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小兒腹瀉
易引起小兒腹瀉的原因
腹瀉是由很多不同原因引起,以大便次數比平日增加及大便性狀改變,比如稀便、水樣便、粘液便、膿血便等為主要表現的胃腸道功能紊亂疾病。
小兒腹瀉是兒科常見病。好發於6個月-2歲嬰幼兒,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但以夏秋季最多。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
引起小兒腹瀉的病因如下:
1內在因素
①神經係統功能調節能力差,容易發生腸道功能紊亂
②消化係統發育未成熟,消化能力差。
③防禦感染功能差。
④因生長發育快,需營養物質多,使消化道負擔重。
2感染因素腸道內感染細菌、病毒或腸道外感染(如中耳炎、上感、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引起。
3非感染因素喂養不當造成。
小兒非感染性腹瀉主要是由於喂養不當,如進食過多、過少、過熱、過涼,突然改變食物品種,對牛奶等食物過敏,腹部受涼等引起,也可由於食物過敏、氣候變化、腸道內雙糖酶缺乏引起。感染性腹瀉可由病毒(以輪狀病毒為最多)、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腸道後引起。
小兒腹瀉的臨床表現
輕型一般情況良好,僅大便次數增多,大便由於病原體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表現,可為黃綠色蛋花湯樣、黃色稀便、粘液膿血樣等;中型每日10餘次或更多,精神較差,可伴發熱、嘔吐、食欲減低;重型全身情況差、高熱、精神萎靡,並可發生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低鉀血症、低鈣血症、低鎂血症)等;如四肢冰涼,脈搏細弱或摸不到,說明脫水達嚴重程度,發生了休克可危及生命,故應密切觀察病情,特別注意四肢溫度與小便量。此外,如發現呼吸深快,說明有酸中毒,亦可危及生命。
小兒腹瀉的治療
①飲食要求:適當減少進食,飲食易消化,給予足夠的液體防止脫水。
②控製感染:細菌性腸炎可根據致病菌選用抗菌藥,常用氨卞青黴素、慶大黴素等。病毒性腸炎一般不需用抗菌藥。
③應用乳酪乳酸杆菌製劑(如強力黴生),使該菌在腸道繁殖以抑製大腸杆菌,有較好效果而無副作用,並可增進食欲,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④微生態療法:恢複腸道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多用回春生、媽咪愛等。
⑤中藥:輕症可用保和丸,重症可用葛根耳連湯,營養不良久瀉不愈可用參茅白術散。
腹瀉小兒的護理
目前並非所有的腹瀉病兒都須住院,大部分在家中服藥治療和護理。因此家長應掌握一些護理腹瀉病兒的知識。
腹瀉小兒應調整飲食。如正在添加輔食的孩子要暫停輔食或減少次數與輔食量。幼兒應停止喂含油肉多的食品。小嬰兒如有母乳應盡量吃母乳。
有惡心嘔吐的孩子,除了應給易消化的食物外,要少量多次,緩慢喂水喂飯。當腹瀉嘔吐特別嚴重時,可以少喂食物1~2次,現在不主張長期禁食,因為那樣對小兒不利。
對嘔吐不甚嚴重的腹瀉小兒,應少量多次喂口服補液鹽衝的水,現在各醫院所采用的成分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統一製定的。對於輕,中度脫水隻要堅持喂哺,脫水一般可以糾正。對於尚未發生脫水的孩子腹瀉不久就開始給口服補液鹽,可以防止或減少脫水酸中毒的發生。如果家中沒有這種補液鹽,可以用米湯或開水加適當的鹽代替,每500毫升液體加鹽1克左右(像APC藥片那麼大)。對於新生兒、早產兒及2~3個月的小嬰兒喂補液鹽水要適當控製用量,如發現病情變化要及時找醫生谘詢或住院治療。
注意皮膚護理。嬰幼兒特別是嬰兒,皮膚嬌嫩,腹瀉時排出的大便形狀不同於正常大便,一般酸性較強,而且大便次數多,若不及時更換尿布,則大便就會粘在肛門周圍、外陰及臀部。這樣幾個小時後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臀紅,嚴重者可致臀部皮膚糜爛。因此,尿布必須勤換、及時換,每次便後要將皮膚的大便洗淨,並且擦幹皮膚,在天氣熱的時候,可以把臀部加以暴露。也可適當在臀部塗一些對皮膚有保護作用且沒有刺激性的油,或油膏,如清魚油,液體石蠟油,鞣酸軟膏等。臀紅和其他疾病一樣,要以預防為主,早發現,早治療。千萬不要使臀部發展到皮膚糜爛的程度。
要注意觀察小兒的精神狀態、腹瀉及嘔吐次數、大便的形狀(水分多少、顏色、有無粘液及膿血)、有無小便並盡量估計尿量,是否口渴、煩躁,皮膚的彈力(在腹部臍附近用雙手拇指將皮膚捏起,然後再放開,正常皮膚迅速展平,恢複原狀,脫水時,則皮膚展平很慢)。前囟未閉的也可觀察它是否下陷或彈力降低,口唇是不是幹燥。如出現異常現象,就是出現了脫水。有經驗的家長還可以看看小兒口唇是否發紅,呼吸是否比較深長,如果有,說明出現了酸中毒。事實上脫水和酸中毒多是同時存在的。當出現上麵所說的應當送醫院治療。
注意口腔護理,經常保持口腔清潔,因此時的病兒有時發熱,常喂糖水,口腔內細菌使糖發酵,有時使用抗生素,可能造成口腔及全消化道菌群失調,容易發生黴菌病。
因此,最好在每次喂糖水或食物後,可給少量白開水,如發現異常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