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瓶裝舊酒翻出花樣

在市場上洗衣店已大行其道的情況下,黎先生還是躍躍欲試。一年前,他辭工下海,將多年的積蓄投資於一家開放式水洗店,才五個月,他就收回了成本。於是,他一鼓作氣將店鋪裏的洗衣機器數量增加到10台,營業額亦相應增長,如今店裏生意蒸蒸日上,黎先生計劃年底再開兩家分店。

黎先生之所以可以在競爭激烈的洗衣市場上先拔頭籌,關鍵是他的管理理念。

首先,他還原洗衣店原本的麵目,讓洗衣業更貼近市民生活。

洗衣業興起和不斷創新,是因為人們對服裝品牌的追求,致使許多品牌衣服要變得很嬌貴。黎先生的洗衣店以水洗為主打業務,避開大家都做的幹洗業務,所以招攬了不少生意。

其次,他的店麵一反隻見衣服不見機器的常規,進入他的小店,映入顧客眼簾的是一字排開齊整整的十台機器,整個洗衣進程一目了然,這種開放的模式令顧客大為放心。在投資方麵,黎先生投資這間開放式洗衣店,當初隻用了3萬元左右,但一年下來能夠收益近8萬,可謂本小利不校在投資創業中,成本最大的那就是機器和地租,機器是一次性投資,如果不想繼續經營或者應經營不善,還能夠折舊賣掉,收回部分成本,因此資金風險不大。

觀念來自觀察與體諒

道起小店成功經驗時,黎先生認為是源於他投資前的認真觀察洗衣市場的緣故。他曾仔細地研究廣州市麵上的洗衣市場,結果發現,大部分的洗衣店都是以幹洗業務為主,水洗店卻很少。他認為,廣州是個大城市,流動人口多,因為生活節奏與工作步伐太緊張,大多數人沒多少時間自己洗衣服,如果送到通常的幹洗店,至少要隔一天才拿回來,價格又高,肯定不能滿足這群人的要求。

為了滿足這一群體的需求,黎先生將自己的洗衣店定位於:它的服務是快捷、幹淨,適合普通階層的大眾服務。隻有這樣的洗衣店,才能滿足那為人忽視的大部分群體的要求,黎先生風趣地說自己的洗衣店網羅的都是幹洗店的“漏網之魚”。他走的路線,是人無我有的,隻要是市場需求而又空缺的,自己就及時地填補。小店的顧客主要是學生、單位團體和散客,大致各占三分之一,這些顧客中有八成是熟客。

見縫插針即是商機

每天早上和晚上是洗衣店最忙的時間,顧客通常都是上班前把衣服拿到店裏,晚上下班後再拿回去。淡季時每天的營業額有三四百元,旺季能夠翻一番,當然工作量也特別大,有時是一天24小時機器都在轉。

黎先生還去香港考察,在香港,水洗店非常普遍,而且通常有兩層,第一層是洗衣的房間,第二層是個休閑小屋,前來洗衣的顧客能夠在裏麵聽歌、看碟或飲咖啡,這樣能夠拓展洗衣店的利潤來源,而目前內地的洗衣店都忽視了這一點。黎先生對這種模式相當讚同,於是在自己的小店裏開辟休閑消費場所,既能夠給前來洗衣的顧客提供舒適的環境,又能增加利潤來源,是個不錯的發展前景。在對未來的發展展望的時候,黎先生認為,獨辟蹊徑,不管哪些行業,快捷、開放的特點很符合現代生活的潮流趨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