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論軍事才能不出眾,論功績也不是很靠前,為什麼會爬升到淩煙閣的榜首呢?這很值得人深思。不光如此,長孫無忌的人品貌似也不是很好,這是有例為證的。
人品不好的長孫無忌
李世民死後他做過什麼我們暫且不提,光是李世民在世的時候就夠我們說半天的了。第一件要說的就是,長孫無忌的心眼實在是太多。基於長孫無忌在玄武門之變的特殊貢獻,李世民幾次要立他為宰相。除了長孫皇後的勸阻,長孫無忌本人也是非常地小心翼翼,幾次三番要求遜職。不能說長孫無忌不喜歡權勢,但他為人謹慎小心,注意避免嫌疑,不像曆史上許多外戚,依恃女兒或姐妹的“椒房之寵”,肆無忌憚地攫取權力。最終,長孫無忌成功地辭去丞相的職務。
也許有人說,長孫無忌這是在居安思危,但下麵的這第二件事也許就說明了他不是真的居安思危,而是真的心眼多。晚年,唐太宗最煩心的就是太子問題。貞觀十七年四月,紈絝子弟李承乾被廢。之後,最有資格被立為太子的,是長孫皇後的另外兩個兒子: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兩人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首先李泰比李治年長九歲,而且李泰跟李世民的關係很是融洽。李世民很喜歡李泰,允許他在王府中設立文學館,也允許他招攬賢人學士,就像當年的自己。而且在很多次談話中,李世民都對李泰有所暗示,就是要立他為太子。
李治就不行了,他是長孫皇後的三子,唐太宗的九子,年齡小不說,跟李世民的關係也好像有隔膜。但是,他有長孫無忌的力挺,使劣勢的李治最終勝出,做了皇帝。而長孫無忌力挺李治不是因為他是舅舅,因為李泰也是他的外甥,而是因為這背後有著深刻的政治背景。
李世民統治後期,長孫無忌在朝臣中非常有權勢。為了在李世民百年之後繼續維持這種局麵,長孫無忌當然希望未來的皇帝,今日的太子可以聽自己的話。這就需要在自己的外甥候選人中選一個仁孝聽話的,這樣,自己會得到尊重,權勢也會得到保障。
李治從小懦弱無能,自然能成為長孫無忌極力支持的對象。而李泰就不一樣了,他從小聰明絕倫,大一點就可以自己做文章,而且做得很好。長大之後,喜好經籍、輿地之學,在自己門下經李世民允許招納了一批文人學士,形成了自己的一股政治勢力。李泰做人不卑不亢,高官不巴結,而且也不把長孫無忌這個舅舅放在眼裏。長孫無忌知道,一旦李泰做了皇帝,依靠的必定是他自己的那撥人,而他這個舅父不知道要去哪兒喝西北風了,所以對於李泰他是相當地不支持。
兩子爭立,一邊是才華出眾的李泰,一邊是懦弱少能的李治,按理說,立李泰那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是最終,竟然真的是李治當了太子,不得不說長孫無忌在這其中也是出了不少力的。不過,對於這件事,估計後人罵長孫無忌的會比較多。
其實,在李世民立了李治之後,也不是沒有過動搖,一度又向長孫無忌提出想改立“有英武才”、“英果”似己的三子吳王李恪,但都被長孫無忌擋了回去。長孫無忌說:“晉王仁厚,守文之良王,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君乎?”唐太宗隻好作罷,臨終前,將輔佐李治的重任托與長孫無忌和褚遂良。
李世民一死,長孫無忌就以回天之力促成李治繼立,是為唐高宗。而在唐高宗即位初年,執政的人實際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說什麼,李治就聽什麼,百分百的主心骨。現在長孫無忌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了?所以不愛官是假,心眼多才是真,或者說就是一種姿態。
第三件事就是長孫無忌是個十足的馬屁精。李世民在早年的時候還是很謙虛的,那時候魏征進諫估計也會比較有成就感。但是,到了晚期,李世民就有點犯曆代帝王的通病,驕傲自滿,聽不進勸告去。魏征多次提出批評勸告,李世民口頭接受,但是沒有一點行動。因為這個時候許多大臣都阿諛奉承,歌功頌德,這些人中就有長孫無忌。貞觀十八年四月,李世民幸臨太平官,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人臣順旨者多,犯顏者少,今朕欲自聞其失,諸公其直言無隱。”這可是很好的可以坦白地講李世民的過失的時候,結果,長孫無忌帶頭大唱讚歌,好好的一次機會就讓長孫無忌給破壞了。東征高麗的時候,也是他給李世民戴高帽子,可以說東征高麗的失敗,長孫無忌要負上很大一部分責任。
另外,還要補充的就是,長孫無忌還有拿別人當槍使的嫌疑。在力諫東征高麗的時候,我們隻聽見長孫無忌說了,但是卻沒有在戰場上看到他衝鋒陷陣的身影,此人的人品可見一斑。
這樣一個要人品沒人品,要才能也有些欠佳的人,居然能勝過那麼多厲害的人物排名榜首,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我們不得不懷疑李世民在給這些人排名的時候,是有些發昏的。而長孫無忌能爬到這個位置,一定是祖墳上燒了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