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人生是一場取舍的智慧(1 / 3)

古語有雲:“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舍棄,就意味著不再擁有,這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不情願的事情。但是,如果抓著不放,企圖擁有一切,結局最終將會是一無所獲,這也是人生的一種無奈。所以,我們必須要學會放棄應該放下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否則,生命將無法承載!故此,舍得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良好的處世智慧。

舍得是一種人生境界

有人說:“取是一種生存本領,舍是一門處世智慧,沒有能力的人取不來,沒有思想境界的人舍不得。”對於我們來說,如何進行取舍,確實值得細細思量。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得與失的交替過程。

佛家認為,舍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舍與得的關係猶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般,它們既對立又統一。它們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間,存於人世,存於人們的心間,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機理。萬事萬物須在舍得之中,才能達到和諧、統一。所以說,你若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就等於把握了人生的機遇和成功之門的金鑰匙。

據說人死後,要離開陽間到陰界接受閻王爺的重新發落。如果這個人生前好事做得多,就允許轉世仍然為人;好事做得少,則隻能托生為動物;做過壞事的,就不能轉世,隻能在陰界做鬼。

一日,有兩個人離開陽間,來到了陰界,戰戰兢兢地站在閻王爺麵前等待發落。閻王爺拿起《功過簿》翻了翻,說:“你們倆在世時沒有做過什麼壞事,準許你們轉世仍然為人。”

這兩個“人”聽說能夠轉世為人,非常高興。

閻王爺接著又說,“有兩種人間生活,可供你倆選擇。一種是‘舍’,一種是‘得’:‘舍’便是放棄,付出;‘得’就是索取,得到,你們選吧!”

其中的一個想,“得”好啊!別人都得給予我。想到這,他馬上舉手說:“閻王爺,我要過‘得’的生活。”

閻王爺點了點頭,並對另一個說:“那現在你隻好過‘舍’的生活了。”

另一個“人”說:“隻要能轉世為人,我願意。”

於是,他們倆很快又成了陽間的人。一個過上了“舍”的生活,一個過上“得”的生活。

過“舍”的生活的是一位富人,他樂善好施,常幫助周圍的老百姓;而過“得”的生活的則是個乞丐,他整日向別人索取,靠得到別人的給予來維持生存。

這便是“得”與“舍”的本質區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時,英美法等戰勝國紛紛提議成立一個能夠協調和主持世界事務的聯合國組織,很快這個提議獲得了通過,並決定建在紐約。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這個被認為是全球至高無上、最有權威的世界性組織竟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原因在於當時的紐約可是寸金寸土,想要買一塊地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聯合國剛剛成立,各個機構全都身無分文。讓世界各國籌資吧,又怕負麵影響太大,因為牌子剛剛掛起來,就向世界各國搞經濟攤派,這顯然不太好。況且很多國家都剛剛經曆了戰爭的浩劫,各國都財庫空虛,甚至許多國家財政赤字居高不下。

當時美國的超級資本家、大富豪洛克菲勒聽到這一消息後,立馬與家族財團成員商議,最終決定果斷出資870萬美元,買下了紐約的一塊地皮,並將這塊地皮無條件地贈送給了這個剛剛掛牌的國際性組織——聯合國。

同時,洛克菲勒又將毗連這塊地皮的大麵積地皮統統買了下來。外界對於洛克菲勒家族這一出人意料之舉,都很是吃驚。要知道那可是870萬美元啊,對於戰後經濟萎靡的美國和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筆巨大的數目,然而洛克菲勒家族卻什麼條件也沒有,白白地將它拱手相贈。

這件事情傳出後,美國許多財團主和大亨們都紛紛嘲笑洛克菲勒說:“這人簡直是愚蠢到了極點,竟然做出這種蠢事來。”他們紛紛斷言:“這樣下去,用不了幾年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財團便會淪落為洛克菲勒家族貧民集團”。

但是,沒過多久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就在聯合國大樓剛剛完工時,毗鄰它四周的地價便立刻飆升起來。洛克菲勒所囤積的地皮漲了數十倍,升值利潤相當於當初捐贈款的數十倍,因此,很快巨額財富源源不斷地湧進了洛克菲勒家族。這種局麵令那些曾經譏諷和嘲笑洛克菲勒家族的商人們瞠目結舌。

從洛克菲勒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悟出這樣的道理:其實在許多時候,贈予也是一種經營之道。有舍有得,隻有舍去,才能得到。就像對待生活,過去的,我們總是無限回憶、無限追思,卻不知前麵的風景更加美好。向前看,才會有更好的發展,更大的進步,所以說適當的“舍得”是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

點睛妙語

舍棄是一種人生智慧,也是另外一種開拓進取。我們之所以會舉步維艱,是因為背負得太重,之所以背負得太重,是因為不懂得適當放棄。著名詩人泰戈爾曾說過:“當鳥翼係上黃金時,它就飛不遠了。”所以,唯有舍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輕裝上陣,以迎接新的人生和轉機。

舍得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

人一生中會遇到許多選擇,是一個不斷舍棄和獲得的過程。如果沒有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那麼即使上帝再怎麼眷顧一個人,他都不會擁有真正的完美快樂的人生。所以不要因為放棄而遺憾終生,要做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把握好舍與得的尺度,才能更好地善待自己。要明白,人生苦短,與其在遺憾中度過,不如營造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來為自己譜寫幸福的一生。

曾經有一對妖怪夫妻,他們幸福快樂地生活在深山之中。

妻子一直都有一個願望——能成為人類的好朋友,但是她從未對丈夫說起過。一天妻子過生日,丈夫問她:“你有什麼願望嗎?今天說出來,我都可以滿足你。”妻子就把深埋心中很久的願望說給丈夫聽。丈夫說:“如果要你拿出你最珍貴的一樣東西來交換,你就能實現願望,你願意嗎?”妻子聽了,欣喜地說:“我願意。”丈夫笑了,說:“那你願意用什麼來交換呢?”妻子找出自己最喜歡的珊瑚,說:“這個可以嗎?”丈夫搖搖頭。妻子又拿出自己最珍貴的寶石,說:“這個可以嗎?”丈夫還是搖搖頭。看到妻子失望的眼神,丈夫就問她:“你真的很想實現這個願望嗎?”妻子說:“如果能實現這個願望,我將會快樂一生。”丈夫微笑著說:“我相信,你的願望會很快實現的。”

過了些日子,丈夫說下山辦點事,就留妻子一個人在家。妻子很無聊,就趁機變成人的模樣下山來玩。當她正在集市上閑逛時,突然看到丈夫帶著一群妖怪在集市搗亂,危害百姓。她想上前阻止,可是丈夫像變了個人似的,根本不聽,而且越來越凶。不容多想,她變回原形,與這群妖怪打鬥起來,最終把它們打跑了。正在她不知所以然時,全村百姓都跑來跪在她麵前,感謝她的救命之恩,並稱她是天上派來救他們的神仙,要為她建廟,並把最好的貢品獻給她。她一下子沉浸在了幸福快樂之中,並享受著人們對她的接受和禮拜。

又過了些日子,她決定回家告訴丈夫,自己的願望已經實現了。當她回到山上,她並沒有發現丈夫,隻有丈夫留下的一封信,這時她想到丈夫以前說過的話,一下子全明白了,坐在地上哭了起來……

無條件的舍,永遠會得,太貪婪的得,總會落空。丈夫用傷害自己的方式滿足了妻子的願望。於丈夫而言,滿足妻子讓其幸福快樂一生,舍棄生命是值得的,這種舍棄也是快樂的;於妻子而言,滿足了自己的願望,但是失去了丈夫,這種獲得是痛苦的。

現代社會出租車越來越多,但是打車的人卻不見增多,所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消耗在跑空車或在酒店門口等待乘人。有時候為了打發時間,的哥們常常聚在一起打打牌或閑聊。有一位年輕的出租車司機,他沒有這個愛好,沒事時,總愛買一份報紙,一邊靜靜地看,一邊等待乘客。

有一天,他偶然讀到作家秦牧寫的一段文字:“四和五相差很小,但是五進一為十,四舍而為零。其實,這是不公正、不科學的。處在五進狀態的人,贏得的常常有相當部分隻是虛名。當人們稱讚時,自己總覺得心虛甚至害怕,覺得名實不符,名過其實。”這段話引起了年輕的哥的沉思。

“‘四舍五入,有的時候是不公正、不科學的。’這句話用在打的費上是不是也很合理。乘客經常為了打的費四舍五入而抱怨多多,如果是7塊4,要乘客7塊,顧客還心存感激;如果是7塊5,要乘客8快,顧客自然不高興。”想到這,年輕的哥決定打破常規——四舍五不入,給乘客舍去的錢,自己掏腰包,營造顧客以快樂的打的心情。每次有乘客,他都向乘客解釋自己的新規定,乘客總被他這種寬容、熱情、大度而感動。

久而久之,年輕的哥等車的時間越來越短了,好多人都專挑他的車坐。“四舍五不入”讓他既獲得了榮譽,又使得自己每月的收入越來越好。

舍其實是一種釋放,是另一種更高層次的得,放下許多沒有必要的私心雜念,你才可以更輕鬆地邁開步伐,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功。

點睛妙語

舍得是一種度量,舍得是一種超脫。當一個人失意的時候,不妨想想這句話的哲理。人生的道路上並非隻有一處如畫風景,生命也並非隻有一處燦爛輝煌,別處風景也許更加迷人。如果此時此刻你並不快樂,也並不成功,那就要學會舍得,舍得也許會讓你獲得更多!

舍得是智者的處世法則

儒家經典認為,“舍惡以得仁,舍欲而得聖”。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仁義之道、聖賢之道,舍得之道也。盤古開天辟地,舍命而造就了日月星辰、三山五嶽、江河湖海等;神農氏嚐遍百草,舍命而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救死扶傷之妙方,被尊稱為“神農氏”……以此來看,舍得之道曆來就是智者的處世法則。如果我們能在現代生活和工作中懂得運用舍得之道,我們也會成為小小的智者。

有一個登山運動員,他一心一意想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人。所以,幾年來都在為這個偉大的決定而做著準備。終於準備好了,他滿懷信心地出發了。就這樣一步一步,一天一天地攀爬著,越接近峰頂,他的心越急迫。終於,再有一天的時間就要創造世界奇跡了,可是現在的天已經漸漸黑了下來。由於想早點嚐到成功的滋味,他非但沒有停下來搭建露營帳篷,養精蓄銳,相反,更加賣力地摸黑前行。天越來越黑,而且,今晚的星星和月亮也好像在和他開玩笑似的躲起來了,他什麼也看不見了,但還是繼續前行。此時他的腦海裏滿是登頂成功後的喜悅和世界人民對他的崇拜。正在此時,他被滑倒了,身體迅速地往下墜落,此時死亡正在一步步逼近,他害怕極了,但是很無助,連個光亮也沒有,更沒有人能幫助他。他隻能一直往下掉……突然,有根類似繩子的東西重重地拉住了他,他被吊在半空中。此時,他隻能懷抱最後一點希望,求救上帝:“上帝啊,救救我吧。隻有你能救我了。”

空中奇跡般地出現了一個聲音回應了他:“你要是相信我,就請你把你腰上的繩子割斷。”他絕望了,心想割斷繩子跟立刻死去沒有什麼兩樣。這樣懸在空中等待救援,可能還有一絲生還的希望。

第二天,搜救隊發現了一具凍得僵硬的登山者遺體……他的屍體掛在繩子上,他的手也緊緊地抓著那根繩子,就在距離地麵僅僅十尺的地方。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這個道理誰都知道,但是,當真正處在“舍”與“得”的關鍵時刻,又有多少人能作為一個智者,舍棄手中緊握的希望和幸福呢?

從前,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他爭強好勝,各方麵都很優秀,隻有一點令他很苦惱,而且怎麼努力都不能改變,那就是——學業。他決定去請教一位大師。大師聽了他的訴說,覺得他是個很上進的年輕人,將來可能會有所成就,就對他指點一二。大師笑著說:“年輕人,咱們去登山吧,登山回來也許你就能化解你的苦惱了。”年輕人不解地跟在大師的後來。他們來到山腳下,年輕人看到山上有許多漂亮的小石頭,就高興地邊走邊撿,並裝進大師給他的一個口袋。可是才走到半山腰,年輕人就覺得有點吃力了,但是他舍不得口袋裏的漂亮石頭,更舍不得看到的其他更漂亮的石頭,所以,口袋變得越來越重,他不得不說:“大師,口袋太重了,我實在是走不動了,更別說到達山頂了。”說完就放下口袋,癱坐在地上。大師大笑,說:“登山怎麼能背這麼多重物呢,該放下的就放下吧。”年輕人忽然靈光一閃,豁然開朗,拜謝大師後就離開了。從此,年輕人一心鑽研學問,進步飛快,最後成為一名知名的學術專家,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其實,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需要放棄的。學會放棄才能活得輕鬆,才能有所獲得;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巔峰!

點睛妙語

《臥虎藏龍》中有一句台詞很有哲理:當你雙手緊握時,你的手中空無一物;當你打開雙手時,你就擁有全世界。這也是在詮釋舍得的含義。舍與得往往是最叫人掙紮的,我們不知道上帝是不是對每個人都做到公平,但是我相信,在取舍麵前來一個轉身,或許真的自有一番新的天地……

人生需要敢於舍棄的勇氣

人生最大的智慧是該執著時執著,該放棄時放棄。執著需要勇氣,放棄則需要更大的勇氣。雖然放棄會有不舍與難過,會有掙紮與痛苦,但是誰又能說放棄之後不會是另一種重生呢?舍得放棄人生中的種種壓力,輕裝上陣,度過風雨,才能走向成熟,才會活的坦然和輕鬆。

一個老漁翁孤單地一個人住在村子裏,日子過得很拮據,常年以捕魚為生。

一天清晨,老漁翁來到村外的小河邊準備捕魚,但是,他發現,河裏有許許多多小石塊,把河水攪得非常渾濁,而且上麵還飄著許多樹枝、落葉。原來,昨天晚上的一場暴風雨,把上遊的一些小石塊都衝下來了,也刮折了許多樹枝。這讓老漁翁非常難過,心想:“這讓我如何下網打魚,打不到魚我怎麼生活。”想著想著,老淚便在臉上縱橫起來,越想越傷心就號啕大哭起來。村子裏的人聽到後都來勸他,可是老漁翁根本聽不進去。正在大家束手無策之時,有一位禪師經過此處。聽了人們的敘述,他上前來看。先走到河邊仔細地觀察了一番,然後走到老漁翁麵前,說:“老人家,你不必這麼傷心難過。萬事有舍必有得,你不能下網打魚,但是你可以下河撈魚呀。”老漁翁沒聽懂禪師說的話,哭著說:“這都被糟蹋成這樣了,魚估計都遊走了,還怎麼撈魚,你別安慰我了。”禪師笑了笑說:“老人家,你去仔細看看,魚都在碎石上和碎石間跳躍呢,隨手可得,比下網捕魚要容易得多。”老漁翁停止了哭聲,半信半疑地走到河邊想要看著究竟,這時,村民們也都紛紛圍上來。老漁翁定睛一看,可不是,很多魚都在碎石間跳躍掙紮,伸手就可以抓到。老漁翁布滿老淚的臉上,漸漸綻開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