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與時間拔河——意外處理原則篇 (1)(3 / 3)

心跳緩慢(1~2歲之內每分鍾少於70次)在幼兒多是由於呼吸困難或呼吸停止而造成的,除了極少數原來心髒有問題的孩子,其心跳緩慢可能是由於心髒的毛病,其餘絕大多數都代表著生命即將中止。所以,一旦發現孩子的心跳過於緩慢,是非常緊急的信號,一定要馬上施予急救,而急救的步驟也一定是循序地由呼吸道→呼吸→循環過程來做,千萬不要隻顧循環而舍棄了呼吸!

千萬記住:呼吸道→呼吸→循環,這3個口訣,它們可以幫助及提醒父母急救時應該先做些什麼。

任何急救步驟都要以此3項循序而行,否則犯大忌,比如:不可隨意越過第一項或第2項,而徑自操作第3項。要先確定前項無問題後,才能做下一項。

急救時,將孩子轉為臉朝上的仰臥姿態,以利於急救的各項操作。簡易的急救步驟分為以下三點: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呼吸→維持循環。

2.保持呼吸道通暢(采仰臥姿態)

首先要清除口鼻內的雜物,先清口腔,再清鼻腔。用小毛巾或布條卷在手指上,伸入寶寶口腔中,可直達深部喉嚨,然後向外抹出,如有嘔吐物或血塊,可隨之而出。鼻孔因較小,可用小棉花棒,但勿超過1厘米,隻需清掉看得到的雜物即可,勿進入太深,以免造成傷害。

有以下四種保持呼吸道暢通的方法。

壓頦抬頭法:大人一手置於寶寶額頭使其下壓,另一手置於下巴上,將下巴向上抬起。此法可提高舌體,暢通呼吸道。

抬頭法:大人以雙手置於寶寶兩側耳朵下麵的下巴角處,用手指的力量將下巴向上及向頭部抬起。或以單手置於下巴處,使之向上翹起。此法可用於懷疑頸部有骨折傷害的幼兒。

壓額抬頸法:大人以一手放於額頭向下壓,另一手置於頭頸交界處向上抬起,使頸部向後仰,下巴向上。此法能伸展其頭部及頸部,打開其呼吸通道。

自然法:較小的嬰幼兒,可以小枕頭或毛巾卷置放在後頸肩處,使頭部自然下垂即可。

以上的操作法,目的都是在使寶寶呈仰躺姿態時,其鼻尖或下巴在臉部的最高點(又謂鼻吸嗅位),因為這種頭頸位置,寶寶的呼吸道(包括口鼻、咽喉及氣管)比較能在一直線上,而呼吸會最暢通。

3.維持呼吸

在頭頸部擺好正確的位置後,即觀察寶寶的呼吸動作,如胸部的起伏、呼吸的聲音、口鼻處感覺或能聽到的氣流聲等,皆可以評估寶寶呼吸的存在及是否足夠。

最方便的方法是直接刺激寶寶的足底部,可用力捏刺,其目的在使寶寶大聲哭泣,因為哭的動作就是用力呼吸的動作。為何選擇刺激腳底呢?因為腳底多不會留下傷痕。如果刺激捏臉、手臂、大腿或胸部也都可以,隻是容易留下痕跡。

如果沒有呼吸或呼吸很微弱,不要猶豫,立即施行人工呼吸。最快速方便且不需任何裝備的人工呼吸,就是口對口或口對鼻的人工呼吸,一般人(尤其是幼教人員)一定要熟練之。

(1)口對口

施救者一手由寶寶額頭處將其鼻孔捏住,另一手放在臉頰或下頜,將其口張開,準備吹氣入內。

(2)口對口鼻

可適用於較小的嬰幼兒,因成人的口較大,可同時包住小寶寶的口及鼻腔,吹氣時可由鼻腔及口腔進入呼吸道中。

(3)口對鼻

因鼻腔比較狹窄,氣流進入的阻力較大,外加鼻腔在嬰幼兒容易阻塞,所以通常並不單獨使用對鼻腔的吹氣法。

要吹氣前,施救者應自己先行深吸氣,然後給予病者4次快速及用力的吹氣,每次吹氣約1秒鍾,2次間隔暫停約1秒鍾;之後嬰幼兒每2~3秒吹1次,每分鍾約20~30次。兒童每3~4秒吹1次,每分鍾15~20次。施救者的嘴要與患兒的口或鼻口部密合,以防漏氣;對較小的嬰幼兒行人工呼吸時,可一手托起寶寶的背部,另一手固定頭部。

施救者在每次低頭用力吹氣的同時,可用眼睛的餘光斜看被救者的胸部有無隨著吹氣而升起,以判斷氣流是否有效地進入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