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寶寶的急症急救——觀念認識篇(3 / 3)

脊柱骨中有脊髓神經連續由上到下通過,因此脊柱骨受創最怕傷及其內在的神經,而造成全身或半身的肢體癱瘓。

整個脊柱有兩處弱點。

頸部:負責支撐頭部的重量,所以在重大的創傷或扭轉傷時,容易形成頸椎骨折,而頸部脊髓神經嚴重受傷時,更會導致頸部以下的全身癱瘓。

腰部:負責支撐整個上半身的重量,是非常吃力的部位。在運動時之前傾、後仰或扭轉時很容易受傷。一般成人的腰腿痛(或坐骨神經疼痛),就是位於此處的骨塊因太曲折,而使兩骨塊中間的軟骨片突出壓迫到神經所致。

九、寶寶身體的認識——眼睛、皮膚、牙齒

對於寶寶身體的認識,除了呼吸、循環、消化等係統外,另外還要介紹的是幾項重要的器官——眼睛、皮膚及牙齒。

1.眼睛

從正麵看眼睛的構造,包括了瞳孔、虹膜、角膜(黑眼珠前的透明膜),以及鞏膜(白色)等幾個主要部分。若從眼球的剖麵圖可見,眼球被堅韌的鞏膜包圍著,鞏膜前端的位置被透明的角膜所代替,眼球最內層由脈絡膜及視網膜覆蓋著,眼球正中處角膜後懸著晶狀體,晶狀體前有中空的圓形虹膜,角膜與晶狀體之間則充滿了房水。至於晶狀體後麵整個眼球的中央部分就是呈液體狀的玻璃體。

一般而言,寶寶眼睛的發育,可分為下列四階段。

(1)起始於母親妊娠的第4周,視神經、晶狀體和視網膜都陸續在發育,到第6個月末,胎兒的眼睛已有很大的發展。但在妊娠期間發生感染或使用不當藥物,都可能對眼球造成嚴重的影響,或引起先天性的眼疾。

(2)出生到3個月期間,眼球的構造、立體感和兩眼的協調正在發育,眼球仍不會凝視,而會被臉孔、明亮或運動的物體吸引。此一階段的發育受阻,將會造成嚴重弱視。

(3)3個月到3歲期間,眼球逐漸發育成熟,可學習分辨上、下、左、右,立體感的建立也差不多了。此一階段的孩子喜歡畫圖、看有圖片的故事書。

(4)4~6歲期間,其視力逐漸接近成人,尤其6歲以前是治療弱視的最佳時期,不然到了10歲,視力已逐漸發育成熟,再治療弱視就顯得困難了。

由此可知,人並非一出生便擁有1.0的視力,而是隨著外界的刺激才慢慢發育出各種視覺功能,其中又以出生到3歲期間是視力發育的黃金時期,1歲的幼兒視力大約0.2,2歲開始逐漸進步,3歲時大約為0.6,直到4歲前後,視力才會達到1.0左右。

眼睛是人體中相當重要卻也非常脆弱的器官,一旦有異物侵入、感染發炎或嚴重外傷,加以未能及時就醫治療的話,都可能會影響到一生的正常視力。

2.皮膚

皮膚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三部分,其中皮下組織由鬆散的結締組織所形成,介於真皮與肌肉間,其間分布了許多血管、淋巴管、淋巴結和神經,並具有緩衝外界壓力、保持體溫等功能。

嬰幼兒與成人的皮膚在結構與功能上都有一些差異,分別說明如下:

(1)表皮部分:嬰幼兒的表皮較薄弱,其角質層不像成人的皮膚那樣能有效隔絕有害物質的侵入,而其黑色素細胞生成的黑色素也較少,因而較成人容易曬傷;此外,人體皮膚表麵有一層天然的微酸性保護膜,由皮脂腺分泌的油脂與汗腺分泌的汗水所組成,能抵抗外界物質的刺激與感染,嬰幼兒的這層保護膜亦較成人薄弱。

(2)真皮部分:人體皮膚的彈性纖維都在出生後才開始形成,而且到3歲以後才完全發育成熟,所以,嬰兒的真皮組織也比成人薄。

(3)汗腺:汗腺具有調節體溫的功能,但嬰幼兒的汗腺功能可能尚未發育成熟,加上皮膚表麵積較小,汗腺分布密度高,水分流失快,影響調節體溫的功能。

由此可見,在清潔寶寶的皮膚時,應選擇溫和不刺激的清潔用品,對於幹燥或易受刺激的寶寶皮膚,更應在清潔後塗抹一些保濕乳液或保護霜。

如果寶寶發生無法解釋的皮疹,最重要的是趕緊就醫,而不是自行任意塗抹藥物。

最常見的皮膚科急症為急性蕁麻疹,約占所有皮膚科急診的60%,發作時皮膚會起大大小小的丘疹,可能是因吃不新鮮的海鮮或服用藥物等所引起。另外,最嚴重的皮膚科急症為過敏性休克,可能起因於注射藥物、顯影劑或昆蟲的叮咬,並在短時間內造成周圍血管大量擴張,使部分血液無法立即回到心髒,所以產生休克現象,如不立即注射腎上腺素及其他抗過敏藥物,可能隨即在數分鍾內會造成窒息死亡。

3.牙齒

一般而言,寶寶約在6個月大開始長出乳牙,並於3歲前長齊20顆乳牙。即使乳牙遲早都會脫落,也不可疏於清潔保健,因為乳牙至少要陪伴孩子10多年的時間,且牙齒為人體構造中最堅硬的部分,肩負著咀嚼、發音輔助及外形美觀等重要功能,絕不能持掉以輕心的態度。

乳牙具有下列幾項重要的功能。

(1)利於咀嚼:寶寶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需靠口腔攝取大量優質的營養,若因蛀牙、外傷或其他疾病等因素,造成喪失部分或全部的咀嚼功能,必會影響營養的吸收及生長發育,可能造成營養失調或體弱多病。

(2)輔助發音:有些寶寶因為缺牙(尤其是上齶門齒)而使講話“漏風”(即口齒不清),不但無法清楚表達個人想法,還可能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給幼小心靈造成嚴重打擊。

(3)促進顎骨正常發育:如單側的牙齒病變,會讓寶寶為避開疼痛而隻以另一側側咀嚼,時間一久,便有可能造成顏麵的不協調。

(4)外形美觀:有些寶寶可能因為一口爛牙,不敢開口說話或開懷大笑,而顏麵靠近嘴巴的地方,也可能因缺牙而造成塌陷、影響顏麵美觀等,都可能造成寶寶的社交畏懼,直接影響人際關係。

(5)維持恒牙的生長空間:每顆乳牙下方,都有一顆正在發育的恒牙,在乳牙脫落之後,恒牙便能萌出,取代原來的乳牙。乳牙若因蛀牙等病變,提前掉落或須先予拔除,就可能造成鄰近空間的恒牙傾斜生長,產生日後的恒牙無法萌發、牙齒擁擠或齒列不正等問題。

1歲半到2歲半的幼兒,最容易發生牙齒、口腔的意外傷害,主要是因為正處於好奇、好動及蹣跚學步的階段。在各種傷害中,牙齒因受傷移位是最常見的一種,其中又以牙齒撞入骨頭內為多,其次是整顆牙齒撞落。

在意外發生後,父母們應冷靜地將傷兒盡快送醫診治,並把出事的時間、地點、經過等詳細告知醫師,以便醫師能做正確的診斷和處理。

對身體的基本結構及其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後,身體一旦出現了問題,自然能駕輕就熟地知道如何進行初步的處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