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之王》reference_book_ids\":[7340979735570156569]}],\"15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92,\"start_container_index\":15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87},\"quote_content\":\"《虞美人》reference_book_ids\":[6497814204924300302,731646058439903135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品行,成大事者也講究。擁有大智慧的人是深藏不露的,於是有了成大事者的名。為人處世,不一定偉大,但是一定能做到崇高。一個人的品行應該朝高尚的方向發展,這樣才能持久。要學會有責任感,在責任感的驅動下,人的生命才會沉重,也因此有了分量。
89 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
成大事者認為,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
人必須有氣度,要有從低處做起的精神,要學會放低自己的姿態,不要總是覺得自己很重要,要學會讓別人感受到他們是相當重要的。
有一次,一個國王和他的大臣們在狩獵中迷了路,逐漸走到了人煙罕至的地方。這時天已經黑了下來,他們找了好久,好不容易才發現一處農民住的房子。國王於是很高興地對大臣們說:“我們今晚就在這裏過夜吧。”
然而有個大臣極力反對,他認為國王到農民家過夜有失尊嚴,最好還是自己搭帳篷。
農民聽到這話,笑著對國王說:“其實您到我家過夜,絕對不會因此而降低您的尊貴,而是您的大臣不希望因此而把我的尊貴提高。”
國王聽了開懷大笑,很爽快地走進農民的房子裏過夜,第二天早晨又賜給農民一些禮物。就在要離開的時候,農民陪著國王散步,很是懇切地對國王說:“其實您接受了農民,對您的權力和尊貴沒有任何損失,而隻有當您遮住農民的頭的時候,農民的帽簷才永遠都沒有辦法延伸到陽光下。”
大人物能夠謙恭地禮賢下士,對所有的人一視同仁,不但不會失去尊嚴,反而會更坦蕩和偉大。
真正求才的人也往往能夠擺出很低的姿態。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必然需要很多人的幫助,必然需要有傑出的人才加盟。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必須擺出求賢若渴的姿態。
古時候有個君王,他特別想得到一匹千裏馬。但是整整過了三年,這匹馬卻始終沒有找到。有一位大臣見到國君因此事終日悶悶不樂,就提議自己帶上一千兩黃金出去尋找千裏馬。國君十分高興地答應了。
這位大臣在外尋找了三個月,終於得到了一個千裏馬的線索,然而當他興衝衝地趕到那裏的時候,發現這匹千裏馬已經死了。這個大臣想了想,用五百兩黃金將這匹千裏馬的屍骨買了回來。
國君聽說大臣買回一具死馬的骨頭,而且花費了五百兩黃金,很是生氣。對大臣嗬斥道:“寡人要的是一匹活千裏馬,你卻白白花掉五百兩黃金,買回來一副馬骨頭。”
大臣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其實我們尋不到千裏馬,絕對不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千裏馬,而是大多數人都不相信您會出重金來購買,因此幾年您都一無所獲。現在,我用五百兩黃金買了千裏馬的骨頭,就是想讓天下人知道您是特別珍惜千裏馬的。隻要這一消息傳開,自然會有人把活的千裏馬送來賣給您的。”
果然不到一年,君王就買到了好幾匹千裏馬。
古時候,還有一個國王經過戰亂後繼承了王位。繼位之後,國王發現人才凋零,於是十分渴望求得天下賢才。但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由於國王剛即位,又經過戰亂,人才都不知道國王的底細,便都不敢貿然前來。國王十分著急。這時,有一個賢人給國王出了個主意,讓國王大力提拔他。國王一聽還以為這個賢人是想給自己跑官,一時並不想答應。賢人於是向國王解釋道:“像我這樣並沒有多少才華的人都能得到您的重用,那些有才華的人都覺得比我強,便紛紛來投奔您來了。”國王一聽有道理,就照他的意思辦了。結果不出一年,就聚集了一大批人才。
一個人要想成事必須有人幫助才能成,現在分工如此明確,沒有人幫助是萬萬不行的。人們必須養成重視周圍人的習慣。隻有從小養成了放低姿態的習慣,和大家能夠和睦相處,而且能夠取信於人,日後才有所作為。
曆史上,袁紹手下的人才是相當多的。但是袁紹剛愎自用,不知道如何用這些人才,導致這些人才不是死在他手上,就是投降了曹操。以田豐為例,田豐的策劃功底絕對不比賈詡和郭嘉差,但卻由於直言勸諫,死在袁紹手中。田豐被殺恰恰說明了像袁紹這樣自以為是的人的三大致命弱點。
弱點一:過分地相信自己,自以為是。袁紹不聽從田豐的勸諫,堅持出兵討伐曹操。他認為自己的兵力比曹操多,自然戰鬥力也比曹操強,殊不知曹操經過多年的征戰已經具備很強的戰鬥力,而且手下武將如雲謀臣如雨。
弱點二:喜歡做表麵文章。正如田豐所說:如果袁紹打了勝仗,也許還能放過自己;一旦打了敗仗,自己肯定死無葬身之地。結果確實如他所料。
弱點三:容易輕信別人的讒言,喜歡猜忌。袁紹一聽到別人說田豐在獄中笑他,不經核實就讓人把田豐給殺掉了。自以為是的人總是害怕別人嘲笑他,因此也給了小人進獻讒言的機會。
成大事者認為,生活中像袁紹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自以為是,自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人才所能做的事情隻是給他們錦上添花,而不是打好基石;他們喜歡做表麵文章,擺出自己對人才無比重視的高姿態,其實質是讓人才按照自己部署好的一切貫徹下去;他們過於猜忌,對人才並不放心,也不會允許人才過分優秀,以免功高蓋主。他們所進行的事業本身就是為了獲得一種虛榮。這種人可能有小成就,但絕對不會有大的成功。正像袁紹一樣,能成為一方諸侯,但是很難統一天下。
90 做人要存一片素心
成大事者認為,做人要存一片素心。這種素心是一種平常心。無論身處何地,都保持平淡。
明朝末年,國家衰敗,很多地方都困苦不堪,陝北農民尤其困苦,不但遭受到了嚴重的災荒,而且官府不顧百姓的死活催逼交糧納賦。最後走投無路的農民忍無可忍,紛紛舉行起義。此時李自成也揭竿而起,率領自己的軍隊去投奔“闖王”高迎祥。由於李自成有勇有謀,屢建戰功,受到了高迎祥的器重。
沒過幾年,高迎祥被殺,李自成被部將擁戴為“闖王”。前期起義軍到處碰壁,在潼關更是遭到官軍伏擊,損失慘重。李自成僅帶領十八騎突圍,在商洛山的崇山峻嶺之中藏身。過了幾年,他重新積蓄了力量,率領軍隊進入河南。當時河南大旱,天災連連,李自成便順應民心地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得到了農民的支持。當時有首歌謠是這樣唱的:“吃他娘,穿他娘,吃著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可見當時李自成的政策是多麼受歡迎。很快李自成的部隊就發展壯大起來,達到了百萬之眾,一躍成為明末起義軍的主力。後來李自成在襄陽建立了政權,被稱為新順王。不久在汝州大敗官軍,乘勝進占西安。然後李自成又建立了大順政權。實力壯大的他立即率軍攻入北京,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最後隻得自縊身亡,明朝被徹底推翻。
到了北京以後,李自成十分驕傲自滿,失去了應有的警惕。他對將領和士兵奸淫擄掠的事情十分放縱,自己也坐在龍椅上起不來。出於一種天然的仇恨,農民軍勒令明朝舊官員將自己的家產作為起義軍的軍餉,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主持這件事情。正是這個劉宗敏在向吳三桂父親吳襄追討家產時,發現吳三桂最寵愛的歌女陳圓圓十分貌美,便強行搶來據為己有。但他沒有想到,吳三桂當時是明朝的總兵,正在率領明軍駐紮在山海關一線,此時農民軍要想站穩腳跟,必須依仗吳三桂的力量。吳三桂當時還有投降李自成的打算,後來聽說自己的父親被抓,家產也被抄奪,甚至連自己的寵姬也保護不了,於是十分憤怒,命令手下的將領全部換上白衣白甲,為思宗皇帝朱由檢戴孝,同時還和清王朝的攝政王多爾袞接洽,請求清軍給予支援。後來在山海關,農民軍慘遭失敗,李自成隻好退出北京,四處轉戰,最後死在地主武裝手中。
李自成的失敗也可以歸咎於他無法保持一顆平常心。李自成當初進入河南時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深受老百姓歡迎,而且他能夠約束下屬,製止他們四處搶掠,這也使得李自成深得民心。但是進入北京以後,李自成認為江山穩固,可以安穩坐天下了,便放鬆了對自己和將士的要求。他驕傲了,認為可以君臨天下,原明朝的將領應該向他投降,畢竟他已經占領了都城。他也確實派人去向吳三桂等人招降,然而在招降的過程中,他又放縱將士在北京城肆意妄為,最後傷了吳三桂的父親,奪了吳三桂的愛妾,為自己的失敗留下了伏筆。縱觀曆朝曆代的農民起義,失敗的居多,成功的很少。原因在什麼地方?原因在於這些農民起義領袖一旦鯉魚躍龍門就再也無法保持一顆平常心。很多農民起義領袖在一開始就像流寇一樣,四處搶掠,最後僥幸奪得了政權,更加放縱自己,以至於最後慘敗。而有些有點見識的農民領袖在一開始往往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但到了奪得政權以後,往往又得意忘形,忘記了自我約束,以為江山穩固,四海升平,殊不知自己正在滑向失敗的深淵。
從李自成的故事中,可以明顯地看到,人一定要有一顆平常心,一旦驕傲,災禍就會降臨。有人認為謙虛的人往往是弱者,這大錯特錯。人必須學會謙虛。往往不會謙虛的人才是弱者,而強者一般都是非常謙虛的。
《尚書·大禹謨》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已被人們奉為至理名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謙虛的人最終會得眾人的肯定的。
謙虛的人常常保持著一顆思源感恩的心。人隻有認真地思源,才能夠更好地感恩。謙虛的人明白自己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大家的幫助,對自己也能一分為二地評價,同時,因為有了謙虛的作風,所以他們一般都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小富即安,他們會積極地去找自己的方向,然後積極努力。整個時代進程的潮流浩浩蕩蕩,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就像逆水行舟,如果不能前進,就隻有接受後退的命運。
成大事者認為,擁有平常心的人是懂得謙虛的。
91 渾然純厚,遠離三種病態
成大事者認為,人要講究渾厚,講究底蘊,要學會遠離裝腔作勢、非議他人和仇恨太多三大危險。
曾經有一個給董事長招聘司機麵試,有三個人前來應聘。董事長就隻有一個問題:能將車開到靠近懸崖多少米?第一個人回答說五米,第二個人回答說三米,第三個人回答說他根本就不會把車開著靠近懸崖。結果第三個人被錄用了。
危險是必須遠離的,而不是無限靠近。對於人來說,裝腔作勢、非議他人和仇恨太多是三大危險,必須遠離。
從前有一隻豺由於很長時間都找不到東西吃,結果餓得肚子扁扁,頸子細長。它拚命地去尋找東西來填飽他的肚子,但是都沒有找到。
於是,他往剛打過仗的樹林跑去,它希望那裏能撈到一點可以吃的東西。它剛到那一會兒,就聽到了一個十分洪亮的聲音,它當場就被嚇壞了,哆嗦成一團,心裏一個勁地想這回算是完蛋了,這個家夥聲音這麼大,一定不是什麼善類,它一來準會一口就把我給吃掉了。於是它拔腿就要逃跑,但是轉念一想,至少應該知道這個東西長得什麼樣吧,日後見著也可以提前準備逃跑。
於是豺躲在樹後麵等了半天,但是始終沒有動靜。於是它壯了壯膽,開始四處去尋找,找來找去,它終於找到了一個很大的鼓,就是這個東西不斷在發聲音。剛一開始,豺還很膽怯,不敢上前。它看到風一起來,就有一截樹枝敲在鼓上,鼓就響了。它終於明白鼓是個死家夥,它壯足了膽量,上前去敲了敲鼓,結果鼓發出了更大的聲響。豺高興壞了,總算找到了好吃的東西,這個東西聲音這麼洪亮一定很肥。
想到這裏,豺就立即用尖利的牙齒,把鼓皮撕開,然後鑽了進去。結果令它很是失望,裏麵什麼都沒有。
其實愛裝腔作勢的家夥,大都是腹中空空的。在社會中很可能出現一些裝腔作勢的人,他們把自己描述得很厲害,這個人他熟,那個人和他稱兄道弟。這種人往往是內心極度自卑,所以才特別愛慕虛榮。千萬不要聽信這樣的人的話,他們往往說的都是假話,不要幻想著找這樣的人幫忙,他們什麼忙也幫不了你。更不要與這樣的人為伍,他們的形象已經很糟糕,如果你和他們走得太近,你試想一下別人會怎麼看你。當然也不要得罪這種人,倒不是怕這種人報複,怕的是這種人會以後拿你當作話題來誇誇其談,這樣你的名聲也就毀了。這種人可以說是小人,是破壞力比較小的小人,和這種人保持正常的交往就行了,不能交往過密。也不要試圖去提醒這種人注意自己的行為,因為經過無數次的誇誇其談,他們可能已經相信了自己真的擁有和某重要人物十分特殊關係的神話,你去勸說他們注意,他們不會領情的。相反,會認為你這個人太過分,喜歡多管閑事,甚至認為你完全是出於嫉妒。
人還要學會和那些非議別人的人保持距離。
人不要過分非議任何人。要學會隱去別人的缺點不談,隻談他們身上的善處。必須戒除指責他人的習慣,你就會感到自己變得十分受歡迎。要找一個人的缺點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指責一個人也是很容易辦到的。但是正是這種簡單和容易會樹立很多敵人。
如果人受到別人無理的非議,請不要過多地和別人爭辯,因為通過爭辯永遠不可能讓一個人心服口服。別人無理地非議你是別人沒有涵養,和你沒有任何關係。但如果你過多地反駁,和他對罵起來,甚至將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也一一抖了出來,在旁人看來,你和那個非議你的人沒有什麼區別。
即使你對那個非議你的人十分怨恨,你應該通過比較隱秘地方式來報複他,而不要公開和他成為敵人。隻要公開樹敵,以後隻要他受到他認為的不公正待遇,他第一個會懷疑你在從中搗鬼。
如果有人非議你,你覺得實在難咽這口氣。你隻要反過來想想,這個人在你心目中真有那麼重要嗎?如果他非議你的話,你完全可以漠視這個人的存在,你可以從心裏看不起他,這才是最堅決徹底的報複。
如果有人告訴你在背後有人非議你,你首先要想到,在人背後說壞話的人比比皆是。但人們說的都是真的嗎?你想想你自己在和別人談話的時候,為了更具有感染力或者煽動效果,往往會把事情誇張很多,這是人說話的一種習慣。別人也許隻是在閑談,偶爾談及了你,說的人自然是以自己為中心,很有可能出言不遜,說了傷害你的話。而聽的人得到這樣的話後,會更加添油加醋地告訴你,他們會讓事情更加誇張。所以遇到這種事情,就當什麼都不知道,也不要太放在心上。嘴巴是長在別人身上的,別人愛怎麼說就怎麼說,自己也管不了。
自己也不要過分非議別人,非議別人並不是件好事。今天也許你的一幫朋友會和你一起共同數落那個人。明天或許你就成了他們非議的對象。為了避免這種擔心和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非議任何人,多用點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仇恨太多也是人必須遠離的危險。
從前有一個畫家在集市上賣畫,有一個孩子帶著一群仆從走過集市在畫家的一幅作品前停了下來。他要買這幅作品,但是畫家堅決不賣。孩子很是無奈地走了。為什麼畫家不賣這幅畫呢?原來這個孩子的父親是當朝的大臣,而這個大臣曾經把畫家的父親欺侮得悲憤死去。
然而孩子特別喜歡那幅畫,沒有得到那幅畫,他的心中始終悶悶不樂,最後他的父親來找畫家,希望畫家能夠將畫賣給他。但是畫家始終不肯,他寧願讓那幅畫整天掛在家的牆壁,也不願賣給這個大臣的孩子,這就是他對大臣的報複。
自從發生這件事情後,畫家畫的畫跟往常大不一樣起來。這件事讓他特別苦惱,但是始終找不到一個合理的解答。終於有一天,他發現他的畫中人的眼睛就是大臣的眼睛,嘴唇就是大臣的嘴唇。他突然醒悟自己的報複也報到自己的頭上來了。
仇恨使人失去理智,更讓人內心飽受折磨。不要有太多的仇恨,仇恨太多,生活就會過於緊張,人就有很多事情做不了。如果有人傷害了你,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忘記,永遠忘記。這是對他最好的報複。
在社會中,要相信所有仇恨的造成都是因為事情本身,而不是對方的為人。雖然一個人的為人決定了他的做事態度,但是反過來想想,如果沒有這個事情將兩個人係在一起,就沒有那麼多仇恨存在了。
仇恨往往讓人失去理智,很多不該說的話,不該做的事都在失去理智的時候說出來和做出來。人處於這種狀態是最危險的。如果一個同事做了對不起你的事情,你在憤怒之下將他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公諸於眾,你們以後還有修複感情的可能嗎?如果一個長期和你不和的人在同一個組織中,就好像自己穿的鞋子中有一粒沙子。對你來說,最讓你難受的將不是離目標還有很遠的路程,而是這粒讓你時刻感覺難受和別扭的沙子。
92 呆子處世,無往不利
成大事者認為,呆子處世,往往無往不利。要想成大功立大業,那麼就必須保持一種基本的處世態度。性情急躁不行,刻薄寡恩不行,頭腦頑固也不行。“呆子”處世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人們不會跟“呆子”過多計較。人們對“呆子”的感情是很複雜的,一方麵他們覺得“呆子”和社會並不融合,因此他們很是同情他;另一方麵,又覺得“呆子”完全癡迷於自己的東西,所以他們很是羨慕他。正是在這種複雜的心情下,他們不會跟“呆子”有過多的計較。因為他們知道過多計較的話,也並不能帶來什麼。孔子率領弟子去周遊列國的時候,他的一批馬闖到了一個野人的地裏,把野人的莊稼給踩壞了。野人把馬給他扣留了。孔子的弟子去請求野人把馬還給他們,用盡了禮數,但是始終不行。孔子跑去直接跟野人說,如果你能在四海耕地,我的馬也不會跑到你的地裏來。聽到這樣的話,野人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馬還給了他們。對野人就要說“野”話,這是共同語言的重要性。人們往往和“呆子”沒有太多共同語言,所以他們知道自己跟“呆子”計較一些東西,根本就計較不了。所以他們就不會去計較。
“呆子”可以無限地堅持自己的原則。作為“呆子”往往癡迷於自己的世界,有一種癡心頑固在這個世界裏。正是因為如此他可以無限地堅持自己的原則。人們也無從勸說“呆子”放棄自己的原則。“呆子”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完全付諸實施,而不用過多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因為別人不會跟他太多地計較。
“呆子”往往受到別人的尊重。人們對“呆子”會處於一種本心的尊重,他們不會對呆子有任何懷疑。他們相信“呆子”是個好人。因為“呆子”很是癡迷。在“呆子”的眼中,他們是沒有出現過的。因此“呆子”不會對自己造成任何威脅。正是那種緊緊盯著自己的人才會對自己有企圖。“呆子”對於他們來說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要麼是朋友,要麼是陌生人,而絕對不可能成為敵人。
人確實很是奇怪,“呆子”並不能給人們帶來什麼,人們卻總是寬容他們。其實“呆子”有一種大智慧。他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尊重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他從來不用去考慮別人的感受,相反別人還要來考慮“呆子”的感受,這也很明顯。不但如此,“呆子”還可以集中時間和精力來做自己的事情。“呆子”往往並不是一個很開朗的人,但卻是個注意力很集中的人,這樣集中的人又能夠得到外界很多人的幫助,難怪他們能夠無往而不利。
其實很多堅持原則的人,往往表現得過於聰明。所以他們堅持的原則會遭到別人的抵製。倒不如學“呆子”一樣,對一些東西表現得十分癡迷。這樣的話就很少有人來抵製,因為大家缺少溝通的共同語言。
在西漢的時候,強項令董宣是個“呆子”,他做事情有理有據,因此他敢拒絕皇帝的命令,堅決不向公主認錯。其實這並不是值得提倡的東西。曆史上還有個“呆子”叫方孝孺,他過於呆,所以不肯給朱棣寫即位詔書,不但自己身死,而且還遭到了滅門,同時也因為他過於呆,他還連累了他的門生和朋友。可見,“呆子”還是要看人的。很多人都很欣賞“呆子”的處世風格,但是總有些人並不是欣賞。因此,歸根到底,“呆子”呆的時候一定要在火候,要用一種看起來有點無知幼稚的方式來堅持自己的原則,要看對方是誰。
93 你需要有一種務實的態度
成大事者認為,人需要有一種務實的態度,畢竟我們不是救世主,不是萬能的。
五代十國時,石敬瑭去世前,學習劉備白帝托孤,讓馮道輔助自己的小兒子石重睿登基。但是馮道並沒有那麼做,反而出迎石重貴。在做人上馮道是有愧於石敬瑭的重托,但是在國家大義上馮道是絕對沒有做錯的。因為當時的後晉正是多事之秋,如果不迎立長君,很有可能引起內亂。況且那些地方諸侯各個都掌握著兵權,隨時都可能以奸臣當道為由,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來篡位。馮道明白石敬瑭愛子的苦心,希望愛子能夠登基為帝。但是他立一個小孩子,實際上是把這個孩子往火坑裏推。如果地方諸侯謀反篡位,這個小皇帝隻有被殺的命運。一個人擁有盛名,而沒有和他相匹配的地位,那麼他就危險了。馮道明白這個道理,於是舍棄了幼主,從這點上來講,石敬瑭是應該感謝馮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