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試論科技編輯的素質和能力(1 / 3)

科技編輯也是編輯,隻不過由於科技編輯從事的是科技書刊的編輯工作,與文科編輯的工作對象有所不同,因而對其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也就與對文科編輯的要求不盡相同。例如,科技編輯要能夠把稿件修改得文從字順,而文科編輯則往往還須得把稿件修改得文采斐然。換言之,科技編輯應當具有一定的文字加工能力,而文科編輯則應當具有較高的文字加工能力。又如,文科編輯(這裏主要指的是從事純文學作品加工和古籍整理工作的文科編輯)可以不熟悉、不理會法定計量單位和出版物上的數字用法,而科技編輯對此類規範則需要準確把握,熟練使用。一句話:科技編輯與文科編輯的素質和能力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下麵,我僅就科技編輯的素質和能力,談一點自己的認識。

一、科技編輯的素質

(一)政治素質

也許有人以為,科技編輯不需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如果你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編輯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科技編輯也不例外,這是出版工作的性質所決定的。身為科技編輯而缺乏政治敏感性,所編輯的科技書刊就有可能出現政治性錯誤。例如,某出版社從國外引進的一本地學書,書稿裏的中國地圖裏竟然遺漏了台灣,要不是終審人及時發現,印出書來就是政治問題的“鐵證”了。事實上,科技圖書中隱含政治問題以及民族問題、宗教問題並不是“黃鱔的耳朵”(稀罕之物),而是時有所見,甚至是俯拾皆是的。唯其如此,科技編輯當然就應該與文科編輯一樣“懂政治,講政治”,有基本的政治理論素養和正確的政治觀點,能聯係編輯工作實際做好政治把關工作。

(二)思想素質

科技書刊的思想品位往往與科技編輯的思想素質有關,甚至可以說是由科技書刊編輯特別是其總編輯的思想素質決定的。那些“掛著羊頭賣狗肉”,以科學之名宣傳封建迷信、偽科學、反科學的作品,之所以能夠得以發表,得以出版,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當然,還有別的原因),就在於編輯的思想素質不高。在我國當代,有諸如中國科學小品文的開拓者之一、中國科普作協第一屆副理事長、科學普及出版社副總編輯賈祖璋先生,科技史專家、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國際科學史研究院(巴黎)通訊院士潘吉星先生,國家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教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版權部主任卞毓麟先生,以及第四屆“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編輯作者實用手冊》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前總編輯蔡鴻程,第八屆韜奮出版獎得主、《實用科技術語手冊》主編、機械工業出版社前總編輯陳瑞藻等科技編輯。他們都在不同門類的科技編輯工作中,表現出了自己優秀的思想素質,為科學事業特別是科學傳播做出了較大貢獻。孔夫子有遺訓曰:“見賢思齊。”科技編輯應當以他們為榜樣。

(三)文化素質

1.知識淵博

編輯是“雜家”。而“雜家”的含義,就是擁有淵博的知識。之所以必須是“雜家”,一則因為編輯麵對的書稿形形色色、門類繁多,二則因為稿件所涉獵的知識漫天徹地、不分畛域。例如,作為一名建築類圖書編輯,假如對強度(屈服強度、抗拉強度、抗壓強度、抗彎強度、抗剪強度)、剛度、硬度、彈性模量、塑性、衝擊韌性等金屬材料的機械性能一無所知,那麼,他如何判斷書稿中對於金屬材料的使用是否得當,怎麼能夠理解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構件的設計和使用呢?有人統計,單是一個機械行業,就有七八千種專業,但任何一家科技出版社都絕不可能給每個專業都配備一名編輯。正因為如此,科技編輯的知識麵不寬是不行的。作為現時代的科技編輯,其文化素質中還應當包括現代科技知識,並應當不斷更新知識。例如,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幾十年前的排列是“鉀,鈉,鈣,鎂……”,可經過化學家的深入研究,現在已經改為“鉀,鈣,鈉,鎂……”了。不更新這一知識,就會在置換反應的判斷上產生謬誤。

2.學有專長

作為編輯,當然也包括科技編輯,還必須學有專長。所謂“專長”,就是科技編輯的主攻方向。比如,你是機械類的圖書編輯,你就應當掌握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學、普通化學等機械類的基礎知識。除此之外,還應當掌握諸如畫法幾何與機械製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零件、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電工學、金屬學與熱處理等技術基礎知識。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知識則是無限的。科技編輯如果沒有主攻方向,那就會成為“萬金油”,名義上“包治百病”,實際上“一病不治”。經驗證明,科技編輯要想成為“雜家”,首先得成為“專家”。乾隆四十三年進士、史學家章學誠有言:“書卷浩如煙海,雖聖人猶不能盡。古人所以貴博者,正謂業必能專,而後可與言博耳。蓋專則成家,成家則已立矣”他告訴了人們一個淺顯而又樸素的道理:連一門學問都沒有掌握的人,那是不可能“博學”的。“專”是“博”的基礎,沒有“專”就難以“博”起來。博中求專,以專促博,才有可能既“專”且“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