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智慧篇 低調是一種格調(1)(1 / 3)

鋒芒外露,不如智慧深藏

內智者,外為糊塗之狀

難得糊塗,糊塗難得,人的一生不必太較真,遇到大事的時候分清輕重,小事不妨糊塗一點兒,這樣必能活得自在坦然。

唐代武將郭子儀因屢立戰功,唐代宗李豫很器重他,便把女兒升平公主嫁給了他的兒子郭曖。

一天郭曖不知為什麼事同公主吵起嘴來。郭曖這個人性子很直,火氣很大,便沒好氣地數落了公主幾句:“你以為你爸爸是皇帝就了不起嗎?我爸爸是因為瞧不起皇帝這個職位才不做的呢!”公主從小就嬌生慣養,父母什麼事情都得依著她,更沒嚐過委屈是啥滋味,一氣之下坐著轎子回娘家“告狀”去了。

皇上看到女兒回來了,很高興,老遠就起身迎接。但公主見到父親,臉上並沒有笑容。皇上問她為何不高興,公主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把丈夫說的話重複了一遍。

皇上聽完後,哈哈大笑道:“駙馬講的話你沒有明白意思,如果他父親真的做了皇帝,天下豈不是你家所有了嗎?”安慰一番後,皇上勸女兒回家。

郭子儀得知兒子與公主吵架並說了些有辱皇上的話後,很惱怒,立刻派人把郭曖囚禁起來,帶回宮中等候判罪。唐代宗聽說女婿被他父親囚禁了起來,連忙前去圓場。唐代宗說:“兒女們的事,父母何必那麼認真?不裝聾賣傻、假裝糊塗,是不能當好家長的。兒女們閨房中的話,怎麼能相信呢?”

郭曖同妻子吵架時,說了些有辱皇上的話,如果唐代宗火上澆油,不僅僅郭曖夫妻關係會惡化,而且郭子儀一家性命難保。然而,聰明的唐代宗卻假裝糊塗,簡單幾句話便巧妙化解了一場家庭糾紛。

其實“大事不糊塗”者怎麼可能“小事糊塗”呢?須知大事就是小事積聚起來的啊。所謂小事糊塗,隻是裝糊塗而已,因為真正的智者是不屑在小事上浪費時間和精力的。

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事必躬親會活得很累。諸葛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智慧的象征,但是他治理蜀國事必躬親,最後活活累死了。而他死後不久,“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在三國中最先滅亡。

在處理大事與小事的關係上,有人提出了一種論點:大事小事都精明——少;大事精明,小事糊塗——好;大事糊塗,小事精明——糟。在古羅馬律法中就有“行政長官不宜過問細節”一條。在現實生活中,不僅僅是領導者,普通人也時時麵對自己的大事和小事,我們也就沒有必要老是在雞毛蒜皮的事情上耗著了。

何為大事?影響全局的事為大事,決定整體的事為大事,也就是說以結果來評價事之大小,而不是以事之大小決定。對於一個企業管理者來講,不管其工作性質如何,內容多寡,其工作程序和本質是不變的。工作的關鍵環節和關鍵行為應視為大,在這些問題上,思路必須清晰,不能糊塗。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個人大事不糊塗,小事也精明,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算計,就不可能擁有很多朋友,也不可能在團隊中發揮最好的作用。諸葛亮是個至察的智者,魏延腦後的反骨都讓他老人家看得一清二楚。結果,孔明先生不得不用馬謖守街亭,不得不用廖化做先鋒。這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吧。

收斂鋒芒,韜光養晦

老子曾告誡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這裏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話的意思是,那些才華橫溢的人,從外表上看與愚魯笨拙的普通人毫無差別。無論是謙虛還是謹慎,可能都會讓有些人覺得是消極被動的生活態度。實際上,倘若一個人能夠謙虛誠懇地待人,便會贏得別人的好感;若能謹言慎行,更會贏得人們的尊重。因此,必要時要藏其鋒芒,收其銳氣,不可不分青紅皂白地將自己的才能讓人一覽無餘。如果你的長處短處都被別人看透,就如同被他人看到你手中的牌一樣,很容易被他們所操縱。

一個人鋒芒畢露,必定會遭到別人的嫉恨和非議,甚至引來禍端。因此聰明之人懂得“匿才顯缺,大智若愚”。

劉備落難時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在衣帶詔簽名後,也防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使他放鬆對自己的注視。一日,曹操約劉備入府飲酒,談起以龍狀人,議起誰為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張繡、張魯,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我。”劉備本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後,竟嚇得把匙箸丟落在地上,恰好當時大雨將至,雷聲大作。曹操問劉備,為什麼把筷子弄掉了?劉備從容俯拾匙箸,並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說:“雷乃天地陰陽擊搏之聲,何為驚怕?”劉備說:“我從小害怕雷聲,一聽見雷聲隻恨無處躲藏。”自此曹操認為劉備胸無大誌,必不能成氣候,也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劉備這才巧妙地將自己的惶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難。

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他用的就是方圓之術,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才免去了曹操對他的懷疑和嫉妒,從而最後才能如願以償地逃脫虎狼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