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凡是懷抱理想的學子們,恐怕沒有聽過這一句話的人不多。這是名揚國內的培訓學校新東方的名言。
無數個學子靠著“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信念,苦苦攻讀,終於圓了自己的人生夢想。而新東方學校也正是在這種信念中成長起來的。
十年前,可能整個中國知道俞敏洪這個的人、知道新東方學校的人都屈指可數;十年後的今天,全中國的大多數大學生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都知道中國有個新東方。
看看“新東方之父”俞敏洪獲得了的各種榮譽,就可以知道新東方在中國的魅力所在。幾年來,他先後入選《亞洲周刊》“21世紀影響中國社會的10位人物”、《中國青年》“21世紀影響中國社會的100位人物”、《三聯生活周刊》“21世紀影響中國社會的25位人物”、以及《中國經濟時報》“21世紀不可忽視的10位企業人物”等。而這一切正是在“極度的絕望”中建立起來的。
“新東方之父”俞敏洪出生於江蘇農村。他經過三次高考,才在1980年考入了北京大學西語係。用俞敏洪自己的話說:這是一種幸運——他本來的目標是江蘇本地的一所師範學院,可是沒想到高考補習期間成績直線上升,所以幹脆報了北大,沒想到竟被錄取了。於是他開始了自己看來“不堪回首”的大學生活。從農村來到北大的他,在全新的環境和各地的同學麵前頭一次感到了自己的渺小。這個曾經的班長,曾經的孩子王,在北大同學的侃侃而談麵前露怯了,在“各方神聖”的淵博知識或出眾的能力麵前突然感到了失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鬱悶如潮水一樣襲來,讓他變得沉默寡言,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肺結核,使他更加壓抑。大學期間,他幾乎沒有在北大學生經典的臥談會上自信地發表過自己的見解,沒有參加過任何一個學生社團,沒有主動交往過女生,也就沒有了競爭的意識和信心。
不過,他也正是在“絕望中尋找到了希望”,雖然他一直生活在鬱悶中,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而是讓自己的能力和“知本”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他把別人談到的書和人暗暗記在心上,然後到圖書館去看去學習。他口才不好,不喜歡與人辯論,但是卻學會了容忍,學會了傾聽,學會了控製自己的情緒。就這樣他一點一點地在積攢自己的力量。
回首當年,俞敏洪認為:一個人要成功,不僅要學好知識。還要培養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自信心和支持這份自信的能力,要敢於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俞敏洪說過這樣一番話:當你是地平線上一顆草的時候,不要指望別人會在遠處看到你,即使他們從你身邊走過甚至從你身上踩過,也沒有辦法,因為你隻是一棵草;而如果你變成了一棵樹,即使在很遠的地方,別人也會看到你,並且欣賞你,因為你是一棵樹!
畢業後,俞敏洪留校任教。這時以前的同學和朋友相繼出國,這使他心靈上又產生了很大的震撼。俞敏洪決定在一次尋找自己的希望。1991年,終於在兩年之後創辦了新東方學校。
新東方學校早期的發展是異常艱難的,教室冬天漏風、夏天悶熱,老師也很有限,其他培訓學校的威脅時刻存在……俞敏洪在一次一次的曆練中一點一滴地學會了怎樣營銷自己和自己的產品、怎樣去辨識各個地方和部門的潛規則、怎樣與各種人打交道。“被逼創業”的結果隻能有兩個:要麼一無所有,要麼大獲成功。而新東方,在俞敏洪的小心嗬護下,逐漸成長。
現在新東方這所當時隻有十幾名學員的學校已經占據了目前北京大約80%,全國50%的出國培訓市場,年培訓學生達35萬人次,並在上海、廣州、武漢、天津、南京、揚州、西安、深圳、多倫多等地設立了分校,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外語培訓機構。多年來,新東方追求卓越的精神與獨特的教育理念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廣泛傳播。
“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是一種絕處逢生的態度。也許要保持絕望的外表,但是要報著希望的態度。用最壞的打算,做出最好的結果。找尋我們人生的輝煌!不再絕望,而是充滿希望,快樂的麵對每天。
當一個人處於希望狀態時候,總是對於將來的目標充滿了期望,充滿了希望,也是一種幸福。所以當人生絕望的時候,一定要看到自己希望,要為了達到了自己的目標,破釜沉舟、努力奮鬥。隻有這樣,才能夠必將贏得人生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