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追尋井鹽科技的發展軌跡(1 / 1)

——讀《中國井鹽科技史》〔1〕

也許是由於“隔行如隔山”的緣故吧,我對於鹽業方麵的讀物,一向不感興趣,但邇來偶讀《中國井鹽科技史》,卻為之所吸引、所陶醉。它的魅力,不僅來自中國井鹽科技那“堪與四大發明並列生輝”的自身的絢麗與斑斕,而且來自著者筆下那“探賾索隱”的鋪陳與描繪。

讓我們尾隨著者,去追尋一下中國井鹽科技發展和演進的軌跡吧!中國井鹽開采始於公元前255年至前251年。當時的蜀守李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識齊水脈,穿廣都鹽井”,在領導四川勞動人民興修水利中發現了地表淺部的天然鹵水,進而引入中原一帶的水井鑿井技術,揭開了中國井鹽科技的序幕。從這個時候起,曆時一千二百餘年,為大口徑淺井采鹵階段。到了11世紀中葉,四川井研縣和榮州等地的少數民族發明卓筒井鑿井方法,中國井鹽開采隨即進入小口徑深井采鹵階段。正如北宋文學家蘇軾在《蜀鹽說》中所說的:“蜀始創筒井,用圜刃鑿,如碗大,深者數十丈。以巨竹去節,牝牡相銜為井;以隔橫入淡水,則鹹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為桶,無底而竅其上,懸熟皮數寸,出入水中,氣自呼吸而啟閉之,一桶致水數鬥。凡筒井皆用機械,利之所在,人無不知。”這種鑿井方法以小口徑深井取代了大口徑淺井,從而使生產力極低、“汲之甚苦”的早期井鹽開采技術發生了重大變革。1892年,四川自貢自流井大墳堡岩鹽礦床被發現,於是一種與傳統的汲筒采鹵迥然不同的開采工藝,即以一口鹽井注水,以另一口或多口鹽井汲鹵的開采工藝應運而生,中國井鹽開采又發生了一次重大變革,進入岩鹽水溶開采階段。新中國成立,特別是1979年以後,中國井鹽科技在地質勘探、鑽井、采鹵、真空製鹽、鹽機製造、研究設計諸方麵獲得了長足進展。跨入現代采鹵工藝階段。縱覽全書,文獻史料之翔實,之生動,令人歎為觀止。

當然,最引人入勝的,倒並非史料的鋪陳,而是中西井鹽科技的對比與分析。例如,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所首創的一項鑽深井的關鍵技術——套管隔水法,比俄國人應用同類技術早三個多世紀;所發明的人類鑽井史上的第一隻鑽頭——圜刃,比美國人魯弗奈兄弟創造鏟形鑽頭早七百多年……凡此種種,都在世界井鹽科技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但是,由於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統治之下,閉關鎖國,重農抑商,思想專製,視科學技術為雕蟲小技,中國井鹽科技是在跌宕起伏中艱難地前進的。也正因為如此。著者追溯曆史,夾敘夾議,對讀者也就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度領先世界的中國井鹽鑿井技術,後來為什麼未能發展成為近代石油鑽井技術呢?曆史悠久的中國井鹽業,怎樣才能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呢?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是有待於我們與著者一同去“求索”麼?

注釋:

﹝1﹞《中國井鹽科技史》,林元雄等著,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原載1990年7月19日《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