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內鏡胰管支架引流術(1 / 1)

內鏡胰管支架引流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ic drainage, ERPD),即內鏡下胰管支架置入術。1983年Segel等率先利用內鏡在胰管內放置支架治療慢性胰腺炎胰管狹窄獲得成功。近十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胰管支架引流術在胰腺疾病內鏡介入治療中廣泛應用,並因療效確切,創傷小且安全而日趨受到人們關注。

一、適應證和禁忌證

(一)適應證

內鏡胰管支架引流適應證有:①胰管良性狹窄;②慢性胰腺炎胰管結石的輔助治療;③胰腺分裂症;④胰腺假性囊腫;⑤外傷性胰管破裂形成內瘺;⑥胰原性腹水;⑦壺腹部腫瘤、胰腺癌、胰腺轉移腫瘤、胰管乳頭狀粘蛋白腫瘤等引起的胰管狹窄的保守治療。

(二)禁忌證

同ENBD。

二、術前準備

同ENPD、ENBD。

三、器械準備

準備的器械應包括:①十二指腸鏡,活檢孔道3.8 mm以上;②胰管擴張探條;③胰管擴張氣囊;④引導鋼絲直徑為0.46 mm(0.018 in)、0.89 mm(0.035 in)、0.97 mm(0.036 in),長度為400 cm;⑤胰管支架,主要有三種:Zimmon胰管支架(外徑5 F、7 F,長112 cm);Geenen胰管支架,包括倒鉤和雙倒鉤兩種(外徑5 F、7 F,長3~12 cm);Sherman胰管支架(外徑5 F、7 F,長170 cm)。

四、操作方法

(一)常規行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

為保證胰管支架置放的成功率,對胰管狹窄明顯者,可先行氣囊或探條擴張,爾後再置入胰管支架。

胰管支架的選擇取決於狹窄的嚴重程度、部位及近端胰管擴張情況,對胰頭部狹窄伴胰管擴張者,宜先行乳頭括約肌切開術再置入支架。狹窄近端擴張明顯者,可置入較粗的支架(8.5 F、10 F),若近端擴張不明顯,可選擇外徑5 F、7 F支架。支架的長度一般以支架遠端超過狹窄部位1 cm為宜,近端暴露於十二指腸乳頭外少許為宜,不宜暴露在十二指腸腔內過長,以免損傷對側十二指腸壁,引起黏膜糜爛、出血。

(二)單純性主胰管狹窄支架置入

本法操作應:①經主乳頭插管造影後,確定狹窄部位及長度;②置入引導鋼絲,越過狹窄段,沿引導鋼絲行狹窄段擴張,確定置入支架長度及外徑大小;③在X線及內鏡直視下按ERBD操作技巧將胰管支架置入。

(三)伴有膽管狹窄的支架置入

本方法的操作應包括:①先行ERCP了解膽管,胰管狹窄部位及長度;②分別於膽管及胰管置入兩根引導鋼絲;③確定置入支架長度及外徑大小,再分別置入膽管及胰管支架。

五、並發症及其處理

(一)早期並發症

胰管支架早期並發症有出血、急性胰腺炎、腹痛、膽管炎、假性囊腫感染及胰管破裂,發生率約為20%,經積極的保守治療多可於48 h內緩解。

(二)遠期並發症

胰管支架遠期並發症主要為支架移位,堵塞及胰管形態改變。

1.支架移位 較少見,現采用改良的雙倒鉤,胰管支架發生移位較少。支架移位後患者常有輕、中度持續腹痛,一旦發生,須經內鏡方法取出,失敗者則須手術治療。

2.支架阻塞 胰管支架放置後6個月內阻塞的發生率可達50%,阻塞物多為細胞碎屑、鈣碳酸鹽結晶、鈣膽紅素鹽及細菌等混合物。一旦支架發生阻塞,患者可表現為反複腹痛,胰腺炎或囊腫感染,大多數患者並無症狀,故支架置放後應密切隨訪,若患者腹痛發作或MRCP顯示支架上遊胰管擴張往往提示支架堵塞,須取出或更換。

3.胰管形態改變 是胰管支架獨有的並發症,發生率約80%。長期主胰管支架引流可導致胰管不規則變窄,去除支架後多數會恢複正常,其發生機製尚不清楚。

(吳毓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