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靄理士:《性心理學》,第275頁。

[47]雷蒙德·弗思:《人文類型》,費孝通譯,第78頁。

[48]B.馬林諾夫斯基:《原始人的性生活》,第93頁。

[49]W.古德塞爾:《家庭問題》,第577-578頁。

[50]R.E.帕克:《人類的本性,態度與習俗》,見K.楊格著《社會態度》,第25頁。

[51]最重要的母權論者是德國的J.巴霍芬,著有《女權》,1861年。

[52]L.N.摩根:《古代社會》,1878年。

[53]如韋斯特馬克。

[54]R.H.洛伊:《初民社會》,第53頁。

[55]R.H.洛伊:《初民社會》,第52頁。

[56]同上。

[57]R.H.洛伊:《初民社會》,第54頁。

[58]R.H.洛伊:《初民社會》,第56-57頁。

[59]R.H.洛伊:《初民社會》,第175頁。

[60]雷蒙德·弗思:《我們提科皮亞人》,第117頁。

[61]A.L.克羅伯:《社會結構的基本的和從屬的形式》,載《皇家人類學學會會刊》第LXVIII冊,1938年,第207-208頁。

[62]B.馬林諾夫斯基:《原始人的性生活》,第17-18頁。

[63]B.馬林諾夫斯基:《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家庭》,第132-133頁。

[64]S.M.希洛科戈洛夫:《北通古斯人的社會組織》,第247-248頁。

[65]H.T.費(費孝通):《中國農民的生活》,第20頁。

[66]H.T.費(費孝通):《中國農民的生活》,第29頁。

[67]關於士紳和農民的分化可以參考費孝通《農民與士紳》,載《美國社會學雜誌》,1946年7月。

[68]林頓:《人的研究》,第163頁。

[69]R.H.洛伊:《初民社會》,第83頁。

[70]R.H.洛伊:《初民社會》,第83-84頁。

[71]B.馬林諾夫斯基:《原始人的性生活》,第5頁。

[72]A.L.克羅伯:《社會結構的基本的和從屬的形式》,第301頁。

[73]R.H.洛伊:《初民社會》,第86頁。

[74]B.馬林諾夫斯基:《兩性社會學》,李安宅譯,第249頁。

[75]同上書,第33頁。

[76]B.馬林諾夫斯基:《兩性社會學》,第31-32頁。

[77]同上書,第45頁。

[78]同上書,第28頁。

[79]同上書,第28頁。

[80]W.H.R.裏弗斯:《社會組織》,第93-94頁。

[81]戈德斯坦:《人類的本性》。

[82]T.N.懷特黑德:《自由社會的領導》,1936年,第59頁。

[83]B.馬林諾夫斯基:《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家庭》,第257-269頁。

[84]W.H.R.裏弗斯:《社會組織》,第116頁。

[85]W.H.R.裏弗斯:《社會組織》,第116頁。

[86]B.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費孝通譯,第26-37頁。

[87]同上。

[88]R.H.洛伊:《初民社會》,第七章。

[89]R.H.洛伊:《初民社會》,第142頁。

[90]R.H.洛伊:《初民社會》,第175頁。

[91]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