚薄已經固定,它隻能對付敵方雷達的一種波長。要對付另一種波長,就得另外確定材料各層的厚度,大致說來,飛機的這種塗料可以包含有多種這樣的材料,因而能同時對付多種不同波長的雷達探測,但是數目畢竟有限。因此,研究性能更好的“隱形材料”這一課題又擺上了美國五角大樓的議事日程。

一批來自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科學家,在化學係主任羅伯特·伯奇博士的率領下,多年來一直對人眼睛中的一種化學物質進行研究。這種物質叫“席夫堿性鹽”,它存在於眼底視網膜中對光十分敏感的視網膜杆狀細胞中,由於這種細胞同時含有一種叫視紫紅質的成分,在光的光子進入眼中時,視紫紅質能夠在瞬息之間引起席夫堿性鹽分子結構產生變化,並且在恢複原狀前,使其與周圍的物質產生一係列神經化學反應,從而導致人腦最終產生視覺。為了再現這一生理過程,伯奇博士研究小組試圖複製席夫堿性鹽的一種簡單分子結構,成為實驗室試驗的模型。這是一種非常細致、複雜的工作。他們失敗了多次,搞出來的一些分子結構作為對可見光產生生物反應的模型均不甚理想。但出乎意料的是,科學家們發現,有一種結構居然能絕妙地吸收電磁輻射波,也就是雷達波。這正是“無意插柳柳成蔭”,伯奇博士的這一發現簡直使美國國防部欣喜若狂。投入了重金試製這種能夠吸收雷達波的化學材料並獲得了成功。這是一種複合材料,每一種材料可以吸收一段雷達波長,將它們混合在一起,研製出新型的塗料,可以萬無一失地覆蓋整個雷達波長譜。用這種複合塗料的飛機在雷達屏幕上將是全“透明”的,沒有任何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