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鬼04(1 / 1)

膽小鬼 第四章 端州遺硯

馬回頭村距縣城八十五公裏,偏僻閉塞,山丘荒禿,土地貧瘠。相傳當年乾隆皇帝外出巡視,途經此地,坐騎麵對淒荒甩頸嘶鳴,不願前行。馬回頭據此得名。

時至20世紀90年代,馬回頭村仍很貧困。

唯一值得馬回頭村民驕傲的是,德高望重的恒運老人藏有一名硯。

也因有了名硯,村民才開了幾回眼界,近年來,一輛又一輛豪華轎車不顧一路顛簸駛進村裏。來者多為縣長、文化局長和其他有識之士,皆慕名觀硯。

一專家曾用掌心撫硯良久,又以筆杆輕輕叩之,後又持鏡細觀硯上的圓點、花紋,最後方說,此硯是四大名硯之首端硯,出自肇慶爛柯山老坑。你看,其色青紫瑩潤,其聲叩之輕遠,石眼黑黃重暈,乃最珍貴的鳴鶴眼。石質滋潤,易於發墨,毫不損毛,實為正品名硯哪!

專家一席話,說得賞者目瞪口呆。車回路轉,悄悄複找老人,許以全家遷往縣城,子女就業,吃官糧拿薪水,或出萬元高價購之。但恒運老人隻略略一笑,說,受用不起,受用不起,執意不肯出手。

三年前,又有車入村,是上任不久的林縣長,不同的是林縣長沒奔恒運老人家,卻隨鄉長、村長在村裏村外看了個細致。同來的科技人員,登山崗、查地形、取土樣,三天後方回縣城。恒運老人站在村口,目送一路黃塵遠去的車,撚須在手。如今三年已過,馬回頭村已是果木飄香,豬羊肥壯。恒運老人難抑胸中之喜,眉宇間卻又鎖幾分心思。收獲季節,一輛小車又直奔恒運老人家裏,老人出迎,見是林縣長,才喜出望外。老人雙手打拱說,我料你近日該來了。

林縣長說,前次來,鄉親貧苦,日月難挨,作為一縣之長,怎有心思賞玩。今日專程來訪,不知老人家能否賜我眼福?

恒運老人聽言,樂嗬嗬取出端硯。但見那硯大如魚盤,通體青紫,造化天成。林縣長觀罷驚呼一聲,果然名不虛傳,寶硯寶硯哪!

恒運老人便問縣長,何以見得是寶硯?

林縣長略一思忖說,這硯質地係水雲母類黏土形成,因而細嫩柔和,溫潤如玉,磨之無聲,是地道的端硯精品,也是曆代的貢品哪!

恒運老人又說,你看看這花紋如何?

林縣長謙謙一笑說,以我拙見,此硯貴在花紋,這是硯中十幾種紋理中之最,叫魚腦凍紋,可謂白如晴雲,鬆似團絮,嗬之欲動,觸之欲起!

恒運老人複又追問,你看這石眼如何?

林縣長再三觀摩後說,這石眼圓暈相重,黃黑相間,瞳子於內,是典型的活眼。

恒運老人聽罷讚道,縣長見地極是。還有,你看這圖案雕琢細膩,兩龍舞空呼呼生風,遊雲縹緲吹之欲散,更見其價值呀。

林縣長由衷讚曰,正是正是。不知您老怎收藏了這等名硯極品?

老人告之說,我先祖曾在端州為知州當差,故有緣得之。

林縣長方悟道,果有淵源。

又是一席話後,林縣長欲起身告辭。

老人伸手一攔說,慢。遵先祖遺囑:“為官清正,造福一方,又精於硯器者,當贈之。”今日這硯就贈林縣長了,這也是老生的心願。言罷,雙手托硯,請林縣長納之。

老人一番話,說得林縣長雙眸濕潤,情似波瀾,他動情道,算來,我也門出丹青世家,祖父、父親均有造詣。我自幼受其熏陶,識得點墨在胸,略知文房四寶。可惜這等好硯,隻聞未見,今日見了,已是眼福,怎敢再生奢望呢。再說,我無功無勞,這等貴重禮物,受之有愧,不能受,不能受呀!

老人執意要送,林縣長說,您老先祖既在端州為知州當差,可聽說包拯三擲硯的傳說?

恒運老人說,當然知曉。慶曆三年,包拯任端州知州,期滿回京師時,沒帶走一硯。為表清正,還將朋友所贈之硯盡擲於山溝中。

林縣長說,想來,所擲也非尋常之硯吧。

恒運老人說,當然,皆是佳品。不瞞你說,此硯便是包拯所擲硯中之一。你看這七顆石眼,列成勺形,正是相傳七星北鬥名硯,確為當年祖先目睹包拯擲硯,惜其珍,慕其貴,才曆經艱難潛回山中尋覓。可惜,其他非粉即損,唯有此硯落入草莽,得以保全,重見光輝。

林縣長聞聽驚異,連連感慨地說,曆經九百餘年,不料在這裏看到了傳說中的古硯。老人家,這硯我更不能收了。您老就精心收藏吧,一為馬回頭村留一財富,二以硯為證為鑒,將佳話說於訪者,豈不更有用嗎?!

老人再三欲贈,終見林縣長言辭懇切,態度肅正,隻好雙手顫顫地將硯收回放好。之後,兩雙手緊握良久,林縣長才登車惜別。

回望漸漸遠去的車子,恒運老人竟潸然淚下,由衷感歎曰,清如水,明如鏡,愛子民,前不見包拯,後卻有來者呀!這等好官,隻盼多些,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