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亂彈“挾天子以令諸侯”(1 / 1)

如果要評選自甲骨文發明以來,中國最暢銷的書,排在前三位應該是《毛主席語錄》、《三國演義》、金庸的小說。《毛主席語錄》總印數超過65億冊,這個就不說了。而《三國演義》和金庸的小說給中國人一個如癡如夢的虛幻世界。

盡管《三國演義》掛著《三國誌》的名號,但是跟金庸的小說一樣,隻能歸類於幻想小說。一個把曹操幻想成了曆史上最冤枉的人,塑造了神仙般的諸葛亮形象。而另一個讓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成為無數中學生荒廢學業的正當理由。中學生最喜歡說的就是“欲練神功,必先自宮”,老人們最喜歡談的確是“孔明火燒赤壁”。雖然二者的讀者群不同,但是對人心的潛移默化卻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唯一不同的是,對金庸的武功的認識隻是停留在娛樂層麵上,什麼縱雲梯,什麼九陰白骨爪,那一些都是娛人的玩意兒。但是對三國的認識,卻取代了正史《三國誌》,深入到人們內心底層。一談到諸葛亮,一定是智慧的化身。一說起曹操,他不是奸賊,我不罷休。

如果說曹操是忠臣、劉備是奸雄,一定會有人拔出小刀見生死。

但是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妞。

我堅信從小到老,曹操的最大理想是當東漢的周公。周公是誰?周公是西周初期最最忠誠的純臣。曹操之所以把漢獻帝接到許昌去,歸根到底就是出於對天下戰亂的憂慮之心。

當曹操提出這一設想時,底下是反對聲一大片。當今的世界很不安寧,呂布跟劉備時不時製造麻煩,韓暹、楊奉更是居功自傲,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現在就接來皇帝,怕是招人現眼。

這時候,天下第一謀士荀彧又挺身而出,春秋時期晉文公打著恭迎周襄王的旗號,打遍天下,終成一霸。漢高祖劉邦為楚義帝之死舉行悼念大會,結果人心思歸。從董卓亂世的那一天起,將軍就率先揭竿而起,由於陶謙與呂布的幹擾,讓將軍西迎皇帝的計劃化為泡影。現在皇帝已經回來了,暫寄在那個不是人呆的洛陽城裏。這時候接來皇帝,有三大好處。首先是大順,國家衰落了這麼久,人心思漲,迎來皇帝,正是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第二個是大略,尊奉皇帝的諭旨,征討那些狂妄之徒;第三就是大德,秉持天下為公的理念,各種人才必然蜂擁而至,紛紛投靠曹字大旗之下。有此三大,必能橫掃四方。韓暹、楊奉小菜一碟,還不夠我們吃一口。如果現在不抓緊時機,以後就要猛吞後悔藥了。

英雄所見略同,曹操馬上緊握荀彧的雙手,謝謝先生的教誨。

經過統一認識之後,一個龐大的戰略計劃在曹操陣營中產生了。按另一個重要的人物毛玠所說,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古為今用,照搬曆史上無數英雄的成功經驗,如晉文公、劉邦等等,實踐證明,這一策略的實施屢試不爽。這本來是曹操掃蕩群小,平定天下的雄才大略。

但是曆史是人寫的,你高興怎麼寫就怎麼寫,隻要寫得好看,有粉絲。於是從羅貫中開始,“奉天子以令不臣”演變成“挾天子以令諸侯”,成了曹操陰謀篡漢的最大罪證。

實際上,曹操集團的任何人士從未說過“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因為他們不想、也不敢說出半個“挾”字。隻有曹操的死對頭,袁紹、孫權、劉備等等,才用這個貶義字對曹操進行肆意的人身攻擊,抬高自家的身份。

悠悠中華五千年,你方唱罷我登台,無數的英雄豪傑縱橫馳騁,上演了一幕幕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荒唐戲。曹操也好,劉備也好,孫權也好,無不打著興複漢室的旗號,進行著掠奪財富、擴張地盤的壞勾當。

不同的是,劉備和孫權炒作的隻是一個概念,而曹操卻是不斷地走向實質。當然,炒作概念的風險很大,這就是劉備、孫權不敵曹操的最根本原因。

雜七雜八地扯了這麼多,真有點兒替曹操打抱不平。一個獻身於一統大業,一個胸懷天下的大豪傑,受到了後人的曲解,實在是委屈了曹阿瞞。幾千年以來,曹操一直孤獨地活在人們的心中。隻有滾滾的江水,在向世人不斷地傾述著曆史的每一個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