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書代序依潘光旦先生的《政學罪言》(觀察社,1948年4月版)稍作改動。——編者
[2]參見《政學罪言》(觀察社,1948年4月版)。——編者
[3]吳文藻:《論社會製度的性質和範圍》,《社會科學學報》第一卷,1941年,雲南大學。
[4]B.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費孝通譯,商務印書館,第17頁。譯文稍改。
[5]B.馬林諾夫斯基:《原始人的性生活》,1932年,第36頁,《第三版專序》。
[6]B.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第25-26頁。
[7]B.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第26-27頁。
[8]雷·弗思:《我們提科皮亞人》,第490頁。
[9]B.馬林諾夫斯基:《原始人的性生活》,第168頁。
[10]B.馬林諾夫斯基:《原始人的性生活》,第168頁。
[11]陳達:《人口問題》,第163-164頁。
[12]H.E.沃特:《脊椎動物生物學》,第3頁。
[13]梁漱溟:《朝話》,第108頁。
[14]B.馬林諾夫斯基:《原始人的性生活》,第153-158頁。
[15]W.H.R.裏弗斯:《托達人》;見雷蒙德·弗思:《人文類型》,費孝通譯,第83頁。
[16]R.H.洛伊:《初民社會》,呂叔湘譯,第88-89頁。
[17]B.馬林諾夫斯基:《原始人的性生活》,第66-71頁。
[18]雷·弗思:《我們提科皮亞人》,第490頁。
[19]B.馬林諾夫斯基:《原始人的性生活》,第153-158頁。
[20]R.H.福瓊:《德布人的巫術》,第238-241頁。
[21]B.馬林諾夫斯基:《原始人的性生活》,第66-71頁。
[22]B.馬林諾夫斯基:《英國百科全書》,“婚姻”項。
[23]莫尼卡·亨特:《對征服的反應》,第187-188頁。
[24]莫尼卡·亨特:《對征服的反應》,第190-193、212-213頁。
[25]萊布尼茲:《形而上學序論》,陳德榮譯,第350頁。
[26]李濟之:《民族學發展之前途其比較法應用之限製》,《社會科學學報》,雲南大學,1941年,第57-58頁。
[27]靄理士:《性心理學》,潘光旦譯注,第280頁。
[28]韋斯特馬克:《人類婚姻史》,第80頁。
[29]L.T.霍布豪斯:《進化中的道德》,第145頁。
[30]J.G.弗雷澤:《圖騰製度與異族結婚》。
[31]沃克:《性心理學》,第19頁。
[32]靄理士:《性心理學》,潘光旦譯注,第256頁。
[33]沃克:《性心理學》,第21-34頁。
[34]沃克:《性心理學》,第93頁。
[35]靄理士:《性心理學》,第280頁。
[3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神州國光社本,第403頁。
[37]《禮記·曾子問》。
[38]《禮記·效特性》。
[39]《禮記·昏義》。
[40]《禮記·哀公同》。
[41]B.馬林諾夫斯基:《原始人的性生活》,第59-64頁。
[42]莫尼卡·亨特:《對征服的反應》,第182頁。
[43]R.H.洛伊:《初民社會》,呂叔湘譯,第33-34頁。
[44]靄理士:《性心理學》,第270頁。
[45]《初訪美國》,第1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