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增補》師承課堂實錄09(2 / 3)

血灼傷,脈遲,是津血虛寒不足。8.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這條,要和上幾條鑒別。這是葛根湯證,會兼有表證的,太陽陽明合病,濕熱利。一旦發熱汗出了,濕邪會隨汗而解。9.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麵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麵戴陽,下虛故也。這條啊,我們在《傷寒》裏沒有細講,今天細講一下。下利,脈沉遲,是裏有虛寒水飲,因此,下利清穀,都是不消化的東西。這個呢,可以看成是典型的太陰病。“其人麵少赤,身有微熱,必鬱冒,汗出而解。”這句,是說的表證,屬於傷寒證。太陽傷寒的機會多。《傷寒》48條說:“設麵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鬱冒,就是心煩頭暈,坐臥不安。外有太陽傷寒不解,內有虛寒水飲下利,陽氣內不得溫煦,外不得發越,陰陽氣機不能和調了,被鬱在上焦,就要鬱冒,在肌表,就要麵赤發熱。這個,要和真陽外越進行區別。這個是陰陽不和,陽氣被陰寒內外夾攻逼迫造成的。“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麵戴陽,下虛故也。”機體要尋求個自我調節,陰陽重新恢複平衡轉化,要有個短暫的適應階段,就會出現“微厥”,就是眩暈,全身內外不適。其麵戴陽,是指麵部發紅,陽氣被鬱阻了。下虛,是說中下焦的裏虛寒水飲。處於上熱下寒,外熱內寒的這麼個狀況。這不是陰陽離絕狀況,沒到那個地步,還可以恢複的。這個的治療,就要理中湯配合麻黃湯或者桂枝湯了。這個該是太陽太陰合病。10.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晬(醉音),本意是指周歲的意思,在這裏指一天。下利後,脈微欲絕,手足逆冷了,這近乎亡陽欲絕的死證了。可是,過了一天,脈恢複了,手足也暖了。這是陰陽相爭的厥熱交替,陽氣返回了,沒有危險了。如果一天了,過了24小時,這氣血在體內巡行一周了,脈還是不恢複,還是厥冷,陽氣是一定絕了,必死。下利篇的條文,和《傷寒》厥陰篇的條文都是重複的。因此,傷寒的條文,還需要再刪減,需要淨化。本來是一本書,搞出許多重複,沒有必要。這個工作看著簡單,做起來複雜。11.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下利,手足逆冷,”還連脈都難以摸到了。用火灸來回陽,也不行,還是冷,脈也還是照樣不出,還出現微喘氣逆,是陽氣脫了,必是死證。少陰脈,太溪穴附近的脈,主陰。趺陽脈,足背的脈,主陽氣。趺陽脈跳動的力量要強過少陰脈才行,表明為負陽而抱陰的陰陽調和,如果反過來的話,就是陰陽離絕了。這條就是腹瀉過度了,脫陽亡血、亡津液了。是個少陰病,通脈四逆湯怕是也不管事了。對於下利急危重症,用大灸罐溫灸神闕,效果迅速。如果溫灸了還不回陽,真的是不行了。12. 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千金)下利,脈遲緊,是有寒痛,病情發展不止,應當用溫法治療,或者服藥,或者溫灸,都可以。得冷者,就是沒有用溫法,或者繼續受涼,或者用了寒性藥,就要腹脹滿,便腸垢。什麼是腸垢?就是肚子裏沒東西了,還要拉個沒完,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連腸油都便出來了!跟現在的那個“洗腸”差不多,據說“洗腸”可以保健排毒。現在的人,都不知道怎麼臭美好了,連洗腸子都成了時尚。13. 下利身軀疼痛,急救裏,諸溫之屬,可與理中、四逆、附子湯熱藥輩急投之美。(千金)下利,是個裏證。而同時出現身軀疼痛,是有表證參與。如果是裏虛寒的重,同時還有表證,這個表證該是傷寒證。周身骨節痛,為傷寒的典型症狀。這個時候,要先救其裏,後解其表。對於三陰裏證,即使有表證,也要先溫裏,這是規則。太陰是這樣,少陰也是,要溫,不能隨便去先解表。少陰很特殊。太陽,就是個單純表證。而少陰,除了有表證,還有一個裏證,就是四逆,真陽衰微,要先溫裏,後解表。少陰的特殊性,要認識清楚才行。如果是陽明裏實,伴有表證,要先解表,後攻裏。這個,要用四個分類法去認識它。三陰三陽表裏半表裏示意圖第一個歸納法:表之陰陽—少陰與太陽。裏之陰陽—太陰與陽明。半表裏之陰陽—厥陰與少陽。第二個歸納法:陽:從表到裏,太陽—少陽—陽明。陰:從表到裏,少陰—厥陰—太陰。第三個歸納法:按陰陽為大表裏,即陽在外,陰在裏。三陽在外,三陰在裏。太陽外之表,少陽外之半表裏,陽明外之裏。少陰裏之表,厥陰裏之半表裏,太陰裏之裏。第四個歸納法:按陰陽大表裏分屬。太陽陽明為陽為表,少陰太陰為陰為裏。少陽和厥陰為大陰陽的表裏之間。這裏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一個是:太陽—陽明—少陽—厥陰—少陰—太陰。少陽和厥陰作為陰陽的樞紐,少陽是陽的中間體,厥陰是陰的中間體。少陽和厥陰又是陰陽的中間體。而時相圖,不過是個表法,拋去時辰,可以按規則隨意組合。三陽靠少陽溝通;三陰靠厥陰溝通;三陰三陽靠少陽厥陰溝通。上麵這個內容,要天天看一遍才行。說一百次,也都不去牢記。表之陰陽—少陰與太陽。少陰裏之表,少陰是不是有表證和裏證?溫裏,可以用理中湯、四逆湯一類的方子。千萬不要見到身痛就給麻黃湯解表,會亡陽的。14. 下利大孔痛者,當溫暖之。(千金)下利,導致了肛門腫痛,有的甚至脫肛,用溫法治療。這個溫法,就是屬於溫灸溫熨法。《脈經》可火證篇的原文中就有這麼一句,“下利,穀道中痛,當溫之以火,宜熬末鹽熨之。一方灸枳實熨之。”宋本《傷寒》可火證篇也有這一句話。15. 下利而腹痛滿,為寒實,當下之。(脈經)下利,腹中疼痛脹滿,一定要拒按才行。寒實,要這樣理解,本為太陰虛寒,要下利,虛寒加重,便會像寒冰一樣凝結,導致氣血瘀滯,結成實邪,是“係陽明”病。因此要用下法攻逐,要用溫下法。16. 下利,腹中堅者,當下之。(脈經)這條和上條差不多,但是也有不同,他沒交代是寒實證。所以,我們也要考慮宿食下利的問題,會有太陰陽明合病出現的,也可以有“屬陽明”病出現,用藥會有不同的,有的要溫下,有宿食結聚而下利的,要用寒下。17. 下利,脈浮大者,虛也,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當溫之。(脈經)下利,脈象浮大,必然要中空,就是芤脈了,裏虛的厲害,陽氣虛浮了,所以他說是“虛也”。什麼原因呢?是下利過度造成的津血虧虛了。如果脈浮革,也就是浮大有力而中空的脈,是對前麵那個脈象的具體解釋而已。裏麵還腸鳴不斷,是有虛寒,要用溫藥溫之。學生:強下,或者是說醫生誤用了下法?不能那樣去理解。強下之,強,是過度的意思。要是誤下,應當說:以醫強下之。當然,這也是個提醒,即使可以用下法治療下利,也不要過度。18. 夫風寒下(當為“重”,據《千金方》)者,不可下之。下之後,心下堅痛。脈遲者,為寒,但當溫之。(脈經)有外感風寒的表證,很重。或者同時有裏實寒的下利,千萬不要給用下法治療,否則,會表邪內入,結於心下成痞,或成結胸。這種情況,而脈遲的,一定是有裏虛寒,要用溫藥才行,不能給下。這是在提醒我們,要詳細辨證,細究治則,不要誤治。經方的治則,就是六法:汗、吐、下、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三不可,用什麼辦法?就是溫法、清法、和法。19. 下利脈滑而數,有宿食,當下之。(千金)這條好理解,就是時方派說的“食積,用保和丸”。宿食不化,在胃腸結熱,脈出現滑數,是實熱盛,自身往出排泄還排不幹淨,表現下利。要一瀉得除,不然形成燥屎、譫語就丟手藝了。食積不消化就是這個樣子,津液沒傷,自己就往出排泄自保。他們用保和丸慢慢來,我們看準時機用大承氣湯,不必盡劑就馬上痊愈。那個留在胃腸的宿食,胃腸不會再要它的,還用保和丸去消化它,根本就是臆測。峻利的有十棗湯類和三物白散,這和治療菌痢是一個道理,要瀉幹淨它。20.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當下之。(千金)這條,可不能馬虎,要結合上條來確定。不要見到人家拉肚子,還食欲不振,就說人家有宿食,大膽的給用下法。沒有宿食的虛寒水飲上逆,也會不欲飲食的。宿食,要肚子疼,大便不爽而瀉下,臭味是很大的,還要按按肚子,會疼的厲害,脈象要滑數,舌苔要垢膩黃厚,脹氣打嗝,食欲不振,這才能定性。21. 脈沉緊,下之亦然。脈大浮弦,下之當已。(脈經)這都是針對有陽明裏實證說的。首先,這個下利,要有裏實證,或者寒實,或者宿食等。脈沉緊,主裏有寒或痛。脈大而浮,還弦而有力的,這也是一種陽明實熱的脈象。在這個有實邪情況下,才可以用下法。這句話的順序,該是這樣的,不然不好理解:脈沉緊,下之當已。脈大浮弦,下之亦然。22.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本有虛寒下利,便的東西都完穀不化了,同時有個表證參與。千萬不能先解表,給人家發汗了。本身下利,就丟失津液了,還給發汗,津液就要大虧,重了要亡陽,輕的,水飲要上逆,氣不能與血相協調,也要溢出的,就要腹中脹滿如鼓。血寒則氣脹,血沸則氣溢。氣寒則血結,氣熱則血沸。陰陽之乖逆,營衛之不和,氣血之不調也。經之氣脹氣滯之理,道於此終。氣不歸常而溢出者,名為氣溢。23.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拉肚子,大便溏瀉,矢氣多,那肚子裏都是氣,便的實物不多,隨著排氣往出瀉。說白了,還是太陰病。本有虛寒水飲不化,發生了氣脹而已。溫化水飲,把多餘的水液,通過小便排出去,就好了。這條,要和麻仁丸證對比著看。麻仁丸證,是小便頻數,大便硬,是津液不走胃腸。而這條,是津液不走膀胱。學生:利小便實大便。是的。24.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傷寒論)傷寒後傳入太陰,日下利十多次,把津液都瀉光了,脈該是很虛了,甚至欲絕了,而這個人脈反而堅實有力,這是脈證不符啊,太反常啊,陽氣不會存留太久就要脫盡的,類似回光,必死。25. 大凡痢有四種,謂冷熱疳蠱。冷則白,熱則赤,疳則赤白相雜無複節度,多睡眼澀,蠱則純痢瘀血。(千金)《千金》的這條,說的可是指現代醫學的“痢疾”了。痢疾,古時分四種,冷、熱、疳、蠱。冷痢,就是寒性的,便出的都像白色果凍一樣。熱痢,便出的,都是鮮血。疳痢,就是慢性的虛勞痢疾,便出的都是膿血,纏綿不斷,精神不振,昏沉欲睡,眼睛幹澀,氣血大虧了。蠱痢,則便出的都是黑血。26. 熱則多益黃連,去其幹薑。冷則加以熱藥。疳則以藥吹灌下部。蠱毒則以蠱法治之。(千金)孫思邈說了,熱痢,方子裏要多用黃連,不要用幹薑。冷痢,要多用幹薑等熱藥。疳痢,則要灌腸了。蠱痢,就是現在西醫說的中毒痢疾,要用攻毒的藥物去治療。27. 既主對相當,痢者複自勉勵服餌,焉有不愈者也。(千金)主對相當,我們現在叫“方證相應”。他說,隻要方證相應,病人再配合服藥,沒有治不好的。28. 凡服止痢藥,初服皆劇,愚人不解,即止其藥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藥與病源的相主對,雖劇但服,不過再三服,漸漸自知。非其主對者,慎勿服也。(千金)凡是治療痢疾的藥物,吃了都會有加重現象。愚癡的人不知道這個情況,就拒絕服藥了。他說,這樣是不行的,隻要方證相應了,雖然有這個反應,也不要理會,多吃幾付就好了。如果方證不對應,就是不對證的意思,可千萬不要服用。29. 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豬雞魚油、乳酪酥幹脯醬粉鹹。所食諸食,皆須大熟爛為佳,亦不得傷飽,此將息之大經也。若將息失所,聖醫不能救。(千金)這是飲食禁忌和養護法則,要記住。30.《素問》曰:春傷於風,夏為膿血。凡下多滯下也。(千金)春傷風邪,津液受損沒有恢複,到了夏天,不會養護,出汗更多,傷了津血脈絡,要陽明便血。凡是下利,多數為滯下。滯下,就是挾有實邪的意思。滯下,多為現代的痢疾。《小品方》和《千金方》都說過,按證索方,隻要方證相應,一個方子的主治,你隻要符合多半的症狀,就可以服用。這就叫“套方”。你不會高級地辨證使用也沒問題,照樣有效。不過是不像專業的醫生,可以靈活熟練地運用而已。下麵要講的這條,是《千金方》治療下痢的精華,我們節選出來,作為對《金匱》的增補。31. 如陟厘丸、烏梅丸、鬆皮散等,暴痢服之,何有不瘥?其溫脾湯,健脾丸,久下得之,焉能不愈。烏梅丸 下痢熱,諸治不瘥方。烏梅(一升) 黃連(一斤,金色者) 上二味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夜二。鬆皮散 治積久二三十年,常下痢神方。赤鬆皮去上蒼皮,切一鬥為散,麵粥和一升服之,日三服瘥。不過服一鬥永瘥。三十年痢,服之百日瘥。溫脾湯 治下久赤白連年不止,及霍亂,脾胃冷實不消方。大黃(四兩) 人參 甘草 幹薑(各二兩) 附子(一枚,大者)上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須大轉瀉者,當用此方神效。建脾丸 治虛勞羸瘦身體重,脾胃冷,飲食不消,雷鳴腹脹,泄痢不止方。弱者飲服此方,男女通治。鍾乳粉(三兩) 赤石脂 好曲 大麥 當歸 黃連 人參 細辛 龍骨 幹薑 茯苓 石斛 桂心(各二兩) 附子(一兩) 蜀椒(六兩)上十五味為末,白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千金)陟厘丸,缺藥,配不全,我們就把它刪減了。剩下的四個方子,是治療慢性久利和急性暴發下痢的特效方子。先看看烏梅丸。他說了,可以治療熱痢,百藥不愈的。孫思邈啊,他對於熱性下痢,強調黃連這味藥,是治療熱性下痢的主帥。黃連,味苦寒。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古人對黃連的一句主要的定論就是“黃連止痢”。烏梅呢,我們再看看:烏梅,味酸澀平。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這個藥,酸澀收斂,還清熱生津液。這個熱痢,該是濕熱過剩,有陽明實熱,夾帶水飲,是“屬陽明”病。黃連是陽明家清熱排濕的藥,烏梅呢,有收斂止瀉的作用,也同時解決了裏麵的一些煩熱,並且針對下痢傷津液的這一問題,它也可以生津液的。整個的配伍,就是酸苦配合,酸苦能湧泄,在這裏呢,體現的是“泄”,泄什麼?瀉陽明的這個水熱,也就是濕熱,有熱必有煩,酸苦的配伍,有除煩熱的功效。就是這簡單的兩味藥,配伍精當,藥效直接,對於百藥無效的熱性下利和熱性“痢疾”,確實是療效滿意。不要以為這個方子藥少就不去重視,經方,往往是藥越少,療效越神奇!第二個,鬆皮散。他說,可以治積久二三十年,常下痢的神方。二三十年的頑固下利,了不得,一般是很難治療的。而這個方子,就是一味鬆樹皮,耐人尋味。鬆樹皮,我研究了一下,這個東西,苦澀,性平。苦能夠利濕,澀能夠止痢,對於寒熱虛實錯雜的厥陰濕熱下痢,是很有效的。並且,這個東西,還可以通行氣血,止痢而不留邪。二三十年的久利,一定是要有虛證夾雜的。因此,我們把這種慢性下利,歸類於厥陰病範疇。這個藥,對頑固性的,偏濕熱的那個西醫說的慢性腸炎,效果好。這個東西,很平和,善於解紛。一味單方,氣死名醫啊!西醫對這個鬆樹皮,研究的結果是,消炎、抗過敏,抗癌,加強毛細血管、動脈和靜脈的強度,對中風和視網膜病變困擾的患者非常有效。那麼,你也可以根據辨證,進行合理的配伍,可以加木槿皮的。如果有虛寒偏重的,你也可以加幹薑。要靈活掌握,不要死板僵化,那就沒進步了,難以成就了。後麵他說了,要堅持服用,按方法,一天三次,不過百天,就會徹底痊愈。很多看似無藥可救的病,往往用簡單的藥,就可治愈的。這個問題,提醒我們,在“絕症”的治療上,要往這個方麵考慮,不要往複雜的方麵搞,要用逆向思維。第三個,溫脾湯。他說,這個方子,治下久赤白,連年不止,及霍亂,脾胃冷實不消。赤痢主有熱,白痢主有寒,還連年不止,也是夠厲害的。這是寒熱錯雜的頑固病。後麵他又說了,兼治霍亂,脾胃有實寒冷積。這就說明,這個病,是有太陰虛寒和陽明的實邪。實邪在裏麵阻滯,導致纏綿不愈。他有句話,說“凡下多滯下也。”你把這個“積滯”實邪去掉,就好了。因此,這個病經過分析,該是“係陽明”病。他在四逆湯的配伍方義上,加了人參,補津液養胃氣,又用了大黃四兩,去排除實邪。是在溫陽化飲養虛的基礎上,去用陽明家攻下實邪的大黃,去解決這個由“滯”導致的連年久病。“須大轉瀉者,當用此方神效。” 說明這個方子,就是針對裏有實邪積滯的虛寒下痢的。要把實邪攻瀉出去才行。臨床辨證,要仔細。第四個,健脾丸。他書上講過,用溫脾湯攻下後,會有個虛弱的表現,可以緊接著服用健脾丸,來將養。如果沒有實邪的,就不要攻下,可以直接服用健脾丸。健脾丸,對治的證候是,虛勞羸瘦身體重,脾胃冷,飲食不消,雷鳴腹脹,泄痢不止方。弱者飲服此方,男女通治。要有虛勞,就是氣血虧虛的厲害,同時,還要有典型的太陰病證候,就是虛寒下痢。同時,因為虛勞的問題,會有一些其他綱的症狀夾雜的。我們以前在虛勞篇裏講過,虛勞,多為厥陰病。有寒熱錯雜的問題。而這個健脾丸呢,配伍方義,是取烏梅丸的方義,寒熱並用啊,寒熱虛實表裏都照顧了。石鍾乳,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明目益精,安五藏,通百節,利九竅,下乳汁。石斛,味甘平。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髒虛勞,羸瘦,強陰。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大麥,甘涼。《別錄》: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神曲,甘辛,溫。《綱目》:消食下氣,除痰逆霍亂泄痢脹滿。比較陌生的藥,就這三味。這個方子,溫陽化水,通營衛氣血,下逆氣脹滿,收澀止痢,補養胃氣。加用一味黃連,清熱止痢,作為熱藥當中的反佐。符合經方配伍法度。這個方子,是厥陰病的方子,凡是虛勞體弱,身體瘦弱不堪,寒熱夾雜,以寒為主,體現為厥陰提綱病的證候,而下利不止的,可以運用。32.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四逆湯甘草(炙,二兩) 幹薑(一兩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幹薑三兩。桂枝湯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複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這條講得很籠統,不要聽他這麼說,就不知變通的去用四逆湯和桂枝湯治療。他說了,腹瀉,還肚子脹滿,這是裏證有虛寒水飲。同時呢,還身體疼痛,這是兼有了表證。對於這種表裏俱病的,要守住一個治療法則。就是裏虛寒,兼有表證的,一定要先解決裏麵的虛寒問題,然後才能解表。千萬可別搞反了。搞反了,嚴重的,會亡陽的。裏實而兼有表證的,則要先解表,後攻裏,搞反了也不行,會導致表邪內傳的。他後麵說的溫裏用四逆,解表用桂枝,不過是個舉例而已。如果人家的裏虛寒,是典型的理中湯證呢?或者,人家的表證,是太陽傷寒,要用麻黃湯呢?再或者,人家的表證,是少陰傷寒的麻黃附子細辛湯證呢?因此啊,要辨證的,不要被他迷惑住。隻要守住先溫裏,後解表的規矩就行。33.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這條有意思,腹瀉不止,脈象呢?還沒有見到太大的異常!很特殊。毛病出在哪裏了?細找症狀吧。問問病人,整個肚子有什麼特殊感覺?患者會說,就是心口窩以下脹痛,不舒服。你用手給按按,患者會覺得疼痛,並且,按著也感覺硬滿。這是裏有實邪啊,屬於“滯下”。多數都是“屬陽明”病。為什麼說要急下?腹瀉久了,就虛了,要是給攻下,患者難以承受,實邪也就去不掉,治療可就有難度了。因此,要馬上用大承氣湯而攻下,實邪去了,正氣就恢複了。34.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這個和上條差不多,就是脈象特殊一些。脈遲而滑。滑脈,主實,是有實邪。為什麼遲呢?遲脈不是主寒嗎?這個要辨證的看。實邪太盛的,可以阻滯氣血流通,嚴重了還會脈象極度細弱!就像那個真熱假寒的現象一樣。它給你造了一個假象。這也是歸為“屬陽明”病。要急下,用大承氣湯治療。當然,還要參考一下舌苔和腹診。學生:這個舌苔應該有個明顯的黃厚吧?對的。對於陽明裏實的,都要參看舌苔,再去按按肚子。辨證越謹慎越好。35.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這條和上條也是一個意思,包括胃中有宿食的下利,都是這樣,用承氣湯去掉實邪就好了。36.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複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大承氣湯大黃(酒洗,四兩) 厚樸(炙,去皮,半斤) 枳實(炙,五枚) 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下利經過治療,或者沒經過治療,自己拉的差不多了,就停止了。有一些實邪,經過腹瀉的過程,可以排出一部分,等到身體自身能承受了,就會停止的。這是指的一些不太嚴重的。但是呢?他病人到了來年的今天,或者下個月的今天,就又開始下利,形成了絕對的時間規律了!這個現象很特殊啊!我臨床就見到過兩個。人的這個身體的功能的盛衰,是有時間規律的。身體強的,可以按年,弱的可以按月。這也和那個六綱欲解時相有必然聯係的。比如,太陰病欲解時,從亥到子上。那麼,還有欲解月和欲解年呢?他病人是留住了餘邪不解啊,非要到了相應的欲解年或者欲解月,就要自解,解不了就會疾病發作。拿太陰病來說,就是亥月到子月,亥年到子年,要自解。這個東西,大家要記住,也是不傳的東西。很有用的。那麼,出現了這種情況,一定是餘邪未盡,就像治療瘧疾以及太陽中風定時自汗一樣,先其時用藥,把餘邪清掉,就好了。這條呢,是陽明有餘邪,還有太陰水飲,但是症結在於實邪,就用承氣湯解決,也是“屬陽明”病。它也有個厥陰病的某些體現,畢竟是寒熱錯雜。體現在哪裏?厥陰病也有個特殊現象,就是發作也有規律。厥陰,有個厥熱往複。也有按月按年的。比如,這一個月就是怕冷,下個月就發熱。也有規律。這都是屬於奇病了,不多見,但是,大家要了解,不然,以後遇到了,就發懵了。還有的病,隔年發作,要注意厥陰問題。不懂的,就都找“大仙”燒香問卦去了。學生:有部分女性經期就頭暈,或者拉肚子,這些也能歸屬厥陰吧?是的,要往這處考慮的。如果不符合欲解時的規律,就要往厥陰上再考慮。37.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小承氣湯大黃(四兩) 厚樸(三兩,炙) 枳實(大者三枚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實則譫語,虛則鄭聲。譫語,是陽明家特有的症狀。陽明病,提綱上說,是“胃家實是也”。他沒說是“大便堅是也”,說的很嚴謹。陽明裏實證,典型的,是有大便硬。還有個不典型的,就是裏實,反而還要下利。比如胃中的宿食積滯,以及胃腸的濕熱蘊藉。還沒達到結成硬便的程度。機體要設法自我清理,就會不斷地往出排。而下利,在病機上,是有水飲的,因此,在辨證上,也是有太陰病參與的,太陰病的典型症狀,有“自下利”。這種情況,在辨證的時候,要用“屬陽明”或者“係陽明”來歸屬。這一條,是屬陽明病。要用攻下法,去除陽明的實邪。攻下法,一個是去除積滯,另一個作用,就是連同水濕,一並清理了。攻下法和攻表法,都是一個道理。有些出汗頑固不止的病,止汗無效,你給他發汗,就能解決。這條,用小承氣湯。如果效果不好,就換大承氣湯。要臨證斟酌一下輕重緩急。急重的,還是建議直接用大承氣湯。上麵這幾條,給了我們一個重要警示。也就是告訴我們,很多看似虛寒的病,用溫補而無效,就要考慮是否有實邪在阻撓。實際上,真正的單純的虛證,屬於少數。即使是虛勞病,也有實邪參與。經方裏麵用於溫補的方子,都是治療真陽欲脫的急證的。對於虛寒為主,夾有實邪的,比如“係陽明”的太陰病,如何治療?《千金方》的溫脾湯,就是個好的方法。溫脾湯的方義,和桂枝加大黃湯的方義是一樣的。引申開來,那個理中湯,也有加大黃的機會。要在這裏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那麼,臨床上,有沒有陽明病而不能攻下,反而卻要先溫為主的“係太陰”病呢?有的。這種情況,多是身體十分虛弱的,不任攻下,同時,還表現出了些許的虛寒表現,方子上,也都是寒熱並用,和溫脾湯是一個道理。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溫固與攻下的藥物比例。學生:屬於厥陰的範疇?是的,大範圍的歸屬,可以認為是厥陰。很多合病,都可以認為是厥陰範疇,這樣的籠統歸類,是允許的。然後,要具體分辨出到底是哪幾綱的具體病證,再用“係屬”關係去歸納,精確辨證用方和用藥。因為你認定是“厥陰病”了,大方向就有了,就知道,是寒熱虛實夾雜了。在這個基礎上,你的思路就不會錯了,就可以繼續順藤摸瓜,去細化辨證。這也是辨方證的高級水平,要多臨床,才能徹底掌握。38.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桃花湯赤石脂(一斤,一半,一半篩末) 幹薑(一兩)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這條的病機,就是複雜了一些。下利不止,還便膿血。下利久了,會導致虛寒,進而脫陽。膿血,肯定是個實邪了,起碼是腸道脈絡損傷而留瘀。也要有些熱來參與的,因此,我們認為,這裏雜有部分的陽明症狀,就是膿血。這條,嚴格地說,該是“係太陰”,要急救的。用太陰的溫澀法來急救固脫。將來再研究如何逐邪。急則治標,先救命要緊。赤石脂,甘平。主治黃疸、泄利、腸澼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饑,輕身,延年。這個藥,止利固脫,效果很好。但是,也能斂邪的,因此,不是虛寒下利,久利欲脫的,不要輕易使用。幹薑,辛熱,溫中化飲,止痢。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你看,幹薑驅寒止利止血,同時還可以通血脈,解決了固而留瘀的問題。粳米,就是養胃氣津液而已。這個方子真的很好。很多患多年腸炎的人,久利不止,甚至便血,用這個就很有效。止住了之後,再去辨證,去治本。要是還有屬陽明的虛熱明顯,夾雜這個虛寒,就可以用黃土湯解決。灶心土,可以用赤石脂代替,也是這樣的服法,一半煎湯,一半衝服。這樣的頑固病,是多見的,要好好熟悉一下這個方證。39.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白頭翁湯白頭翁(三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這條,屬陽明。是陽明濕熱,熱多一些。熱痢,發熱,肛門灼熱,肚子疼的厲害,裏急後重。重症病容,有脫津液的現象。這個病,春夏之交的時候多見,熱性痢疾。白頭翁,味苦寒。主溫瘧,狂易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創。這個藥,專清陽明熱毒啊。說白了,就是清疫毒。黃連,專門治療熱痢的,就不用說了,前麵也細講過了。黃柏,味苦微辛寒。主胃中結氣熱,黃疸,腸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陰陽蝕瘡。苦寒藥,時方派說是燥濕清熱。其實是排濕。有輕度的“瀉”的作用,我們經方家,叫做“清”法。就是清濕熱。有不少人單獨服用黃連後,大便要溏,這是利濕排濕的體現,“瀉”的作用。秦皮,味苦辛寒。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這個藥,可以清熱祛濕,這個熱痢,要發燒的,陽明熱啊,主要是針對體表的陽明外證的。40.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傷寒論)下利欲飲水的情況,有很多。這條可是要辨證地看,別一見到下利口渴,要飲水,就以為是裏有濕熱,就一概白頭翁湯解決。葛根芩連湯也會下利口渴的。還有一些陰寒證下利,水飲不化津液而要口幹想喝水的。一定要確定人家確實是白頭翁湯證,才可以說明確實有熱才行。陽明熱邪明顯的下利,要發熱汗出,脈也要洪大,舌苔黃膩垢濁,有時還要伴有一些寒戰,本身就熱傷津液,加上腹瀉,也傷及津液,必然要口渴的。這才是該條方證的主證。41.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梔子豉湯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從這條的敘述上看,當是陽明濕熱下利,也就是葛根芩連湯的那類證候。經過治療,病解了,不下利了,反而出現了“煩證”。這是陽明裏熱未清幹淨。他說的虛煩呢,意思是說還沒有結實。結實了,就要用下法了。要和熱傷津血的黃連阿膠湯的那個虛煩鑒別開來。治療典型煩證的專方,就是梔子豉湯。酸苦除煩。梔子苦,豆豉酸。以前講過,凡是經過發酵的藥,都有酸性。這個方子,服後,可吐,可不吐,照樣都有效。42. 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通脈四逆湯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幹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甘草(二兩,炙)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這條,一看就是真陽外越了。下利清穀,就是沒消化的飲食,沒火做飯了,夾生飯。真陽往外跑,不在水裏待著了。見到表熱而汗出,四肢逆冷。用通脈四逆湯,是太陰少陰都有了。說是歸屬厥陰,也未嚐不可,出現陰陽離絕的征兆了。他用了生附子,加強入表回陽的力量。注意這裏,沒有用什麼人參回陽救逆。人參回陽救逆,是時方派的說法,並且,那個人參,是指的東北的野山參。要是用了人工種植的白人參或者黨參,就可怕了。因為普通的白人參和黨參,性寒,補津液止渴的東西。這種緊急情況下,你用它幹什麼?用白人參回陽救逆,簡直就是胡鬧!要是中暑的,虛脫了,可以用它。43.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紫參湯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納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這個,有錯簡。該是腹痛。拉肚子,還肺子疼,沒見過。紫參(石見穿),味辛苦寒。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這個藥,是陽明家藥,有通下的作用。這條的病,還是屬陽明病。有陽明實證的滯下,當然要肚子疼的。這個方,和承氣湯差不多。比承氣湯緩和。44. 氣利,訶黎勒散主之。訶黎勒散訶黎勒(十枚,煨)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氣利,就是大便稀溏,氣脹,氣和稀便一起往出排。前文有這個說法:“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這個要看是什麼原因才行。這條的氣利,當是有太陰虛寒,夾有部分陽明實邪。是屬太陰病。訶黎勒,苦酸澀,溫。《唐本草》:主冷氣心腹脹滿,下宿物。溫收、通下,它都占了。這個情況,一般有食積的人多見,尤其是小兒多見,連放屁再拉稀,同時來。用上它,就很好。另外,氣利,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單純的虛寒水飲,沒有實邪夾雜。這種情況,就要遵守利小便的原則。可以用理中湯合五苓散,或者用真武湯。45. 治赤滯下血,連月不瘥,白頭翁湯方。白頭翁湯白頭翁 厚樸 阿膠 黃連 秦皮 附子 黃柏 茯苓 芍藥(各二兩) 幹薑 當歸 赤石脂 甘草 龍骨(各三兩) 大棗(三十枚) 粳米(一升)上十六味咀,以水一鬥二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納藥,煮取三升,分四服。(千金)下痢便血,他說了,是滯下,很重,連月不止。從方子上看,清陽明,溫澀太陰、少陰,利水飲,養營血。是厥陰病的方子。從方子用藥上看,效果一定是不錯的。《千金方》裏麵確實有不少好方子,配伍的很絕妙。46. 治大冷,洞痢腸滑,下赤白如魚腦,日夜無度,腹痛不可忍者,駐車丸方。駐車丸黃連(六兩) 幹薑(二兩) 當歸 阿膠(各三兩)上四味為末,以大醋八合烊膠和之,並手丸如大豆,候幹。大人飲服三十丸,小兒量減,日三。(千金)這個,就是現在說的痢疾,膿血便。以太陰虛寒表現為主,兼有陽明滯熱,傷及血絡。黃連止痢清熱,幹薑止痢止血溫中驅寒,當歸溫營,阿膠養血。47. 治冷白滯痢腹痛,大桃花湯方。赤石脂 幹薑 當歸 龍骨 牡蠣(各三兩) 附子(二兩) 人參(一兩半) 白術(一升) 甘草 芍藥(各一兩)上十味咀,以水一鬥二升煮術取九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寒性的痢疾,便膿如腖,裏急後重,肚子疼的厲害。看方子的組成,是屬太陰病,夾點陽明裏實,不然不能加芍藥和牡蠣。芍藥配合甘草,止腹痛很好,芍藥還去血痹。除了係列太陰藥,還用了附子,該是有少陰寒逆了。加人參呢,是為了補一下津液,養養胃液。這個方子,是理中湯打底子,加了赤石脂等收澀藥。再加上附子和芍藥、牡蠣,溫陽和清熱除痹一起配合。48. 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黃,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盡,兩足逆冷,腹中熱,苦轉筋,起止須扶,陰冷無子。椒艾丸。椒艾丸蜀椒(三百枚) 烏梅(一百枚) 熟艾(一升) 幹薑(三兩) 赤石脂(二兩)上五味,椒、薑艾下篩,梅著一鬥米下蒸,令飯熟,去核,納薑、椒末、合搗三千杵,蜜丸梧子大。服十丸,日三。不差,至二十丸。宜加黃連一升。(千金)這個病,這麼多年,該是厥陰病。後麵說,加黃連一升,該是正確的,缺了黃連不行。這是虛勞已極,多年下利,三陰俱在,還有腹中熱,是寒熱錯雜。蜀椒,止寒痢最效。黃連,清熱止痢。寒熱並用。烏梅、赤石脂收澀。幹薑、艾葉,都是溫中止痢止痛的。別看藥少,功效可是厲害。49. 治久痢諸藥不瘥數十年者,消穀下氣,補虛方。烏梅丸。烏梅丸烏梅肉 黃連 幹薑 吳茱萸(各四兩) 桂心(二兩) 當歸(三兩) 蜀椒(一兩半)上七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後服十丸,日三。(千金)這個,也是《傷寒》烏梅丸的變方,縮略方。和上條一樣。《千金方》在原書的後麵,提到了仲景的烏梅丸,治療的證候,和上麵的一樣。仲景烏梅丸,最後標有“治久利”。剩下的附方,是林億他們增補的,前麵的條文其實已經有了,我們就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