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像蝴蝶一樣熱愛生活(3 / 3)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世本是世,不必精心處世。這就是返璞歸真之人生大自在的箴言。

豁達一些,也要大度一些。就拿鞋子來說吧,我們買鞋子都知道要多預留一點空間,否則穿久了,會因腳和鞋子摩擦得太厲害,而起水泡,甚至磨破皮,以致痛苦難忍。又如赴約,應提早5分鍾或10分鍾到場,也一定比剩一分鍾趕到的心情輕鬆多了。諺雲“宰相肚裏能撐船”,英國首相丘吉爾就是最好的例證。他對於化解憤怒的方法便是幽默。有一次,演說前有一位不讚同他的人,遞了張紙條給他,上寫著“笨蛋”二字,丘吉爾看了之後,並沒有生氣或不悅的顏色,隻是拿著那張紙條幽默地說:“我常常接到許多忘了簽名的信,今天我第一次接到沒有內容,卻有簽名的信,難道這是他的簽名嗎?”隨後將紙條展示給在座諸位觀看,引得哄堂大笑。憤怒是不好的情緒,但大多數的凡夫俗子往往控製不住它,隻有少數有智慧、有度量的人才能適時疏導這種不好的情緒。

我們都有過這種經驗,就是盛怒之後,再反省便會發現:“我當時也可以不必那麼憤怒的,事情也不是那麼嚴重,不知道他(受氣者)現在的感受如何?”但當遇到那種使人憤怒的情景時,往往會按捺不住怒火。於是,我們必須透過日常生活不斷地磨煉自己,使自己也擁有化解、疏導憤怒的智慧和能力。由於我們不是頓悟的聖者,便隻有靠著“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功夫,使自己臻於能忍辱、容人的境界。是的,希望我們都能在生命之河的洗練中,慢慢磨去我們不知足的壞習性,使我們也能邁向圓融的人生。

我們應該效法彌勒佛笑口常開的個性,並學習他用積極開朗的態度去解決一切問題。在這充滿爭鬥的繁華世界之中,唯有以最自然無爭的態度,並處處流露服務他人的意念,才能散發人性至真、至善、至美的光明麵。

西諺有雲:“當你笑時,全世界都跟著你笑,當你哭泣時,隻有你一人哭泣。”日諺有雲:“笑門福來。”

如果你想要福氣的話,在每天出門時就多練習笑容吧!

不要抱怨,熱愛生活是蝴蝶永恒的選擇

蝴蝶永遠是在翩翩飛舞,永遠是享受自己的生活。不管是暴風雨來臨,還是什麼突如其來的災難。蝴蝶都一樣是瀟瀟灑灑。盡管嬌弱的身軀,往往不能承受風雨的洗禮。熱愛生活是蝴蝶永恒的選擇,那些困難和障礙又算得了什麼?

人生失意,詩壇得意,這怪怪的現象在文學史上不斷地顯現著,且不管它是不是文學創作的一條屢試不爽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反正屈原、陶淵明、李煜、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龔自珍……總而言之,幾乎一切的詩壇巨匠們的得意之作,皆是失意之作,這對於稍有文學史常識的人來說,是無須舉例印證的。但我們這裏深有體會要說的是,“人生失意,詩壇得意”不僅適用於作詩,而且也適用於讀詩。可以說,人生不失意,讀詩也是不能得其真意的。

是的,未涉世事、未出茅廬的一個書呆子,能知道什麼是官場失意,什麼是生離死別,什麼是亡國之痛,什麼是相思之苦,什麼遊子之情……那時節,雖也誰都有過這樣的經曆——人雲亦雲地說這首詩那首詩是如何如何的好,大家心知肚明,不過味同嚼蠟而已。真正懂了點詩意,還是在走出校門,走入社會之後。其中有的人在自己有了許多的失意之後——當然這些失意,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是遠遠比不上大詩人們的那些大失意的,但小小的失意,卻已經使人具備了讀古詩的素質,並由此體味到了以前所熟視無睹的詩中三昧。隻有在遠離故鄉的異地生活中,你才能讀懂“床前明月光”,讀懂“相見時難別亦難”,讀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人世間的許多風雨、坎坷、變故,會使你走近屈原,走近陶淵明,走近李煜,走近了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龔自珍……隻有在有了人生的萬千酸甜苦辣的滋味在心中時,你才能真正體驗到那心血凝聚而成的千古傳誦的詩句所蘊含著的情感和思想。

失意於人生,而得意於詩,看來人生是福禍相伴的,有失必有得,因此,你不必太失落。

《時代》周刊上登過一篇文章,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個士官在瓜答卡納島戰役中被炮彈碎片刮傷喉嚨,輸了7筒血。他寫了張紙條問醫師:“我仍可以講話嗎?”醫師說:

“會。”他又問:“我會活下去嗎?”醫生說:“若在以前,就不一定,但現在肯定會。”於是,這個士官在紙上寫道:“那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你為什麼不也停止憂慮,對自己說:“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羅根·帕索·史密斯說過一句極富智慧的話:“生命中隻有兩個目標:其一,追求你所要的;其二,享受你所追求到的。隻有最聰明的人才可以達到第二個目標。”

我們很多人都有這種切身感受:當自己春風得意之時,便會感覺生活處處充滿陽光;而一旦遇到困難,或身處逆境時,就覺得生活陰暗,甚至感到世界的末日即將來臨。因此,個人主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事業。

我們每個人擁有90%的長處,而隻有10%的不足。問題是,你如何發現和對待這90%與10%的關係。當你將自己的10%與他人相比時,你不禁會感歎:原來我如此富有!

艾迪·瑞肯貝克和朋友在太平洋上絕望地漂流了21天之後,說道:“我學到了一點——人隻要有淡水喝,有東西吃,就沒什麼好抱怨的了。”

如果想過得快樂,就應該把精神放在積極向上、樂觀上進、鍥而不舍上麵。

不追求顯赫財富 盡享生命的絢爛

蝴蝶的生活之所以顯得瀟灑,主要是因為蝴蝶不像蜜蜂、螞蟻那樣儲蓄食物,在山花爛漫的時節,蝴蝶在花叢中翩然飛舞,吸食花粉的同時,享受自由飛翔的樂趣。天冷了,花謝了,沒有食物了,蝴蝶也就死去了。蝴蝶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因為不需要積蓄,所以可以盡情享受生命的絢爛和逍遙。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位有錢人,每天早上經過一個豆腐坊時,都能聽到屋裏傳出愉快的歌聲。這天,他忍不住走進豆腐坊,看到一對小夫妻正在辛勤勞作。富人惻隱之心大發,說:“你們這樣辛苦,隻能唱歌消煩,我願意幫助你們,讓你們過上真正快樂的生活。”說完,放下了一筆錢,送給小夫婦。這天夜裏,富人躺在床上想,“這小夫婦不用再辛辛苦苦做豆腐了,他們的歌聲會更響亮的。”第二天一早,富人又經過豆腐坊,卻沒有聽到小夫妻倆的歌聲,他想,他們可能激動得一夜沒睡好,今天要睡懶覺了。但隨後的幾天,還是沒有歌聲,富人好奇怪:就在這時。那做豆腐的男子走了出來,拿著那些錢,見了富人便急忙說道:“先生,我正要去找你,還你的錢。”富人問:“為什麼?”年輕的男子說:“在沒有這些錢時,我們每天做豆腐賣,雖然辛苦,但心裏非常踏實。自從拿了這一大筆錢,我和妻子反而不知如何是好了,不做豆腐,那我們的快樂在哪裏呢?現在把錢放在屋裏,又怕它丟了,做大買賣,我們又沒有那個能力,所以,還是還給你吧!”富人非常不理解,但還是收回了錢。第二天,當他再次經過豆腐坊時,聽到裏邊又傳出了小夫婦的歌聲,他們又像以前那樣愉快地生活著。

擁有更多的財富,是今日許多人的奮鬥目標,財富的多寡,也成為衡量一個人才幹和價值的尺度。當一個人被列入世界財富榜時,會引起許多人的豔羨。但對於個人來說,過多的財富是沒有多少用的,除非你是為了社會在創造財富,並把多餘的財富貢獻給社會。

不追求顯赫的財富,清醒地使用財富,愉快地施於財富,心懷滿足地離開財富。這就是著名科學家培根的建議,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這些建議。

現在不少人急於發大財,結果不是被騙,就是去搞歪門邪道,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如製假販假,盜版走私,做毒品生意。他們完全成了金錢的奴隸,財富對他們如同絞索,他們越是貪求,絞索就勒得越緊,正如一個貪官說:每當聽到街上警車鳴笛,便惶惶不可終日。

我們並不是一概排斥財富,我們厭惡和蔑視的是對個人財富的過分貪求,是以不正當手段聚斂財富。我們努力創造財富,我們所追求的是一種行善的工具。

善待他人,幸福自己

清代張潮在《幽夢影》中有一句話:“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蝴蝶夢中到底誰是主體,如果是莊周夢見自己化作蝴蝶,那就是莊周的幸運,如果是蝴蝶夢中變成了莊周,那就是蝴蝶的不幸了,因為人要為進退而煩惱,為生活而勞頓,沒有了花間起舞的快樂。生活就像山穀回聲,你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你耕種什麼,就收獲什麼。幫助別人就是強大自己,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別人得到的並非是你失去的。

生活就像山穀回聲,你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你耕種什麼,就收獲什麼。幫助別人就是強大自己,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別人得到的並非是你失去的。在一些人固有的思維模式中,幫助別人,自己就要有所犧牲;別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會失去。比如你幫助別人提了東西,你就會耗費了自己的體力,耽誤自己的時間。很多時候,幫助別人並不意味著自己吃虧。如果你幫助其他人獲得他們需要的東西,你也會因此而得到想要的東西,而且你幫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一生行善無數的基督徙,他臨終前有一位天使特地下凡來接引他上天堂。天使說:“大善人,由於你一生行善,成就很大的功德,因此在你臨終前我可以答應你完成一個你最想完成的願望。”

大善人說:“神聖的天使,謝謝你這麼仁慈,我一生當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我信奉主一生,卻從來沒見過天堂與地獄究竟長得像什麼樣子。在我死之前,您可不可以帶我到這兩個地方參觀參觀?”

天使說:“沒問題,因為你即將上天堂,因此我先帶你到地獄去吧。”大善人跟隨天使來到了地獄,在他們麵前出現一張很大的餐桌,桌上擺滿了豐盛的佳肴。“地獄的生活看起來還不錯嘛!沒有想像中的悲慘嘛!”大善人很疑惑地問天使。

“不用急,你再繼續看下去。”過了一會,用餐的時間到了,隻見一群骨瘦如柴的餓鬼魚貫地入座,每個人手上拿著一雙長十幾尺的筷子。每個人用盡了各種方法,嚐試用他們手中的筷子去夾菜吃。可是由於筷子實在是太長了,最後每個人都吃不到東西。

“實在是太悲慘了,你們怎麼可以這樣對待這些人呢?給他們食物的誘惑,卻又不給他們吃。”“你真覺得很悲慘嗎?我再帶你到天堂看看。”到了天堂,同樣的情景,同樣的滿桌佳肴,每個人同樣用一雙長十幾尺的長筷子。不同的是,圍著餐桌吃飯的是一群洋溢歡笑,長得白白胖胖的可愛的人們。他們同樣用筷子夾菜。不同的是,他們喂對麵的人吃菜。而對方也喂他吃菜。因此每個人都吃得很愉快。

可見,與人為善是我們在尋求幸福、尋求成功的過程中必須遵守的一條基本準則。在當今這樣一個合作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更是一種互動的關係。隻有我們先去善待別人,善意地幫助別人,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從而獲得他人的愉快合作。

孟子曾經說過:“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報的人,往往容易獲得成功。而那些自私吝嗇、斤斤計較的人,不僅找不到合作夥伴,甚至有可能成為孤家寡人。有的人會問:怎樣才算與人為善呢?與人為善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包括相當廣泛的內容。如:關心他人,當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主動伸出友誼之手;尊重他人,不去探究他人的隱私;不在背後議論、批評他人;善於和別人溝通、交流;善於和那些與自己興趣、性格不同的人交往;承認對方的價值和努力,對於錯誤要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總的說來,善待他人的最重要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要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如果你能遵從這個原則,你將擁有許多朋友。

有人說,良好的人際關係不是行動上做出來的,而是從心底裏“流”出來的,這句話很有哲理。它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以誠待人,事事以自己的心靈為準則,用“心”和他人交往。

有句話說得好:“幸福並不取決於財富、權利和容貌,而是取決於你和周圍人的相處。”你想做個幸福的人嗎?那麼就從與人為善開始吧!

懂得善待他人,也就懂得了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