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們說,《科普學》所以能夠得以高質量地出版,進而受到讀者和科普界的廣泛好評,策劃編輯和責任編輯功不可沒。可作為策劃編輯和責任編輯,我們卻打心眼裏認為,功勞主要應當記在作者們的名下。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為建構科普學的理論體係殫精竭慮,為撰著《科普學》一書嘔心瀝血。他們廣泛吸收了國內外科普研究的最新成果,把科普工作中特別是《科普法》頒布後的許多認識和實際問題提升到理論、規律、方法的高度進行探索、研究和闡釋,繼而在前人和他們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以科普史、科普的定義和內涵、科普學與有關學科的關係、科普學相繼研究的進展及成果、科普學的學科地位、科普學三大定律、科普的功能、科普的途徑與平台、科普創作與科普創作評論、科普係統質量管理及科普質量評估、科普的保障體係和營運機製等為架構的科普學理論體係。其所論述的科普現象、科普規律、科普方法、科普手段、科普隊伍、科普經驗等具有可重複性、再現性和可比性。換言之,它切合科普工作的實際,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在此之前,還沒有人對科普理論作如此科學化、係統化、條理化的總結與論述。無怪乎張景中院士說,《科普學》的作者們“全方位地向讀者展現出一本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普學專著”,“做了一個裏程碑式的工作”。
值此《科普學》問世五年之際,我們不能不倍加思念為創立科普學理論體係作過鋪墊與奉獻的人們,特別是一貫倡導、關心、支持科普學研究的已故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但願這本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名譽理事長、首席顧問章道義稱為“內容相當豐富、結構比較完整、論述得也有根有據、很有見地與分量”,“能為科普界認可”的科普理論著作——《科普學》的問世與傳播,可以告慰錢學森先生的在天之靈。
(原載《科技與出版》201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