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在《科普學》再版座談會上的講話(1 / 1)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科普家:

《科普學》從2007年在我社出版以來,先後獲得第十六屆中國西部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第一屆世界華人科普圖書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獎”,名列“四川省50年(1958—2008)十部受公眾喜愛的科普作品”,並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學院遴選為科普作家培訓教材。以上足以說明:它取得了相當不錯的社會效益。這的確讓我們很感欣慰。毋庸諱言,無論哪家出版社都希望出版“雙效益”圖書,我們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也不例外,但在兩個效益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我社上下從來都是堅持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的。《科普學》的初版和再版,使我們收獲了社會效益,我們由衷地感到高興。

這幾年,我們一直十分關注並留意收集讀者反映,特別是全國各地從事科普學研究的專家、科普家們的意見與建議,並且毫無保留地轉達給了各位作者。應二位主編之邀,我和《科普學》的責任編輯劉湧泉女士還多次列席了作者們的修訂工作會議,對修訂工作和修訂內容毫無保留地表達了自己或讚成,或反對,或修改,或補苴的看法與意見。我們認為,作為策劃編輯和責任編輯,我們既應當對修訂工作傾力相助,又不能對修訂工作橫加幹涉,尤其是不能“喧賓奪主”“越俎代庖”。在編輯加工整理過程中,我們奉行“多就少改”的原則,尊重作者的行文風格,絕不用自己的語言“修正”作者的語言。我們深知:我們是編輯,不是作者;我們應當找準自己的坐標,做好自己的分內事。但也正因為我們是編輯,肩負著審稿和編輯加工整理的責任,所以,《科普學》修訂的成敗利鈍,特別是其不足與不當之處,無疑都是和我們密切相關的。

此次修訂,使原書從22.25印張擴充為24.25印張,增加了4萬字。誠然,“修訂”並不意味著增加文字,更不是一定要增加文字,但此次修訂增加的4萬字卻屬擴展內容、完善“科普學”的理論,使之更能滿足讀者的閱讀需要所必需。在這一點上,我們和作者們是有共識的。不過,今後的再版,卻未必需要增加篇幅。隨著“科普學”這門學科的日臻成熟,《科普學》這本書也許可以再薄一點,更精練一點。這是後話,此處不贅。

有讀者反映,第一版的《科普學》中,個別插圖不夠清晰。出現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它使用了一些至為珍貴但年代久遠的老照片。此次再版,為了使插圖的質量有所提高,我們采用質地細密、顏色較白的70克輕型紙印製內文。又為了裝幀典雅,前後襯頁采用特種紙;封麵采用250克銅板卡,覆啞膜;書名文字加凹凸、過UV。誠然,書是內容產品,書的好與不好關鍵在於內容。不過,“略施脂粉”也還是需要的。說到底,我們在裝幀方麵的努力,無非是為了讓《科普學》有一個與內容相稱的外表,僅此而已。

我們並不奢望經過一次修訂就能夠使《科普學》盡善盡美,但是我們卻期望經過每一次修訂都能夠使《科普學》更臻完美。當然,期望畢竟是期望。

蘇東坡老先生說得好:“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由於我們也和作者一樣,都屬於“身在此山中”的“當事人”,所以,我們對於《科普學》修訂版的“自我感覺”是不足為憑的。現在,《科普學》這本書已經擺在各位領導、專家、科普家的麵前。它的這次修訂效果究竟如何,有些什麼成功、失敗之處,就仰仗諸君不吝賜教,評頭品足,“橫挑鼻子豎挑眼”了。有道是:“以人為鏡,可知得失。”對於諸位的批評指教,我們翹首以盼,如大旱之望雲霓。

我就講這麼幾句,謝謝大家!

(本文係作者作為《科普學》一書的選題策劃人,於2013年12月30日在該書再版座談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