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可小覷的鋁(1 / 2)

19世紀中期的一天,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就是曾威震歐洲的拿破侖的外甥,在宮廷中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宴會。宴席上,在各位客人的麵前,都擺上了精致的銀製餐具,在明晃晃的燭光輝映下,這些銀器反射出銀色的光芒。可是,離皇上近的客人們都注意到了:皇上麵前擺的銀色餐具卻沒有光澤。客人們騷動起來,竊竊私語。拿破侖三世見狀告訴大家:這套餐具是用一種新金屬——鋁製成的,由於它的價值遠遠超過金銀,所以非常抱歉,今天不能讓客人們都用上它。“啊,鋁!”聽說過的和未聽說過的客人都興奮起來了。據說宴會的高潮是客人們舉起自己的銀杯一一與皇上的鋁杯碰杯,以稍稍滿足自己對鋁的欲望。

鋁是地殼中含量很多的金屬,占到地殼總重量的7.45%,比鐵幾乎多1倍。在100多年前,為何會如此貴重呢?

因為它的性質很活潑,它與氧結合緊密,賴在礦石中死活也不肯出來,提煉它非常困難。為把這活潑的鋁從礦石中拽出來,人們做過許多努力。

1827年,烏勒興致勃勃地就提煉鋁的問題,去哥本哈根拜訪奧斯特。盡管奧斯特告訴他不打算繼續搞這項試驗了,烏勒仍興致盎然,一返回德國就立即全力以赴,終於在這一年年底時用鉀還原無水氯化鋁獲得了少量灰色粉末狀的鋁。烏勒堅持將實驗進行下去,在18年後的1845年,他終於提煉出了一塊致密的鋁塊來。

但是,烏勒製取鋁的方法不可能應用於大量生產。這樣製得的鋁產量極少,價格昂貴,正如前麵所述,用鋁做成的餐具僅能供皇帝享用。作為至尊至貴的皇帝,竟然不能滿足客人使用鋁製餐具的要求,這使拿破侖三世深為遺憾。他找來了法國化學家德維爾:“先生,您是否能找到一種大量製取鋁的方法,可使我的每位客人麵前都能擺上鋁餐具,甚至能使我的衛兵戴上鋁頭盔呢?”

拿破侖三世撥給德維爾大量經費。終於,德維爾不負所托,1854年在烏勒實驗基礎上用鈉代替鉀還原出了金屬鋁,開始了鋁的工業生產。1855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有一小塊鋁放置在最珍貴的珠寶旁邊,它的標簽上注明著“來自黏土的白銀”。它,就是德維爾的成果。德維爾的純鋁為法國皇帝帶來了極大的榮耀,拿破侖三世驕傲地宣告:“我們法國人是發現鋁的捷足先登者!”德維爾卻不願掠人之美,他親手用鋁鑄造了一枚紀念章,上麵刻著烏勒的名字、頭像和“1827”這個年份,作為禮物鄭重地贈給他的德國同行和先驅。兩人由此成了親密的朋友。

人稱“德維爾的銀子”的鋁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的展出,意味著鋁已邁入了世界市場的大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在法國北部激烈地進行。一天拂曉,在前線的英法聯軍發現德國的齊柏林飛艇部隊旋風般地掠過天空。飛艇巨大的身軀就像怪物一樣壓在人們心頭,戰場上頓時一片驚恐。聯軍司令部要求高炮部隊不惜任何代價也要擊落德軍齊柏林飛艇。因為它的出現向英國和法國人提出了一係列問題:為什麼齊柏林飛艇能帶那麼多炸彈?又能飛得那麼高、那麼遠?製造這種飛艇用的金屬材料究竟是什麼?終於一架飛艇被擊落,使科學家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飛艇的秘密終於揭開了。製飛艇的金屬材料是鋁的合金——杜拉鋁。它是德國哥廷根大學沃拉教授的助手阿·威廉於1907年5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的產物。其構架是一種添加了4%的銅及少量鎂、錳的鋁合金,經高溫淬火,時效硬化處理後而成的一種硬鋁,後在杜拉實現了工業化,故命名為杜拉鋁。

20世紀初杜拉鋁的誕生,為嶄露頭角、初試鋒芒的航空工業帶來了蓬勃生機。鋁以壓倒群芳的優勢一舉摘取了飛行材料霸主的桂冠。1912年,當德國科學家雷斯涅爾設計了世界第一架鋁飛機後,各國的軍用飛機相繼采用此種材料。以德國霍克戰鬥機和多次深入奧匈帝國建立奇功的加勃羅列加轟炸機以及日本的零式戰鬥機和曾在廣島、長崎上空投原子彈的B-29美製遠程轟炸機為代表的機種,在設計、製造和取材上都無愧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鋁製材料飛機的佼佼者。特別是日本的零式戰鬥機所使用的超硬鋁(ESD),強度可達60~75千克/平方毫米。其製鋁技藝之精湛,至今也堪稱一絕,與後來英法合製的超音速協和式飛機相比也毫不遜色。

隨著飛機工業的發展,鋁工業形成空前繁榮的局麵。鋁產量由1916年9個國家的13萬噸猛增到1943年19個國家的195萬噸。1952年更達到203萬噸,超過二戰時的最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