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鐮倉時代是中央幕府獨大的政權,室町時代是地方大名的政權,那麼安土——桃山時代則是以武士為統治基礎的政權。作為受家臣(武士)支持的政權,安土——桃山時代是“武士”的權力得到充分發揮的時代。其主要標誌就是:武士道的形成以及成為社會的主要意識形態。
在這個時代,武士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有了他固定的居所——城堡。而武士同時還有他特定的生活方式。例如:城堡裏的武士通過一種特殊的儀式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並完成自我修養。作為日本特殊的武士意識形態的起源和武士生活方式的象征,日本的“茶室”和“茶道”就是這樣產生的。
武士特定的生活方式中,除了以茶道修身的方式以外,還格外強調“忠”的培養,不過,忠的思想雖然與儒教有關,但是這裏的“忠”隻是對於“主人”的忠,換句話說,儒教的諸範疇在日本既不能如茶道、禪宗那樣儀式化,也不能如佛教與神道結合而普遍化,這是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另一個重大不同。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日本人都堅信日本是神國,天皇是人與神的結合體,是日本人的祖先。受神道教影響頗深的日本,格外尊崇祖先,天皇對人們的統治是神聖的,為神庇佑治理的日本自然要肩負起統治世界的使命。在二戰中,最能鼓舞日本士兵士氣的口號莫過於“對天皇效忠”。為了天皇,這些士兵從不顧及自身生死,遠離家鄉的他們,時常會對著日本皇宮所在的方向叩拜,仿佛天皇就在眼前,他們以這樣的禮節表達對天皇效忠的決心。而在絕大多數日本士兵眼裏,由神聖的天皇宣布發起的戰爭,毫無疑問也是神聖正義的,不容懷疑。
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日本國內很快便開始了對天皇以及天皇製的評價工作,為了了解日本國民對天皇的真實想法,日本《讀賣新聞》特地組織了一次全國性的抽樣調查。
調查將“昭和”,也就是裕仁天皇在位的年代,以戰爭的結束為界,劃分成“昭和初年到戰敗”和“戰敗到昭和結束”這兩個年代,結果有13%的人認為“昭和初年到戰敗”是日本的“輝煌時代”,認為其是“晦暗年代”的占74%。同時,有89%的人認為“戰敗到昭和結束”這一時期是“輝煌的時代”,也隻有9%的人認為戰後的日本是晦暗的。
絕大多數日本人都對戰後的昭和時代表示認可,也並沒有認同舉國狂熱的戰爭時代。調查又發現,大部分對戰敗前作出高評價的多是一些老人,而年輕人絕少有對那個時代作出“輝煌”評價的,另有20%的年輕人幹脆表示自己對戰敗前的狀況很不了解。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傾向認為戰前是“晦暗時代”。而從來都在政事上各抒己見的各個黨派,在對戰前戰後的看法上並沒有很大差別,大部分都認為戰前的日本是晦暗的,認為戰前“非常晦暗”的自民黨人占總數的33%,社會黨人占了41%,共產黨則占了60%。
幾乎沒有哪個階層認為戰後的日本不“輝煌”,無論人們年齡大小,學曆高低,有著什麼樣的政治背景,大家都普遍認為戰後是“輝煌時代”,親身經曆了殘酷戰爭,並耳濡目染戰爭狂熱氣氛的70歲老人為83%,隻受過中小學教育的人為86%。
已故裕仁天皇的生日是4月29日,新登基的明仁天皇的生日是12月23日,在被調查者中,有82%的日本人都希望能將這兩天作為節日,而反對把天皇生日當成國家節日的隻有2.9%,令人驚訝的是,越是年輕人越希望定這兩天為節日,在20歲的被調查者中有91%的人都讚成把這兩天當成節日,這些從沒有受過皇權教育的年輕人,對充滿傳統文化氣息的天皇和皇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