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呢?”袁息兒問。
“然後就是天策神將養好了傷,隨通太祖征伐,立下汗馬功勞。破鋒滅平,統一大通更是處處立功。建國之後親率大軍出征蠻族,將大通疆土擴充了將近兩個州,戎馬一生,未曾再回京和自己的封地,薨於邊疆,通太宗下令舉國悼念三日,諡號通武宗。”
“大通民眾感其功德,家家供奉碑位人像,漸漸就神化了,變成了萬武之宗。而從此也不再是天策上將,是天策神將。”鄧公覺莊嚴的說道。
“從此,拜師練武都要先拜天策神將,講究插香三根香燃盡,天無異象人順意。也就是插上三根香,行三個大禮,若是香自然燃盡,沒有突然的天地異象,自己和別人都沒有打斷行禮,就代表可以走武行的路子。若是這幾個出了些差錯,就代表天策神將不允許你走武行,非要走可能會遭橫禍或折壽。”
“所以拜師要擇吉日,沐浴齋戒,才能正式入行。”鄧公覺說道。
“今天不行嗎?”李起梧問道。
鄧公覺掐著指頭算了算,對袁息兒說:“無需著急,等望親節過後兩日的那天,就適合拜師,在那之前都不宜。”
袁息兒行禮:“都聽鄧伯的。”
鄧公覺捋了捋長髯。
“話說,今年望親節,我們莊出人嗎?”李起梧好奇問道。
望親節是大通的一個重要節日。通太祖育有三子,長子通太宗,次子通武宗,而隻有三子下落不明,在通太宗老年時被追封為護國公。傳說通太宗即位前夕,護國公與其在養心殿大吵後帶百餘人離去,從此音訊全無。而通太宗因弟弟離去鬱鬱寡歡,一年仲春,命人製作大風箏,在城外護國公離去的方向放飛,希望弟弟看到風箏可以早日回來。後來民間也紛紛效仿,在這兩天都去郊外放飛風箏,祈禱家人平安無事歸來,朝廷也將這兩天定為節日,於是望親節放風箏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大通朝好武,可憑戰功升官,人人聞戰皆喜。望親節跟眾多節日一樣,衍生出了一係列活動,其中就有朝廷會給每個郡一隻金風箏,以縣為單位報名擂台,擂台優勝縣即可得到金風箏和五百兩賞銀。
李家莊所在的樊縣和陽穀縣、狄道縣、上代縣、蘭縣皆屬於平州的山陽郡,樊縣又由李家莊、周店、牛尾村、牛角村、樊城共計三千一百多戶構成,屬中縣。而五個莊裏,樊城人口最多,為一千八百戶,周店其次,五百戶。牛尾村牛角村是兄弟村,各三百戶左右,李家莊則最少,莊裏隻有二百三十餘戶。
擂台設五輪,六十四人兩兩對決,最後決出勝者。上一屆獲得金風箏的縣則要少派一人,也就是十二人。
陽穀縣連續兩年擂台奪魁,今年就要少出一人。樊縣十三人的名額,根據往年的慣例,樊城出八人,周店出兩人,牛尾村牛角村共出三人,李家莊則不出人。為什麼?當然是因為莊子裏一大半的人都是像鄧公覺這樣的假身份,萬一參加大賽露了臉,被眼尖之人發現,豈不是闖下大禍?
“少莊主,你看我們是像能參加的了的樣子嗎?”鄧公覺問道。
“那倒也是。”李起梧撓了撓頭。
“我知道你們到這個年紀,總想做些揚眉吐氣的大事。但是這事我說了也不算,不如去問問你二叔,問問你爺爺。”鄧公覺歎道。
誰不是從一身熱血的青年走過來的?自己空有一身本領卻無地施展,不就好比利劍不出鞘,嬌花不準賞,春色不讓看?
“不問不問,我隻是替我白兄可惜,一副好皮囊,一身好武藝,還不能人前顯聖,那多可惜?”李起梧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