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豬肉(1 / 1)

性味:味甘、鹹,性微寒。

歸經:入脾、腎經。

功效:滋養髒腑,滑潤肌膚,補中益氣。

主要營養:蛋白質、脂肪、鈣、磷、鐵、鈉、銅、鋅、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等。

宜吃季節:四季皆宜。

1.頸肉:肥瘦混合,適於鹵、燒、燉等。

2.上腦:肉質較嫩,瘦中夾肥,適於炸、溜等,可做“咕咾肉”。

3.夾心肉:質老筋多,吸收水分大,適於製餡、鹵、醬等。

4.前肘:皮厚筋多,富含膠原蛋白,適於燒、燉、鹵等。

5.通脊:肉質細嫩,可代裏脊,適於爆、炒、炸、溜等。

6.裏脊:肉質嫩,適於爆、炒、炸、溜等。

7.硬肋:又稱“上五花”,肉質結實,質量較好,多用於紅燒、粉蒸等。

8.軟肋:又稱“下五花”,肉質鬆軟,質量較差,一般用於燉、燜等。

9.奶脯:肉質差,是呈泡泡狀的肥肉,皮可製凍,肉可煉油。

10.臀尖肉:全瘦,肉質嫩,適於爆、炒、炸、溜等。

11.元寶肉:肉質較嫩,有筋,適於爆、炒、炸、溜等。

12.坐臀肉:全瘦,肉質較老,纖維較長,適於炒、醬、燒等。

13.摩襠肉:肌纖維長,筋少,肉質嫩,適於爆、炒、炸、溜等。

14.後蹄髈:皮厚筋多,瘦肉少,富含膠原蛋白,適於燒、燉、醬等。

宜食人群:

一般人均適宜食用,尤其適宜氣血不足、貧血、心悸、腹脹、大便幹結,以及營養不良者食用。

忌食人群:

肥胖、高脂血、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過多食用。

選購常識:

鮮豬肉 皮膚呈乳白色,脂肪潔白且有光澤。肌肉呈均勻紅色,表麵微幹或稍濕,但不黏手,彈性好,指壓凹陷立即複原,具有豬肉固有的鮮、香氣味。

注水肉 呈灰白色或淡灰、淡綠色,肉表麵有水滲出,手指觸摸肉表麵不黏手。

搭配宜忌:

羊肝+豬肉

羊肝性味苦寒,補肝、明目,治肝風虛熱,而豬肉滋膩,入胃便作濕熱,從食物藥性講,配伍不宜。羊肝有膻氣,與豬肉共同烹炒,則易生怪味,從烹飪角度講,亦不相宜。

大蒜+豬肉

豬肉中含有維生素B1,大蒜中的有效物質可以延長維生素B1在人體內停留的時間,這對促進血液循環以及盡快消除身體疲勞、增強體質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