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住柔軟足 不蹈地跡現
千輻相莊嚴 光色靡不具
如尼俱類樹 縱廣正平等
如來未曾有 秘密馬陰藏
金寶莊嚴身 眾相互相映
雖順俗流行 塵土亦不汙
天色極柔軟 天蓋自然覆
梵音身紫金 如華始出池
王以問相師 相師敬報王
稱讚菩薩相 舉身光明具
手足諸支節 中外靡不現
食味盡具足 身正不傾斜
足下輪相現 其音如哀鸞
傭[月*坒]形相具 宿業之所成
臂肘圓滿好 眉目甚端嚴
人中師子尊 威力最第一
其頰車方整 臥脅如師子
齒方整四十 齊密中無間
梵音未曾有 遠近隨緣到
平立不傾身 二手摩捫膝
毛齊整柔軟 人尊美相具
一孔一毛生 手足網縵相
肉髻目紺青 眼上下俱眴
兩肩圓充滿 三十二相具
足跟無高下 鹿膊腸纖傭
天中天來此 如象絕羈靽
解脫眾生苦 處生老病死
以慈悲心故 為說四真諦
開演法句義 令眾奉至尊
佛告比丘。毗婆屍菩薩生時。諸天在上。於虛空中手執白蓋寶扇。以障寒暑.風雨.塵土。佛時頌曰。
人中未曾有 生於二足尊
諸天懷敬養 奉寶蓋寶扇
爾時。父王給四乳母。一者乳哺。二者澡浴。三者塗香。四者娛樂。歡喜養育。無有懈倦。於是頌曰。
乳母有慈愛 子生即付養
一乳哺一浴 二塗香娛樂
世間最妙香 以塗人中尊
為童子時。舉國士女視無厭足。於是頌曰。
多人所敬愛 如金像始成
男女共諦觀 視之無厭足
為童子時。舉國士女眾共傅抱。如觀寶華。於是頌曰。
二足尊生時 多人所敬愛
展轉共傅抱 如觀寶花香
菩薩生時。其目不眴。如忉利天。以不眴故。名毗婆屍。於是頌曰。
天中天不眴 猶如忉利天
見色而正觀 故號毗婆屍
菩薩生時。其聲清徹。柔軟和雅。如迦羅頻伽鳥聲。於是頌曰。
猶如雪山鳥 飲華汁而鳴
其彼二足尊 聲清徹亦然
菩薩生時。眼能徹視見一由旬。於是頌曰。
清淨業行報 受天妙光明
菩薩目所見 周遍一由旬
菩薩生時。年漸長大。在天正堂。以道開化。恩及庶民。名德遠聞。於是頌曰。
童幼處正堂 以道化天下
決斷眾事務 故號毗婆屍
清淨智廣博 甚深猶大海
悅可於群生 使智慧增廣
於時。菩薩欲出遊觀。告敕禦者嚴駕寶車。詣彼園林。巡行遊觀。禦者即便嚴駕訖已還白。今正是時。太子即乘寶車詣彼園觀。於其中路見一老人。頭白齒落。麵皺身僂。拄杖羸步。喘息而行。太子顧問侍者。此為何人。答曰。此是老人。又問。何如為老。答曰。夫老者生壽向盡。餘命無幾。故謂之老。太子又問。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老。無有豪賤。於是。太子悵然不悅。即告侍者回駕還宮。靜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當有。佛於是頌曰。
見老命將盡 拄杖而羸步
菩薩自思惟 吾未免此難
爾時。父王問彼侍者。太子出遊。歡樂不耶。答曰。不樂。又問其故。答曰。道逢老人。是以不樂。爾時。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師占相太子。言當出家。今者不悅。得無爾乎。當設方便。使處深宮。五欲娛樂。以悅其心。令不出家。即便嚴飾宮館。簡擇婇女以娛樂之。佛於是頌曰。
父王聞此言 方便嚴宮館
增益以五欲 欲使不出家
又於後時。太子複命禦者嚴駕出遊。於其中路逢一病人。身羸腹大。麵目黧黑。獨臥糞除。無人瞻視。病甚苦毒。口不能言。顧問禦者。此為何人。答曰。此是病人。問曰。何如為病。答曰。病者。眾痛迫切。存亡無期。故曰病也。又曰。吾亦當爾。未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則有病。無有貴賤。於是。太子悵然不悅。即告禦者回車還宮。靜默思惟。念此病苦。吾亦當爾。佛於是頌曰。
見彼久病人 顏色為衰損
靜默自思惟 吾未免此患
爾時。父王複問禦者。太子出遊。歡樂不耶。答曰。不樂。又問其故。答曰。道逢病人。是以不樂。於是父王默然思惟。昔日相師占相太子。言當出家。今日不悅。得無爾乎。吾當更設方便。增諸伎樂。以悅其心。使不出家。即複嚴飾宮館。簡擇婇女以娛樂之。佛於是頌曰。
色聲香味觸 微妙可悅樂
菩薩福所致 故娛樂其中
又於異時。太子複敕禦者嚴駕出遊。於其中路逢一死人。雜色繒幡前後導引。宗族親裏悲號哭泣。送之出城。太子複問。此為何人。答曰。此是死人。問曰。何如為死。答曰。死者。盡也。風先火次。諸根壞敗。存亡異趣。室家離別。故謂之死。太子又問禦者。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死。無有貴賤。於是。太子悵然不悅。即告禦者回車還宮。靜默思惟。念此死苦。吾亦當然。佛時頌曰。
始見有人死 知其複更生
靜默自思惟 吾未免此患
爾時。父王複問禦者。太子出遊。歡樂不耶。答曰。不樂。又問其故。答曰。道逢死人。是故不樂。於是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師占相太子。言當出家。今日不悅。得無爾乎。吾當更設方便。增諸伎樂以悅其心。使不出家。即複嚴飾宮館。簡擇婇女以娛樂之。佛於是頌曰。
童子有名稱 婇女眾圍繞
五欲以自娛 如彼天帝釋
又於異時。複來禦者嚴駕出遊。於其中路逢一沙門。法服持缽。視地而行。即問禦者。此為何人。禦者答曰。此是沙門。又問。何謂沙門。答曰沙門者。舍離恩愛。出家修道。攝禦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逢苦不戚。遇樂不欣。能忍如地。故號沙門。太子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絕塵累。微妙清虛。惟是為快。即來禦者回車就之。
爾時。太子問沙門曰。剃除須發。法服持缽。何所誌求。沙門答曰。夫出家者。欲調伏心意。永離塵垢。慈育群生。無所侵嬈。虛心靜寞。唯道是務。太子曰。善哉。此道最真。尋來禦者。齎吾寶衣並及乘輿。還白大王。我即於此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欲調伏心意。舍離塵垢。清淨自居。以求道術。於是。禦者即以太子所乘寶車及與衣服還歸父王。太子於後即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佛告比丘。太子見老.病人。知世苦惱。又見死人。戀世情滅。及見沙門。廓然大悟。下寶車時。步步中間轉遠縛著。是真出家。是真遠離。時。彼國人聞太子剃除須發。法服持缽。出家修道。鹹相謂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舍國榮位。捐棄所重。於時。國中八萬四千人往就太子。求為弟子。出家修道。佛時頌曰。
撰擇深妙法 彼聞隨出家
離於恩愛獄 無有眾結縛
於時。太子即便納受。與之遊行。在在教化。從村至村。從國至國。所至之處。無不恭敬四事供養。菩薩念言。吾與大眾。遊行諸國。人間憒鬧。此非我宜。何時當得離此群眾。閑靜之處以求道真。尋獲誌願。於閑靜處專精修道。複作是念。眾生可湣。常處闇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眾苦所集。死此生彼。從彼生此。緣此苦陰。流轉無窮。我當何時曉了苦陰。滅生.老.死。
複作是念。生死何從。何緣而有。即以智慧觀察所由。從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緣。生從有起。有是生緣。有從取起。取是有緣。取從愛起。愛是取緣。愛從受起。受是愛緣。受從觸起。觸是受緣。觸從六入起。六入是觸緣。六入從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緣。名色從識起。識是名色緣。識從行起。行是識緣。行從癡起。癡是行緣。是為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病.死.憂.悲.苦惱。此苦盛陰。緣生而有。是為苦集。菩薩思惟。苦集陰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於時。菩薩複自思惟。何等無故老死無。何等滅故老死滅。即以智慧觀察所由。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有無故生無。有滅故生滅。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愛無故取無。愛滅故取滅。受無故愛無。受滅故愛滅。觸無故受無。觸滅故受滅。六入無故觸無。六入滅故觸滅。名色無故六入無。名色滅故六入滅。識無故名色無。識滅故名色滅。行無故識無。行滅故識滅。癡無故行無。癡滅故行滅。是為癡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菩薩思惟。苦陰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即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時頌曰。
此言眾中說 汝等當善聽
過去菩薩觀 本所未聞法
老死從何緣 因何等而有
如是正觀已 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緣 因何事而有
如是思惟已 知生從有起
取彼取彼已 展轉更增有
是故如來說 取是有因緣
如眾穢惡聚 風吹惡流演
如是取相因 因愛而廣普
愛由於受生 起苦羅網本
以染著因緣 苦樂共相應
受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受
以是思惟已 知受由觸生
觸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觸
如是思惟已 觸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緣 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 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緣 因何有名色
如是思惟已 名色從識生
識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識
如是思惟已 知識從行生
行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行
如是思惟已 知行從癡生
如是因緣者 名為實義因
智慧方便觀 能見因緣根
苦非賢聖造 亦非無緣有
是故變易苦 智者所斷除
若無明滅盡 是時則無行
若無有行者 則亦無有識
若識永滅者 亦無有名色
名色既已滅 即無有諸入
若諸入永滅 則亦無有觸
若觸永滅者 則亦無有受
若受永滅者 則亦無有愛
若愛永滅者 則亦無有取
若取永滅者 則亦無有有
若有永滅者 則亦無有生
若生永滅者 無老病苦陰
一切都永盡 智者之所說
十二緣甚深 難見難識知
唯佛能善覺 因是有是無
若能自觀察 則無有諸入
深見因緣者 更不外求師
能於陰界入 離欲無染者
堪受一切施 淨報施者恩
若得四辯才 獲得決定證
能解眾結縛 斷除無放逸
色受想行識 猶如朽故車
能諦觀此法 則成等正覺
如鳥遊虛空 東西隨風逝
菩薩斷眾結 如風靡輕衣
毗婆屍閑靜 觀察於諸法
老死何緣有 從何而得滅
彼作是觀已 生清淨智慧
知老死由生 生滅老死滅
毗婆屍佛初成道時。多修二觀。一曰安隱觀。二曰出離觀。佛於是頌曰。
如來無等等 多修於二觀
安隱及出離 仙人度彼岸
其心得自在 斷除眾結使
登山觀四方 故號毗婆屍
大智光除冥 如以鏡自照
為世除憂惱 盡生老死苦
毗婆屍佛於閑靜處複作是念。我今已得此無上法。甚深微妙。難解難見。息滅.清淨。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斯由眾生異忍.異見.異受.異學。依彼異見。各樂所求。各務所習。是故於此甚深因緣。不能解了。然愛盡涅槃。倍複難知。我若為說。彼必不解。更生觸擾。作是念已。即便默然不複說法。
時。梵天王知毗婆屍如來所念。即自思惟。念此世間便為敗壞。甚可哀湣。毗婆屍佛乃得知此深妙之法。而不欲說。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從梵天宮忽然來下。立於佛前。頭麵禮足。卻住一麵。時。梵天王右膝著地。叉手合掌白佛言。唯願世尊以時說法。今此眾生塵垢微薄。諸根猛利。有恭敬心。易可開化。畏怖後世無救之罪。能滅惡法。出生善道。
佛告梵王。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但我於閑靜處默自思念。所得正法甚深微妙。若為彼說。彼必不解。更生觸擾。故我默然不欲說法。我從無數阿僧祇劫。勤苦不懈。修無上行。今始獲此難得之法。若為淫.怒.癡眾生說者。必不承用。徒自勞疲。此法微妙。與世相反。眾生染欲。愚冥所覆。不能信解。梵王。我觀如此。是以默然不欲說法。
時。梵天王複重勸請。殷勤懇惻。至於再三。世尊。若不說法。今此世間便為壞敗。甚可哀湣。唯願世尊以時敷演。勿使眾生墜落餘趣。爾時。世尊三聞梵王殷勤勸請。即以佛眼觀視世界。眾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鈍。教有難易。易受教者畏後世罪。能滅惡法。出生善道。譬如優缽羅花.缽頭摩華.鳩勿頭華.分陀利華。或有始出汙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與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開者。然皆不為水所染著。易可開敷。世界眾生。亦複如是。
爾時。世尊告梵王曰。吾湣汝等。今當開演甘露法門。是法深妙。難可解知。今為信受樂聽者說。不為觸擾無益者說。
爾時。梵王知佛受請。歡喜踴躍。繞佛三匝。頭麵禮足。忽然不現。其去未久。是時如來靜默自思。我今先當為誰說法。即自念言。當入槃頭城內。先為王子提舍.大臣子騫茶開甘露法門。於是。世尊如力士屈伸臂頃。於道樹忽然不現。至槃頭城槃頭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佛於是頌曰。
如師子在林 自恣而遊行
彼佛亦如是 遊行無掛礙
毗婆屍佛告守苑人曰。汝可入城。語王子提舍.大臣子騫茶。寧欲知不。毗婆屍佛今在鹿野苑中。欲見卿等。宜知是時。時。彼守苑人受教而行。至彼二人所。具宣佛教。二人聞已。即至佛所。頭麵禮足。卻坐一麵。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惡不淨。上漏為患。讚歎出離為最微妙清淨第一。爾時。世尊見此二人心意柔軟。歡喜信樂。堪受正法。於是即為說苦聖諦。敷演開解。分布宣釋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諦。
爾時。王子提舍.大臣子騫茶。即於座上遠離塵垢。得法眼淨。猶若素質易為受染。是時。地神即唱斯言。毗婆屍如來於槃頭城鹿野苑中轉無上法輪。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人所不能轉。如是展轉。聲徹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須臾之頃。聲至梵天。佛時頌曰。
歡喜心踴躍 稱讚於如來
毗婆屍成佛 轉無上法輪
初從樹王起 往詣槃頭城
為騫茶提舍 轉四諦法輪
時騫茶提舍 受佛教化已
於淨法輪中 梵行無有上
彼忉利天眾 及以天帝釋
歡喜轉相告 諸天無不聞
佛出於世間 轉無上法輪
增益諸天眾 減損阿須倫
升仙名普聞 善智離世邊
於諸法自在 智慧轉法輪
觀察平等法 息心無垢穢
以離生死扼 智慧轉法輪
滅苦離諸惡 出欲得自在
離於恩愛獄 智慧轉法輪
正覺人中尊 二足尊調禦
一切縛得解 智慧轉法輪
教化善導師 能降伏魔怨
彼離於諸惡 智慧轉法輪
無漏力降魔 諸根定不懈
盡漏離魔縛 智慧轉法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