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菊花的掌故

楊憲益

菊花在我國有相當悠久的曆史,與玫瑰、茉莉、石榴、葡萄、菠菜、甘蔗等植物不同,那些都是古代外來的。可是菊花一直是我們國土上本有的野生植物,經過長期的人工選種培植過程,變成今天的品類繁多的菊花。

古書裏最早提到菊花的,恐怕要算《禮記·月令》的“菊有黃華”和《離騷》裏的“夕餐秋菊之落英”了。兩千來年以前的漢魏時,人們就對這種野生植物很感興趣,不過當時人對菊花有興趣是因為他們相信常吃它可以長壽;《離騷》裏的話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漢代應劭寫了一部《風俗通義》,裏麵就有一段關於菊花的記載,說河南內鄉縣西北有個地方,名叫甘穀,那裏山上長著很大的菊花,山水從那裏流過,含有菊花的滋液,山穀裏的三十多戶人家都喝這水;他們可以活到一百二三十歲,起碼也活到七八十歲。記載漢代宮廷雜事的《西京雜記》也說漢初宮中有吃菊花酒的習慣,在菊花初放時連葉采下,和黍米搗在一起釀酒;到了第二年的九月九日才吃。據說漢代的一個太尉胡廣有風濕病,就是喝菊花水治好的;還有一個司空王暢對菊花興趣更濃厚,他不但吃菊花,連洗臉洗澡都用菊花泡過的水。當時內鄉縣特產的菊花就是由他們提倡而傳到其他地方去的。魏文帝——曹操的兒子曹丕——給他好朋友鍾繇的一封信是談菊花的,也很有趣味。信裏說,派人送給他一束菊花,因為秋天隻有這種花長得茂盛,可見它有些天地的真氣,使人延年益壽沒有比這個草藥再好的了,所以送來幫助他進行研究長生的道術。此外關於吃菊花可以長壽的傳說還很多,南朝齊梁時著名的研究煉丹的隱士陶弘景也主張吃菊花,並且說菊花有兩種,味道甜的是真的,苦的是假的。

古代詩人裏對菊花最有興趣的當然是晉代的陶淵明。他的詩句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酒能祛百慮,菊為製頹齡”;也都是說采菊花吃可以長壽。關於陶淵明和菊花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說他在重陽節窮得沒有酒喝,隻好在園裏摘了大把大把的菊花來吃,這時忽然有朋友王弘送酒來了,這故事就叫做“白衣送酒”。陶淵明是一個有骨氣的詩人,他又很喜歡菊花,而菊花又是一種到了秋天才開的花,也像很有骨氣,因此後來大家都拿菊花比作有骨氣的文人,無形中提高了菊花的身價。它作為藥物的功效反而不被一般人所注意了。

唐代以前的文學裏,間或也有拿菊花比人堅貞不移的品格的,但主要還是歌頌它能助人長壽的一方麵。唐代以後,詩詞裏常常提到菊花,都是把菊花人格化了作為有骨氣的文人的象征的。唐代司空圖的《詩品》裏麵有這樣一句“人淡如菊”,可以作為一個例子。在唐代,菊花雖常見於詩文,但在一般市民中間菊花還不是很被重視的;從唐詩裏看來,當時菊花已經有黃色的、紫色的和白色的幾種,種類還不是很多的。唐代人很喜歡養花,但最重視的卻是牡丹;其次大概是梅花、桃花等;菊花隻是被一些詩人用來寄托懷抱,還未成為多數人欣賞的花種。菊花品類的培植,大概總是唐宋之間開始的。

從北宋起,菊花才成為一般市民玩賞的對象,這是和當時城市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級的興趣分不開的。當時城市富家有很多專門養菊花的,洛陽是培養菊花最早的一個城市,劉叢泉《菊譜》裏就說洛陽風俗喜歡養花,菊花的品類也比其他地方多,蘇東坡在一首給朱遜之的詩裏也這樣說,並且說洛陽人善於接花,每年都有新的菊花品種出現。

蘇州在唐宋時也是最重要的商業城市,蘇州人培養菊花也很著名,宋範成大的《範村菊譜》裏就說到蘇州花匠善於修剪菊花,使得一根上出幾十朵花,團團的像車蓋或熏籠一樣,由於花匠的用心培植,常常變出新種來,他在一人家看到七十種菊花,他自己隻搜集到三十六種;史正誌的《菊譜》說,他在蘇州看到二十七種菊花。在北宋都城開封培植和玩賞菊花的也很普遍,當時開封民間的菊花,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最著名的有下列幾種:黃白色蕊如蓮房的叫作“萬齡菊”,粉紅色的叫作“桃花菊”,白而檀心的叫作“木香菊”,黃色而圓的叫作“金鈐菊”,純白而大的叫作“喜容菊”,這些品種到處都看得到,賣酒的酒店都在重陽節用菊花縛成牌樓;詩人蘇東坡在他的《東坡雜記》裏也說開封菊花的品種很多,從八月起一直開到十月,他並提出一件重要的材料,即當時所以有許多異種菊花,是由於用其他的草卉接成的。

南宋時菊花的品種繼續發展,《乾淳歲時記》說,當時杭州宮裏到了重陽節都要擺列出來千萬盆菊花,供人玩賞,晚上還要點菊花燈,其熱鬧情況有如元宵燈節一樣。《夢粱錄》說當時杭州的菊花品種有七十多種,而沈競的《菊譜》則說在杭州西郊每年重陽鬥菊花,有八十多品種。南宋末年,富商大賈和官吏們私人培養菊花的更多,劉克莊說福建建陽一個姓馬的富人收養了一百種菊花。元代楊維禎寫了一篇《黃華傳》,裏麵提到當時菊花的品種是一百六十三種。

到了明清兩代人們培養出來的新品種更多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裏說經他詳細考察的有九百種,當然李時珍是植物學家,他研究的是菊類植物,並不專指供人玩賞的菊花,但即就清初《廣群芳譜》所載的常見菊花品種看來,也就有三四百種。明代培養菊花的記載太多了,這裏無法列舉,隻單一個例子,明末文人張岱寫的筆記《陶庵夢憶》裏麵就提到兗州有一個富人姓張,其人家裏有“菊海”,都是難見的異品菊花,賞菊花的時候,富人家裏的家具器皿床褥衣服,甚至於飯菜,都作出菊花的形狀,夜裏點起紅燭照著菊花,比白天更加美麗。

清初蒲鬆齡的《聊齋誌異》裏有一篇很著名的關於菊花的故事,這篇故事叫作《黃英》,故事說一個人名叫馬子才,他家曆代養菊,一次他到南京去尋訪異種,路上結交了一個姓陶的少年,這人對於養菊花很在行,他有一個異常漂亮的姐姐名叫黃英。他們作了鄰居,馬子才又娶了黃英作夫人,兩家成為親戚。有一次陶喝酒喝醉了,變成一棵大菊花;黃英把它拔起,放在地上,第二天又變成原形;第二次陶又喝酒喝多了,又變成菊花,這次卻變不回來,醉死了,這棵菊花的根子長出新芽,開了粉色的花,還帶著酒香,這種菊花就叫作“醉陶”。

關於菊花的掌故,我們就說到這裏,詳細說起來非寫一部大書不可,隻說從唐宋到明清歌詠菊花的詩詞就說不完。一千年來可以說沒有一個大詩人沒歌詠過菊花,宋代王安石與歐陽修(也有人說是蘇東坡)關於菊花落不落蕊的問題就有過一次很著名的辯論,這些限於篇幅都不去談了。

即使從以上這簡略的梗概看來,我們也可看到菊花的品種是由唐宋到明清經過從野生到人工培植,從簡單幾種顏色變成幾十種;又變成幾百種;從單瓣變成重瓣,一直為廣大人民所愛好的。人們又給不同品種的菊花起了許多非常美麗富有詩意的名字,舉幾個例說,如金芍藥、黃鶴翎、紫袍金帶、火煉金、酒金紅、報君知、鴛鴦錦、荔枝紅、錦雀舌、鐵腳黃鈐、出爐銀、玉芙蓉、劈破玉、金盞銀台、玉甌、碧蕊玲瓏、朝天紫、瑪瑙盤、太真紅、猩猩紅、孩兒白等等都是很美妙的命名。日本的菊花是東晉時從我國傳過去的,到了清朝,我們的菊花才傳到歐洲。

愛菊的緣故

賈祖璋

自來認為菊淩霜放花,不畏寒,不隨萬卉同枯,有高潔的風格。用以擬人,好比是卓然獨立、堅操篤行的君子。秋天的花,並不限於菊,如木芙蓉,色尤豔麗,但總比不上菊那樣受人推重。這大概與曆史傳統有關。《離騷》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屈原是一位操行高潔的大詩人,後人仰慕他,也便愛及他曾經歌詠的“秋菊”。還有晉代的隱逸詩人陶淵明,特別愛菊,他對於菊是這樣說的: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之五)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飲酒》之七)

芳菊開林耀,青鬆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和郭主簿》)

他的生活是九月九日無酒,坐宅邊叢菊中,采摘盈把。望見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即便就酌。(《續晉陽秋》)因為陶淵明愛菊,後人便認為淵明和菊同樣可愛。又淵明是隱逸之士,於是菊也成為隱逸之花。北宋周敦頤曾以詠歎的口吻說:“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這是說淵明愛過的菊,便無人夠得上去愛它,於是菊便愈覺可愛了。

再如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西京雜記》)“南陽有菊水,其旁悉芳菊,水極甘馨。中有三十家,不複穿井,即飲此水,上壽百二十、三十。”(《荊州記》)這是從它的藥用作用出發,卻流於迷信。又如說:“菊有正色(指黃色),具中之德,君子法之。”(宋濂《菊軒銘》)那更是道學家的迂腐之談了。

菊花的顏色和姿態,豐富多彩,變化百出,足以供人觀賞。在學術上,作為遺傳變異的研究資料,也有價值。這是現代愛菊的理由。

菊花

鄭逸梅

菊有黃華,載諸《月令》。蓋菊以黃色者為夥,據雲凡五十四種。淺黃者為禦袍黃,深黃赤心者曰金孔雀,外淺內深而香烈者曰龍腦,重蜜色者曰繡芙蓉,花朵小而並蒂者曰鴛鴦金。它如太真黃、鶯乳黃、鵝兒黃、報君知、赤金盤、二色瑪瑙等,皆名種也。

吳中菊盛時,好事家必取數百本五色相間,高下次列,以供賞玩。此以誇炫富貴則可,若真能賞花者,必覓異種,用古盆盎,植一枝兩枝。莖挺而秀,葉密而肥,至花發時,置幾榻間,坐臥把玩,乃為得花之性情。甘菊惟蕩口有一種,枝曲如偃。蓋花密如鋪錦者最奇,餘僅可收花以供服食。野菊宜著籬落間。種菊有六要二防之法,謂胎養、土宜、扶植、雨暢、修葺、灌溉。防蟲及雀作窠時,必來摘葉。此皆園丁所宜知,又非吾輩事也。至如瓦料盆及合兩瓦為盆者,不如無花為愈矣。見《長物誌》,其說頗雋永有理,錄之以告世之有淵明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