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極大推動人類發展的鐵(1 / 2)

鐵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金屬之一,約占地殼質量的5.1%,居元素分布序列中的第四位,僅次於氧、矽和鋁。

在自然界,遊離態的鐵隻能從隕石中找到,分布在地殼中的鐵都以化合物的狀態存在。鐵的主要礦石有:赤鐵礦,含鐵量在50%~60%之間;磁鐵礦,含鐵量60%以上,有亞鐵磁性;此外還有褐鐵礦、菱鐵礦和黃鐵礦,它們的含鐵量低一些,但比較容易冶煉。中國的鐵礦資源非常豐富,著名的產地有湖北大冶、東北鞍山等。

鐵元素的發現:據說,當年耶路撒冷神廟落成後,所羅門王舉行了盛大宴會,請所有參與施工的工匠赴宴。席間,所羅門王提出一個問題:“誰在神廟的建造中貢獻最大?”瓦工、木工、土工一一起身應答,都認為自己貢獻最大。所羅門王見了大笑,分別問他們:“你的工具是誰打造的?”結果他們的回答也都是一樣的:“鐵匠打造的。”於是,所羅門王賜給鐵匠一盅美酒,宣布:“鐵匠才是貢獻最大的人!”這個傳說告訴我們,大約在3000年前,鐵已經在西亞發揮廣泛的作用了。

鐵是古代就已知的金屬之一。鐵礦石是地殼主要組成成分之一,鐵在自然界中分布極為廣泛,但人類發現和利用鐵卻比黃金和銅要遲。首先是由於天然的單質狀態的鐵在地球上非常稀少,而且它容易氧化生鏽,加上它的熔點(1812℃)又比銅(1356℃)高得多,就使得它比銅難於熔煉。在熔化鐵礦石的方法尚未問世、人類不可能大量獲得生鐵的時候,鐵一直被視為一種帶有神秘性的最珍貴的金屬。

大約距今5000多年,那時候的鐵是從天而降的隕鐵。隕鐵是鐵和鎳、鈷等金屬的混合物,其中含鐵的百分比常高達90%以上。在埃及、伊朗和中國等地發現的最早鐵器,經鑒定證明都是用隕鐵打製的。為此,古代巴比倫人把鐵稱作“天上來的金屬”;在希臘文裏,“星”和“鐵”是同一個詞。更有意思的是,公元前16世紀的埃及人認為既然鐵是從天而降的,那麼天必然是由一個鐵盤子構成的。

可使人十分奇怪的是,甚至到18世紀末時,歐洲許多學者還不相信天上會掉下鐵來。即使是聰明絕頂的拉瓦錫,也還在1772年大放厥詞:“天上落下鐵石是不存在的事。”聯想到在曆史上,有許多科學事實曾被人們反複認識,肯定、否定、再肯定……不由令人感歎:要認識一個真理是多麼困難啊!

由於隕鐵的數量不多,所以初期的鐵是很珍貴的,甚至有些地方把鐵看得比金子還貴重。在阿拉伯人中就有這樣的傳說,天上的金雨落進沙漠就變成了黑色的鐵。在埃及陵墓陪葬的珍寶中,有用鐵珠子與金珠子交替串連而成的項鏈。還曾發現過公元前1250年埃及法老致赫梯國土要求提供鐵的一封信及赫梯國王的回信,回信中答應提供一把鐵劍,但要求用黃金交換。

既然鐵如此珍貴,就促使人類從坐等“天石”到主動向地球索鐵。應該說,鐵畢竟是地球上分布最廣泛的元素之一,也是地殼中含量占第二位的金屬,所以鐵礦的發現是不難的。但要從鐵礦石中把鐵煉出來並不容易,因為鐵的熔點較高,鐵的化學性質又比銅活潑得多,將它從礦石中還原出來難度很大。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亞美尼亞山地的基茲溫達部落就已經開始使用冶煉所得到的鐵了。估計是因為他們在冶煉銅礦石時采用了氧化鐵為助熔劑,無意中還原出鐵來的。後來,更多的地方掌握了煉鐵技術,如,在公元前1400年的小亞細亞的赫梯人,在公元前1300年的兩河流域的亞述人都掌握了這項技術。我國從東周時就有煉鐵,至春秋戰國時代普及,是較早掌握冶鐵技術的國家之一。1973年在我國河北省出土了一件商代鐵刃青銅鉞,表明我國勞動人民早在3300多年以前就認識了鐵,熟悉了鐵的鍛造性能,識別了鐵與青銅在性質上的差別,把鐵鑄在銅兵器的刃部,加強銅的堅韌性。經科學鑒定,證明鐵刃是用隕鐵鍛成的。隨著青銅熔煉技術的成熟,逐漸為鐵的冶煉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我國最早人工冶煉的鐵是在春秋戰國之交的時期出現的。從江蘇六合縣春秋墓出土的鐵條、鐵丸和河南洛陽戰國早期灰坑出土的鐵锛均能確定是迄今為止的我國最早的生鐵工具。生鐵冶煉技術的出現對封建社會的作用與蒸汽機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作用可以媲美。

鐵的性能較青銅好,因此,鐵一旦變得比較便宜時,人們便舍銅就鐵了。大約在距今2500年前人類進入了鐵器時代。這個“鐵器時代”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鐵製工具的大量出現,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有些民族因此而迅速地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古希臘和羅馬的奴隸社會,就是伴隨鐵器時代同步到來的。在古代中國,由於有更合適的農業條件,所以在擁有青銅工具後,便已進入奴隸社會,而一旦鐵製工具取代青銅工具後,社會便又向封建製過渡。可以說,沒有一種元素,能像鐵這樣,對人類社會的變更產生過如此重大的影響。恩格斯對鐵就做過這樣的評價:“它是在曆史上起過革命作用的各種原料中最後和最重要的一種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