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做個選擇(1 / 2)

“人若不經曆一些事情,看不清別人也看不清自己”

——猴子

我一直覺得睡在一個朝陽的房間,每當那似乎帶有清香的陽光調皮的爬滿我的床,我才慵懶的睜開睡眼,然後讓自己慢慢去享受這暖洋洋的感覺是人世間最美妙的事情。我是幸運的在今早就給了我一個驚喜,看來我昨天的選擇沒有錯,今天也會是一個美好的一天。洗漱過後,隨便去吃了些早點,向店家告別後就背著包就離開了這個溫馨的小院子,開始了我這一天的行程。

背著包站在路邊猛吸了幾口這帶著春的氣息的空氣,感覺渾身都是非常的舒坦。今天的行程要用一個什麼樣的方式這需要做一個選擇,到底是坐公車還是徒步。最終我選擇了用徒步這樣的方式在這個不大的海濱城市穿行,也許還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這樣似乎像是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冒險,想想應該會很有意思。今天的目標就是走到濱海浴場,到那邊宿營準備看第二天的日出。有了想法剩下的就去執行就好了,吉人自有天相嘛,我很喜歡這種隨意而安的感覺。

跟著導航走不遠就到了興城古城西門口——永寧門。看著這三層的古老城牆不由得就讓人浮想聯翩,當年的戰火侵蝕了城池,當年的將士血灑殺場,當年的統帥威風凜凜,當年的敵寇敗興而歸。我幻想著當年的那場血戰,這一切的一切就好像是剛剛發生在眼前,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興城古城背倚遼西丘陵,南臨渤海,雄踞遼西走廊中部咽喉之地,是遼東地區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此可謂兵家必爭之地,更是有著一代名將袁崇煥駐守於此。明天啟六年和明天啟七年,明朝守將袁崇煥以不足兩萬人兵力擊敗**哈赤和皇太極的兩次進攻,史稱“寧遠大捷”。興城古城並不大,略呈正方形,城牆高8.8米,周長3200米,四城設門,分別是春和門、延輝門、永和門、威遠門。城內正中有鍾鼓樓一座與四座城門箭樓遙相對應。興城古城是五百年前留下來的一份珍貴的曆史遺產,同時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興城的名字可謂是由來已久,早在公元990年即遼聖統和八年(統和:遼朝第六位皇帝耶律隆緒年號)便啟用了“興城”為此地地名。直到明宣德三年(宣德: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年號)明政府在此設衛建城(衛指的是衛所,源於明代的都司衛所製度,是明代的地方軍事機構,“天津衛”等稱呼也來源於此),賜名“寧遠”,明代時興城古城則被稱之為“寧遠衛城”,到了清代稱“寧遠州城”,民國二年改稱“寧遠xian”,民國三年因與其他省份的“寧遠xian”重名,於是重新啟用遼時之名改稱“興城縣”,並延用至今。仔細想想“興城”這個名字都已經有1024年的曆史。曆史的洪流雖已退卻,戰爭的狼煙早已隨風而散,而時間的長河卻深深的記下了這個名字。

永寧門門前盡是些小商小販,還有為遊客準備的小型遊覽車,具體票價沒有詢問,畢竟不是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而我對此也不感興趣。當時去的時候售票廳竟然是關著的,很遺憾的沒有登上城樓一望,沒有體會到那種站在城牆之上指揮將士奮勇殺敵的快感。走到城內更是能感受到那種古老建築的魅力所在,人在其中不過螻蟻,而人卻成了守衛這座城池的關鍵,其恢宏也是由人而建,不得不感慨古人建築之神奇,其智慧也是望塵莫及。我就這樣背著包慢慢的在古城裏遊蕩,到處都是商鋪掛著樣式各異的匾額,招攬著遊客的光顧。走過永寧街就到了古城的中央,也就是鍾鼓樓的都在之處。鍾鼓樓是漢族傳統建築之一,是鍾樓與鼓樓的結合體,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報時的建築,當然鼓樓還有這另外的一個用處,那就是為戰時擊鼓進軍而用。鍾鼓樓有兩種,一種建於宮廷內,一種建於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築。鍾鼓樓的南側就是延輝街,這是一條熱鬧有趣的街道,一家做葫蘆烙畫的小店把我深深的吸引住,站在那裏看著老師傅靈活的作畫也是讓我沉醉其中。在古城裏除了觀光古城,其他的就看自己的興趣所在了,一些新奇的小物件總是會讓人愛不釋手。好多所謂的景點我也是提不起興趣,更是不知道資金是否夠用,所以那些不是特別感興趣的景點,我也就放棄了。興城古城內有一座周家老宅,其大門左右分別寫著“耕”和“讀”,其家主用心之良苦可見一斑。對於興城古城更多的是一種懷念,現在想想也許當時應該再細細的品味一下,每個景點都進去看一看也許會學到更多的知識。我整整在城裏轉了一圈,一些小巷子也沒有放過,因此也走了很多重複的路,但還是興致勃勃,覺得一切都是很新奇的事兒。有人說“旅遊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去別人活膩的地方”。我想隻要是能在這個旅遊的過程中有所收獲,不論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出行,它都是一次自己升華的過程。如果不走走,也許我也不知道別人活膩的地方是個什麼樣子。就這樣我有些戀戀不舍的離開了古城,向著海濱浴場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