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前幾年人們接連宣稱發現失蹤元素,而後來又被一一推翻,所以這一次勞倫斯特別慎重。他把自己製得的新元素,送給了著名的意大利化學家西格雷,請他鑒定。西格雷又找了另一位意大利化學家佩裏埃仔仔細細進行分析。最後,由這兩位化學家向世界鄭重宣布——人們尋找多年的43號元素,終於被勞倫斯製成了。這兩位化學家把這新元素命名為“锝”,希臘文的原意是“人工製造的”。
锝,成了第一個人造的元素!當時,他們製得的锝非常少,總共才一百億分之一克。後來,人們進一步發現:锝並沒有真正地從地球上失蹤。其實,在大自然中,也存在著極微量的锝。1949年,美籍中國女物理學家吳健雄以及她的同事從鈾的裂變產物中發現了锝。據測定,1克鈾全部裂變以後,大約可提取26毫克锝。另外,人們還對從別的星球上射來的光線進行光譜分析,發現在其他星球上也存在锝。這位“隱士”的真麵目,終於被人們弄清楚了:锝是一種銀閃閃的金屬,具有放射性。它十分耐熱,熔點高達2200℃。有趣的是,锝在-265℃時,電阻就會全部消失,變成一種沒有電阻的金屬!
目前人造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包括锝(Tc)、鉕(Pm)、砹(At)、鎿(Np)、鈈(Pu)、镅(Am)、鋦(Cm)、錇(Bk)、鐦(Cf)、鎄(Es)、镄(Fm)、鍆(Md)、锘(No)、鐒(Lr)等。
知識點
盧瑟福
盧瑟福(1871—1937),英國人,近代原子核物理學之父,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他在新西蘭大學畢業後,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的獎學金,進入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為湯姆遜的研究生。1898年開始擔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物理教授。1907年返回英國出任曼徹斯特大學的物理係主任。有趣的是這位物理學家因放射性研究獲得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1919年接替退休的湯姆遜,擔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192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主席。1937年逝世,與牛頓和法拉第並排安葬。
他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為原子結構的研究做出很大的貢獻。他的研究除了理論上非常重要以外,他的發現還在很大範圍內有重要的應用,如核電站、放射標誌物以及運用放射性測定年代。他對世界的影響力極其重要,並正在增長。
延伸閱讀
盧瑟福的趣聞軼事
有個外號叫“鱷魚”:盧瑟福從小家境貧寒,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這個窮孩子完成了他的學業。這段艱苦求學的經曆培養了盧瑟福一種認準了目標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後來學生為他起了一個外號——鱷魚,並把鱷魚徽章裝飾在他的實驗室門口。因為鱷魚從不回頭,他張開吞食一切的大口,不斷前進。
傑出的學科帶頭人:盧瑟福還是一位傑出的學科帶頭人,被譽為“從來沒有樹立過一個敵人,也從來沒有失去一位朋友”的人。在他的助手和學生中,先後榮獲諾貝爾獎的竟多達12人。
“是我製造了波浪”:盧瑟福總是給那些見過他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個子很高,聲音洪亮,精力充沛,信心十足。當他的同事評論他有不可思議的能力並總是處在科學研究的“浪尖”上時,他迅速回答道:“說的很對,為什麼不這樣?不管怎麼說,是我製造了波浪,難道不是嗎?”聽到的人都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