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戰前部署(二)(2 / 2)

“唉,我手中看似人馬不少,但真正能夠指揮的卻是不多。第二集團軍布防運河防線,這是守備徐州最後一道防線,不到萬不得已,就不能動用。至於老頭子直係的湯恩伯集團,我可是真的隻會不動的,後續部隊還未趕到,我手中的底牌並不像是想象中的一般多。”李宗仁長長的歎了一口氣,道:“以老頭子的個性,留下湯恩伯集團,不過隻是向外人做個樣子而已,不然其他派係的部隊,也不可能拍上來。湯恩伯留在徐州,與其說是歸我指揮,還不如說是為見識老朽的。”

“老頭子,疑心病太重了,如今國難當頭,他還是不斷算計自己人,當真讓人感到心寒。”白崇禧也是搖頭道。

“建生啊,你我都是明白人,這個藎忱是不是‘漢奸’,你我心中都非常清楚,旁聽偏門,如何可信啊!”李宗仁淡淡的說道,口氣雖淡,卻帶著讓人無法否定的堅決。

“是與不是,你我心中雖然清楚,相信老頭子更是非常清楚,但他為何不說,為何不予藎忱平反呢!還不是因為藎忱最早跟隨馮玉祥,可是老頭子心腹大患,反而推波助瀾。你如此公開,使用藎忱,又欠考慮。如果藎忱第59軍能夠勝利的話,好處完全落在老頭子那裏,如果失敗了,恐怕德公將備受譴責的。此外,鎮守臨沂的龐炳勳的第3軍團,乃是大仇,萬一兩方死都起來,恐怕將會便宜了小鬼子。”

盧溝橋事變之前,宋哲元、張自忠都認為“目前日本還不至於對中國發動全麵戰爭,隻要我們表示一些讓步,局部解決仍有可能”。

實際上,日本政府已經做出了擴大戰爭的決策,華北日軍與冀察當局的交涉隻是緩兵之計,而此時的宋哲元還幻想著當他的“華北王”,對此日軍意圖缺乏清醒判斷,仍致力於通過交涉解決事變,並與日方簽訂了停戰協定,令張自忠留守北平,緩衝中日關係。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以“應戰而不求戰”為應付事變的基本方針。從這一方針當中,冀察當局看不出******發動全國抗戰的決心,盡管******多次致電宋哲元,要他去保定坐鎮指揮,但宋認為事變尚有就地解決的可能,因而沒有從命。

在一般人看來,張自忠無疑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離漢奸隻有一步之遙。平津輿論界乃至二十九軍當中都廣泛流傳著“三十七師打,三十八師看”的說法,言語中透著對張自忠的不滿。

在如此的情況下,李宗仁依然派出第就五十九路軍,顯然是對張自忠有著很大的信心,認為他完全就是一員虎將,為國為民浴血搏殺。

“建生,你不必自擾,我相信張自忠,他一定能夠解決這次危機的,擋住日軍第五師團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