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厚樸麻黃湯厚樸(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幹薑(二兩) 細辛(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升)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這條,證候說的太簡略。咳嗽,脈浮。脈浮,是有表證,咳嗽,從方子看,是有水飲上射。學生:太陽陽明太陰?該是少陰太陰陽明。少陰有個麻黃附子細辛湯,可以參考一下。細辛是個少陰藥,要權衡後再下定論。學生:小青龍湯呢?小青龍,是少陰太陰。學生:也允許有太陽太陰的證候不?允許,都是係病或屬病了。你再搞得細了,就糊塗了。這條的方證,應該是有少陰的表證,還有太陰的裏證。表有水濕,裏有水飲。同時,還夾有部分陽明鬱熱,水飲不化而津液虧虛。少陰表證的脈,浮,也不會太強,是個弱浮。還要看舌苔,要有黃苔才知道有鬱熱。還要有口幹不欲飲。會有些許的心煩的。從方子看,汗呢,可能會有,但是該以無汗為主。還會有些腹脹胸滿。因此,這還是屬於厥陰病範疇。這個方子,有麻杏石甘湯的影子,也有小青龍湯的影子。這兩個方子,是解表清熱降逆止咳化水飲。麻黃、杏仁、石膏。解表止咳清熱降逆。半夏、幹薑、細辛、五味子,是除飲降逆止咳的。溫熱藥多些,是以寒飲為主了。厚樸,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厚樸,可以除中下焦的寒濕,可以除脹滿。也能解表。小麥,甘,涼。《別錄》:除熱,止燥渴,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小麥用的好。可以養胃,養津液,去煩躁。還能幫助其他藥把多餘的濕邪通過小便排出。這個方證,要和射幹麻黃湯證參考對比著看。它們有不少共同之處,細節上,要做鑒別。學生:射幹以表為主,這個以裏水飲為主?這個,沒有嚴重的喉中齁鳴。它們都有麻黃、半夏、細辛、五味子。也要注意幹薑和生薑的分別。就提醒這些。28. 脈沉者,澤漆湯主之。澤漆湯半夏(半升) 紫參(五兩,) 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鬥煮取一鬥五升) 生薑(五兩) 白前(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上九味,咀,納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這條,我看了幾家注解,也都解的一塌糊塗。學生:太陰陽明厥陰病?是的。多明顯啊。咳嗽,還脈沉。脈沉主裏。這個沉脈,不是沉弱,而是要有力的。有太陰的水飲結實,還有陽明的實熱津虧。所以,要有痰多而咳,甚至黃痰。舌質要淡胖,舌苔要黃膩。要口幹渴,大小便不利。這條,說它屬陽明可以嗎?看看,是合病確切還是屬病確切?學生:屬病。是的。說是合病,也對,但是,不十分精確。人參、炙甘草,溫胃養津液解渴。半夏,降逆止咳去水飲。桂枝,生薑降逆,還微解表,使逆氣旁流。紫參(石見穿)辛苦寒。主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是陽明藥。澤漆(貓眼草),辛酸,微寒。主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麵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這個藥,也是陽明藥。解表通裏,瀉水而化飲,不傷胃氣。這個藥我們以後要重視起來。加上黃芩,清熱。主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黃芩也去水熱啊。白前,味甘微溫。《別錄》: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是針對水飲咳嗽去的。這個方證,就是水熱互結,以熱多而水飲實邪上逆為重點。這個方子加減好了,是可以對肺癌胸水有效的。癌症,會在後麵積聚篇細講的。這個方子不要小看,要重視,可以治療大病的。服法,是取五升,一次服五合。一次服量不多,100毫升左右吧。到了夜間,要都服盡。治療實證體虛的,尤其是癌症,服藥都要這樣。隻有掌握這個辦法,才能和絕症對陣。要是腹瀉和尿都很頻,就拉長時間,不必堅持到半夜就服完。要靈活掌握,就像喝桂枝湯一樣,要具體掌握次數。標準就是保持療效,患者還不虛。29.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麥門冬湯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火逆上氣,”火,是熱燥之氣,陽明津液不足的燥熱。白虎湯,是陽明中風外證,大熱傷津,還沒入裏。而這條,是胃中幹,入裏了,但是,還沒成裏實大便硬這麼個階段。上焦受熱,氣就不肅降,炎炎烈日而幹旱無雨。這個熱要上攻的,就要熱咳而喘,咽喉幹燥而不利。患者同時也要口幹渴煩躁的。熱了,渴了,就要多喝水的,因此,會有一些水飲夾雜。水飲是個幫凶,加重咳喘上逆。有內熱,津液不足,多喝水,水飲不化了,又摻合進來,病情加重了。學生:陽明太陰合病,傷津,兼飲?是的,但是這條,確切講,該是“屬陽明”,雜有太陰水飲。我們看看這個方子。麥門冬,甘涼。主治心腹結氣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饑。這個藥,專門清潤陽明胃氣。因為這個病再發展下去,怕是要內裏結成實熱的。因此,這個藥,可以破胃中結氣的!胃中幹結,脈絡閉阻,它可以潤通開!麥門冬,在陽明藥中一定要另眼看待。運用的時機,就是要結實之前的那個階段。比如說,火要燃燒之前,那個冒煙的階段。這個藥,量不大不行,一升合90克。另外,它本身也重量大。四兩的水杯,七杯而已,沒多少。臨床上,醫生用麥冬,我看最多也就30克而已,不頂用。另外,人家水飲咳嗽的,有點小熱,就給人家用麥冬潤肺,越搞越重。胃裏水飲多,還要去潤,還不加重?麥門冬為主藥,加上人參、炙甘草、粳米、大棗,都是養胃養津液的。最後,為了解決那點水飲,就用了旱半夏,量也是不小。旱半夏,一升要120克以上。旱半夏用的最漂亮!解決水飲了,同時,還降逆止咳!在方子裏還有個反佐作用,燥潤相合的配伍。白虎湯,是石膏、知母,這個是麥門冬、半夏。表的氣分方和裏的氣分方。這個病我見過不少,一般多見於夏天。第一次用這個方子,記得還是15歲的時候。鄰居有個60多歲的老人,突然咳喘不止,不能平臥。老人身體很瘦,口渴飲水,心煩的厲害,舌幹紅,苔白滑,大便不硬。脈洪滑而數。我當時正在看這個方子,記得是《醫宗金鑒》版的。就把這個方子用上了,那個時候,還不會換算,麥冬用了70克。開了兩付,結果,病好了大半,又吃了兩付,徹底好了。要是按照現在這個方子的量,一付就會搞定。熱證快,寒證慢啊。30.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煮取一升,頓服。這個方證,是什麼?學生:瀉實飲,係陽明?對的,係陽明。水飲上逆,直射上焦,引起咳嗽氣喘的厲害。這個時候,要救急。人家都喘不上氣了,你還去慢慢的溫化虛寒寒飲去?先把水飲攻瀉一下,緩解病情。學生:急則治標,係的用法?對的,借用之法。葶藶,微辛、淡,鹹,寒。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這個藥,入上焦心肺之間,然後沉降攻逐。怕它攻逐傷了胃氣,本來就有虛寒不足啊,因此,加大棗。大棗甘溫,主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大棗不但養胃,補津液,還有一個功效,就是也能利水飲的。“安中養脾,大驚,四肢重。”五髒辨證的這個脾,它的證候是六綱的太陰病。“大驚,四肢重。”這個證候,也是我們六綱辨證說的水飲證。水飲去掉了,能喘上氣了,再去溫化寒飲吧。這個證,要注意個問題。有表證的,要先解表。先用一付小青龍湯,表證解了,喘息還不解,就用這個方子。這個是關鍵啊,忘記了表裏的治療法則可不行。先解表,後攻裏。一定記住。31.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十棗湯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之後,糜粥自養。這個不用說了,也是係陽明。這個方,比前麵那個葶藶大棗瀉肺湯可是厲害多了。峻烈,瀉下的力量很大。咳嗽的頑固,也很重。脈弦,是水飲。水飲上射。注意這三個字,“為有水”,沒說是飲。說明什麼?說明很重,比飲還厲害的,當然就是水了!大家看看,這個古人多吝嗇!一個字都不願意多說。這些細節地方,讀古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走馬觀花。這說明什麼,說明有水在停積了,就是所謂的水腫啊。它可以在膈下,上迫胸中,也可以入胸中,出現胸水的。因此,更顯得迫急。就要加大攻逐的力度。芫花,辛甘,溫,有毒。主治欬逆上氣,喉鳴喘,咽腫氣短,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這是個對症藥。攻下利水止咳逆的同時,還有溫性,照顧一下虛寒的問題。對癌性胸水很好。古書上,對藥物的敘述,凡是帶有“蠱毒鬼瘧”字樣的,都對癌症有特效。甘遂,味苦寒。主大腹疝瘕,腹滿,麵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堅積聚,利水穀道。大戟,味苦寒。主蠱毒,十二水腫,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這兩味,純是陽明藥。攻逐水飲的,很霸道。後世的控涎丹,就是這個方子的變方,很不錯的,比這個方子緩和一些,少量常服,治療一些癌症,不傷正氣,療效很好。而這個十棗湯方子,是三焦水腫通治。同時用大棗,也是為了護胃氣的。十個大棗,為什麼不用十五個、二十個……學生:土的成數。對的。古人啊,用數量的時候,喜歡結合陰陽五行數理。這個東西很神秘,但是,卻很靈的。世上,有很多解釋不清的事情,強解也沒那個必要,我們隻要把這個看成一個古人摸索出來的自然規律就可以了,認為它“本就如此”,不要認為是什麼迷信或者什麼偽科學。注意逐水藥的服法。早晨空腹服用,身體好,病程短的,可以多服一些,大瀉幾次,就會痊愈。弱的和病程久的,小量服用,微微腹瀉,每天一次,堅持服用。腹瀉期間,多喝水。腹瀉停止後,不要吃別的,就是喝稀粥。晚上再吃硬的、幹的。32.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水飲很厲害,上逆胸中,煩咳不止,胸中悶痛脹滿。“不卒死,”說明問題的嚴重性,也就是離死也差不多的類似絕症。“至一百日或一歲,”說的是病程,三個多月乃至到一年的病程,還可以用十棗湯去解決。這條很重要,就是指的類似於癌症的痰飲腫瘤。過去經方治病,一般的病,再頑固的,也沒有超過3~4個月的。所以,都把超過3~4個月治療不能痊愈的病,叫做痼疾。就是頑固不化的意思。民間也有個說法,就是過季不愈,病就不輕。過時不愈,過天不愈,過季不愈,過年不愈,都難搞。33.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幹薑(三兩) 甘草(三兩,炙) 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半夏(半升,湯洗)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咳逆倚息不得臥,”是支飲。咳喘,不能平臥,這裏有兩個情況,一個是裏有伏飲,也就是潛伏多年的水飲,遇到外感而勾動,發生喘逆;一個是沒有表證,就是單純裏飲上逆。有表證的,我們可以理解了,小青龍湯解表降逆去水飲嘛。那麼沒有明顯表證的,就不好理解了,為什麼還要用麻黃和桂枝等解表藥呢?這就叫做發越。這個和治療中風的道理是一樣的,逆氣上攻的厲害,要因勢利導,要發越,緩解逆急,同時還要降化水飲。小青龍湯,是針對少陰太陰合病的方子。當然,也可以有太陽太陰合病的時候,它也可以治療。在內的飲邪,是屬於太陰。在上在表的寒飲,才看成少陰。小青龍湯,是發汗,降逆,化水飲。這個方子好,很靈。不靈?是因為都不敢用那個細辛的緣故。細辛的用法,以前都講過了,這裏就不重複了,30~90克水煎也沒事。敞開藥壺,煎煮半小時以上就沒毒了。尤其那個類風濕關節疼,要用50克以上才行。34.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麵翕熱如醉狀,因複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複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桂苓五味甘草湯茯苓(四兩) 桂枝(去皮,四兩) 甘草(炙,三兩) 五味子(半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青龍湯下已”,就這一句,有嚴重問題。別的醫家是怎麼解釋的?胡老說,是“服下青龍湯之後”。黃元禦的《金匱懸解》是“青龍湯汗已”,看來,黃元禦看出了這條有問題。到底是“汗已”還是“下已”?問題就出在這裏。參考一下這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主之。”服青龍湯,或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麵翕熱如醉狀,因複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複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這條,應該是缺了這個“或”字。這條,說的就是傷了津液了。看到咳喘的厲害,給用小青龍湯,發汗過多,喘咳雖然止住了,但是後麵的問題來了。或者,用攻逐痰飲的辦法給瀉下,喘咳也止住了,也出現了後麵的問題。要注意這個“已”字,就是喘咳停止了。過汗,過下,都要傷津液的。和那個《傷寒》28條一個道理。汗下太過後,大傷津液,出現了“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麵翕熱如醉狀,因複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複冒”。寸脈沉,尺脈微。這是傷了津液,水飲還沒有去掉。口燥,是口中幹燥,是津液傷了。多唾,是有水飲不化。口幹的厲害還不欲飲。津液匱乏,手足不得津液所養,要厥逆,還要麻木痹阻。胃氣不足了,水飲要上逆的,就會氣上衝咽喉,並且時時的頭暈。“冒”,就是頭暈。下流陰股,就是寒飲在下焦不化,導致小便不利。另外,傷了津液,小便也會少的。“其麵翕熱如醉狀,”這個很重要,上焦陽氣被鬱的表現。再重了,會亡陽和脫陽的。他用了桂苓五味甘草湯,治療這個氣上衝的寒飲不化。這個方子,和《傷寒》28條的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如出一轍。桂枝,溫散,降逆氣,表裏分消上逆的邪氣。甘草養胃固護津液。茯苓,專門攔截水飲上逆,化氣利小便。五味子,酸斂,降逆,收攝水飲。酸甘除飲,降逆斂衝。這樣,就又一次證明,《傷寒》28條去芍藥的正確性。這個方子,要是見到汗多而逆冷的厲害的,可以加附子的。這條聽明白沒有?要是沒徹底明白,就去參考《傷寒》28條的講解,就懂了。35. 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幹薑、細辛,以治其咳滿。苓甘五味薑辛湯茯苓(四兩) 甘草 幹薑 細辛(各三兩) 五味(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經過治療,上衝的逆氣緩解了,不重了,但是啊,又開始咳嗽胸悶了,並且咳嗽的還挺厲害。這是津液得以恢複了,水飲上衝的力量不大了,又開始水飲射肺的這個過程了。這個時候,主要就是一個裏飲上逆嘛!用幹薑和細辛,溫化寒飲而降逆。去掉桂枝,一個是衝氣已經平定了,另一個是怕桂枝的解表作用牽製幹薑和細辛的溫化降逆,主要就是針對裏麵的水飲去的。如果要有不得臥了,還要用桂枝的,幫助發越,這個明白沒有?幹薑、細辛,都是降逆的。桂枝的降逆,是通過發越實現的,懂沒有?一部傷寒大論,論的就是津液的疏布問題。36. 咳滿即止,而更複渴,衝氣複發者,以細辛、幹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複納半夏以去其水。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幹薑細辛半夏湯茯苓(四兩) 甘草 細辛 幹薑(各二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這條,敘述上有問題。應該這樣來看:咳滿即止,而更複渴,以細辛、幹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衝氣複發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複納半夏以去其水。吃完藥了,咳滿也消除了。但是出現口幹渴。哦!這很正常,是因為幹薑、細辛都是熱藥,都會有這個現象的,稍給點水,和一下胃氣就行。但是呢,這個病人啊,口幹渴的現象,沒多久就消失了,並且又開始惡心嘔吐,眩暈的厲害了。他叫做衝氣複發,這個衝氣,是指的水飲上逆的這個情況,和前麵那個氣上衝咽喉的那個衝氣不是一個概念。這個要搞清。誰讓這個醫生給人家亂整呢?這還是水飲沒去啊,頑固的厲害,不射肺了,射頭去了,頭暈嘔吐了。這個時候,就加一味旱半夏。是個藥症,對症藥。專門降逆止嘔,去水飲上射的。這個方子,也可以治療西醫那個內耳眩暈症的。半夏,辛溫。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張,咳逆腸鳴,止汗。這幾條是仲景全書的辨證精華所在,是辨證演示。37.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納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納之。若逆而納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苓甘五味加薑辛半夏杏仁湯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幹薑(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吃藥後,嘔吐眩暈都停止了。但是,這個全身又有些水腫的樣子,水氣又在肌表不化了。這個時候,該用麻黃,出汗,把水氣排出去。但是,不能用。因為前麵的治療太過之後,津液還恢複的不穩定,津血沒有恢複的很好,四肢還有麻木,津血虛啊,用了麻黃,又會傷了津液,那樣會亡陽的。他給加了個杏仁。杏仁,苦辛溫。主欬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創,寒心,賁豚。《別錄》:主驚癇,心下煩熱,風氣去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殺狗毒。這個藥,也可以表裏分消,也解表,還能行氣血。他用藥,是十分謹慎了。他上麵,都是針對寒飲去的,都是屬於少陰太陰範疇。38. 若麵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麵,加大黃以利之。苓甘五味加薑辛半杏大黃湯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幹薑(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黃(三兩)上八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如果吃了藥,沒有全身水腫,嘔吐眩暈也消失了,但是,卻滿麵通紅,像喝酒了一樣。這是因為熱藥的作用,導致陽明有熱了。這是屬病還是係病?還是去寒飲為主,加了個大黃臨時清熱,該是係病。更正一下:如果吃了藥,嘔吐眩暈也消失了,沒有全身水腫,或者有水腫,但是,卻滿麵通紅,像喝酒了一樣。這是因為熱藥的作用,導致陽明有熱了。不是陽明,加大黃幹什麼?根據輕重分析,要是加了黃連,就是屬病。279.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39.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飲過度所致。其脈虛者必胸滿,胸中有支飲,厚樸大黃湯主之。厚樸(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兩)上三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服,分二服。(千金)這個是小承氣湯,但藥量不同。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13.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這兩條是一個意思,那個吐血篇的13條講的是病因,沒有方。而這條,講的是咳血,有方子,是《千金方》的內容。這其實都該是《金匱》丟失的內容。長期喝大酒的人,要是咳嗽的很厲害了,就要咳血的。“此坐久飲過度所致。”坐,是原因的意思。就是說,是因為長期飲酒過度導致的。酒這個東西燥烈,傷津液,熱攻心胸,久了,會傷及肺絡而咳,嚴重了要咳血。“其脈虛者必胸滿,胸中有支飲”,這個意思是說,要是同時有飲邪上逆,就要胸滿,脈要虛的,上焦津液虧虛不足的意思。脈,以前講過一條,“肺飲不弦”。要是寸部脈弦了,要發生胸痹的。這個飲,是哪裏來的?飲酒,胃熱,要津液不足,怎麼還有了飲?飲酒的人都知道,酒後口幹渴的厲害,喝水如牛飲啊。喝了滿肚子水,他消化不了,就要成飲的,積於心下,多了就要上射的。學生:津不能布,都化成了飲。從三焦來分析,飲酒,胃熱,要津液不足,胃氣就虛,中不治下,下焦水飲就盛。是的。從脈上看,虛脈。這個虛脈,指的是津液虛,水飲還不嚴重。嚴重了,就要變實了,這是辨證關鍵所在。但是,這個虛脈,要虛浮而數的,是陽明熱為主,夾帶水飲。是不是屬陽明啊?要學會看方分析證!這是學經方的精髓竅門,是最好的思路。看這個方子就知道,是清陽明熱的。厚樸,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枳實,味苦酸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髒,益氣輕身。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道,調中化食,安和五髒。清陽明水熱互結而已。枳實,就是現在的枳殼,可以去胸滿脹氣的。厚樸,去膈下濕氣脹滿,這兩個藥,一寒一溫,常常在一起配合,酸苦而降逆氣痰飲。大黃量大,用了六兩。味苦寒,清陽明實熱,留飲,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道,調中化食,是個主藥。留飲和實熱一去,這咳血也就止住了。所以這個方子也是個攻調“氣血”的方,不要小看。喝酒喝多了,難受了,就泡點大黃喝,很好的!西醫講,保肝護胃。見到這個咳嗽,不要去治咳。這樣的病並不少見的。感冒引起的,然後就咳嗽不止,十分厲害,喉中如水雞聲。這個方證,還有個舌象,就是舌紅有齒痕,苔滑膩而黃。大便有時候會是溏的,不要以為便溏就不敢用大黃。那是水飲作怪,用了大黃,清理掉了,就好了。40. 治上氣胸滿麻黃石膏湯方。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厚樸(五兩) 小麥(一升) 杏仁(半升)上五味以水一鬥,先煮小麥熟,去麥下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師用此治久 逆上氣,喉中如水雞鳴咳者,加半夏、五味子各半升,幹薑三兩)。(千金)這條有些像麻杏石甘湯的意思,可以針對有表裏同病,外有表證,內有陽明熱,還有水飲的,很複雜,我們直接就劃入厥陰範疇。這個表證,可以是太陽,可以是少陰,可以是太陰。有小青龍湯、大青龍湯、厚樸麻黃湯的韻味。臨床對於久咳的人,確實是都這麼用。要善於化裁。但水飲寒象不大,就是表有中風或水飲蘊藉,內有陽明裏熱的,病程還短的,不用加幹薑、細辛、五味子。如果病程長,變證百端而複雜,有寒飲上逆的,就加上。這個方子可以常用,很好。41. 治水,咳逆上氣,身體浮腫,短氣脹滿,晝夜倚壁不得臥,咽中作水雞鳴,白前湯方。白前 紫菀 半夏 大戟(各二兩)上四味咀,以水一鬥浸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千金)這條,類似西醫的那個什麼胸腔積液、胸水等。水飲太重了,並且上逆胸中,就要攻逐了。白前,味甘微溫。《別錄》: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紫菀,味苦辛甘溫。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安五髒。半夏,也是辛溫,去水飲上逆,止嘔,止咳逆的。這前三個藥,都是溫藥,辛甘降逆,還有發散外越的作用,幫助降逆。甘藥,本身就能治水。為什麼不用五味子?甘酸除飲啊?病太重了,不要去收斂,要馬上攻逐。因此,在三個對證藥辛甘溫化、發散降逆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攻逐藥,甘遂。甘遂,苦寒峻瀉水飲,是陽明藥。甘遂和大戟,一個主膈上,一個主膈下,和枳殼、厚樸一個樣子。這個證,是太陰證,係在陽明,用陽明的辦法去攻逐。水去了,再按照太陰虛寒水飲去對治。42. 治上氣咳嗽,太醫令王叔和所撰禦,服甚良,蜀椒丸方。蜀椒(五分) 烏頭 杏仁 石菖蒲 礬石 皂莢(各一分) 款冬花 細辛 紫菀 幹薑(各三分) 麻黃 吳茱萸(各四分)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暮臥吞二丸。治二十年久嗽,不過二十丸。(千金)終於看到王叔和的方子了。這個就是個厥陰證,複雜的很,三陰證都有了。礬石,味酸寒。主寒熱,泄利,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骨齒。沾點陽明的邊,去濕熱的。用藥很霸道,峻藥緩用,主要是對寒飲痼疾去的。白礬用的好,一派辛熱藥啊,用白礬收一下,還製衡辛熱,也能去水飲。看來王叔和得了經方配伍心髓了,甘酸治“飲”,佐以苦鹹,散之以辛,他基本都用了。尤其那個烏頭,用的好。要生用的,不然,20年久咳可以短期治愈,那就是胡扯了。對多年的氣管炎,是療效很好的。不是頑症,不用烏頭啊。烏頭用了以後,那個嗓子眼涼颼颼啊,很舒服的。烏頭,辛苦大熱,主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其汁煎之,名射罔,殺禽獸。本條要注意,是以虛寒水飲為主,有明顯熱象的,先用湯藥辨證,去掉那個熱再用。學生:老師臨床上也是用丸藥嗎?按那個比例就行嗎?是的,用丸藥。他那個藥量,是說的比例。43.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茯苓(四兩) 桂枝 白術(各三兩) 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心下有痰飲,”這還是胃裏停飲了。這個水飲沒淩射胸中,不然就要咳嗽或者心悸了。衝過胸中,上逆到頭了,因此,隻有胸脅支滿,胸悶,包括兩脅、腋下等都脹滿,證候最明顯的,當然就是頭,頭暈的厲害,頭暈眼花,目眩,就眼睛看什麼都轉動不定。嚴重了,會嘔吐的。這條沒說嘔吐,就是還不算嚴重。這樣的病,臨床多見。這個證,是太陰證。太陰病,就是水飲上下攻竄導致的。這個方子也不錯,立竿見影。白術,去水飲,茯苓去水飲。甘草,還不忘護胃氣。臨床見到頭暈目眩,胸悶氣短,口幹不欲飲,舌淡胖,苔白滑,脈弦的,一般就可以用這個方子。學生:桂枝三兩,經方降逆不忘發越。是的,桂枝的作用就是這個。為什麼發越?病在最上啊,上者越之。包括腦中風,都少不了要發越的。44.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腎氣丸幹地黃(八兩) 薯蕷(四兩) 山茱萸(四兩) 澤瀉(三兩) 茯苓(二兩) 牡丹皮(三兩)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常服去附子,加五味子。短氣,就是氣脈不夠用,喜歡歎長氣,深呼吸一下。看舌脈,定為有輕度水飲的,都可以服用苓桂術甘湯。“腎氣丸亦主之。”這句話要辨證的去看。他這個條文,敘述是有毛病的。乍一看,以為腎氣丸也是治療水飲的通方,這就錯了。腎氣丸,是治療厥陰病的方子。一定要有水飲虛寒,同時夾帶陽明熱而津液不足,口渴能喝水,喝多了還不化。有點那個厥陰消渴的韻味。不分青紅皂白,條文說了,腎氣丸可以去水飲嘛,你用錯了試試?起碼是沒效果。所以這後一句,一定要辨證才行。45.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甘遂半夏湯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脈伏,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這是水飲極重的脈,飲勝閉脈。這個脈,重按,要貼到骨頭才能摸到的那個樣子。記住一點,不是虛弱無力,而是有力的,極沉而有力。如無力,就是虛了,是真陽欲絕了。你一用瀉藥,非死不可。有了這個脈,病人還總腹瀉,瀉了之後感覺很舒服,但是,心下這個胃的地方,還是不舒服,或者脹滿硬痛,用手按就硬痛。這也是腹診法,代表有實邪。瀉完了舒服一會後,就又難受,還要瀉。這是什麼原因?這就是機體的自我修複的排病現象。這又證明,這個病人啊,身體素質還是不錯,他自己機體有調整能力。他機體想排出水飲,但是能力有限,一次排不幹淨,就多次的排。書上說,這是以前的留飲要排出去的現象。這個時候,醫生要幫助一下,用點藥,給排幹淨就好了。甘遂半夏湯主之。甘遂,苦寒逐水的列性藥。半夏,辛燥降心下水飲硬結逆氣。芍藥,酸寒,利水止痛。甘草,溫中養胃氣。蜂蜜,緩急補虛養津液,也止痛。酸甘辛,除飲的配伍。後世書中,說甘遂和甘草相反,不能用,醫家避之如蛇蠍。簡直就是信口雌黃!胡說八道!!46. 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十棗湯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之後,糜粥自養。這條,和31.“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一個意思,參看31條解釋。上麵這兩條,都是“係陽明”證。47.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大青龍湯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石膏(如雞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小青龍湯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幹薑(三兩) 甘草(三兩,炙) 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半夏(半升,湯洗)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水飲發於四肢肌表,有汗還出不來的那個感覺,渾身疼,沉重的厲害,翻身都費勁。同時,要伴隨一些短氣咳嗽的。嚴重的,會有輕度浮腫。他說了,當發汗,可以大小青龍湯解決。這兩個方子,都可以發汗解表去水飲,但是辨證上,有嚴格的區別,不能混用。大青龍湯,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的,要有熱啊。它對這個溢飲,也是個治標法。水飲束縛肌表,熱不得出!沒有裏虛寒,就是單純的表證水飲。水飲發汗去掉以後,就要找這個溢飲的原因,有可能就出現了黃芪桂枝湯證,這個要注意。而小青龍湯,針對的是少陰太陰合病,是表裏具有虛寒水飲,沒熱!這要亂用了,還不出事故?大青龍湯,麻黃重用。服藥後,不要故意去蓋被發汗,輕輕出點汗就行,像服桂枝湯那樣,微似汗。汗多了,給撲點痱子粉也行。大汗淋漓的,隻有中風偏癱的采用這個辦法。其他的不行,會傷津液。48.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麵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複發,複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木防己湯木防己(三兩) 石膏(十二枚,雞子大)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木防己 桂枝(各二兩) 芒硝(三合) 人參 茯苓(各四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膈間支飲,橫膈膜、胸中隔膜,水飲逆到這裏了。這裏有什麼?心肺而已。咳喘滿悶,心下胃口硬滿,按著疼。麵色像掛上了一層黑灰。脈沉,主裏水,緊,主緊迫疼痛。胸中,乃氣血營衛轉化之樞紐,水飲阻隔到這個地方,是很重的!西醫的那個肺心病、心衰等,可以參考這條。條文說了,這個病,得了數十日,用了吐法和下法,都不好。用木防己湯,虛證,喝上就會好。木防己是個主藥。這個藥,不知道為什麼不允許用!說它有毒!有人還說它引起腎衰!大概是英國的中醫用了出了副反應,才導致國內也禁用!防己和木防己,不是一個藥。木防己,《本經》等沒有記載功用。這個東西大量用,可以引起呼吸麻痹。它的功用,我總結了一下:木防己,性寒,味苦、辛。主寒熱、疼痛。頭眩心悸,水腫脹滿、胸中血氣瘀塞喘悶,腹中結氣。木防己,入上焦胸中,去水飲,還活血。苦寒,是陽明藥。它的主治,偏於上,而常用的防己,是偏於膈下。石膏,也是散降陽明鬱熱的。人參補津液,桂枝散邪降逆氣。這是個什麼證?本為水飲盛的係陽明病,經過吐下,傷了津液。有了津液虧燥的陽明熱,同時還有水飲,也就是水熱互結,歸屬厥陰。津液虛了,養津液,同時清熱散結利水。虛者,服了就好。三天後複發了,這就是逐漸往陽明轉了,有裏實了!這回的複發,是因為中下焦有裏實,阻塞氣機不降。還是水熱互結,實熱重了些。這個時候,要重中下焦了,去掉主外主上的石膏,加主裏主下的芒硝!再加個茯苓攔截上逆的水飲。這還是個陽明太陰證,說是厥陰,沒大毛病,嚴謹地說,該是屬陽明。那麼,人家剛開始病,沒經過吐下,津液沒傷,這個時候怎麼處理?偏陽明裏實的,可以用後麵的方子。學生:老師,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不是係陽明嗎?經過吐下,津液傷了,開始熱了,轉為裏實,水飲變為次要了,就去實邪就行了,叫屬陽明沒錯。如果剛開始,偏寒飲結實的,也要用木防己,但是不能用人參、石膏了。可以和真武湯或者小青龍湯等合用,也可以先用十棗湯救急後,看情況使用。日本人用這個方子治療心衰喘咳,效果不錯。可以借鑒。石膏,大量,散邪的力量大。陽明外證,也有結實。那個陽性的扁桃體,淋巴結的炎症腫大,石膏都可以散。辛能發散走外,它類似外證的芒硝。漏蘆、雙花,類似外證的大黃。頑固的皮膚病,都是厥陰外證。在用寒性的漏蘆、敗醬草等的基礎上,要加桂枝、附子的。(薏苡附子敗醬散)皮膚病就是表證,再嚴格的說,就是天生的太陽或者少陰。其他的四綱,也有表證的。陽明的表證,就是紅腫熱痛,不怕冷。還有,很多頑固性的蕁麻疹,就是單一的少陰病。過幾天講外科的時候,思路就全開了。到了婦科,更要大講血室的確切概念,熱入膀胱,熱入血室,是經方的特定概念。49.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澤瀉湯澤瀉(五兩) 白術(二兩)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支飲,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這說的是支飲的概念。是指的支飲的常見證候。而這條,是“其人苦冒眩”,就是眩暈的厲害!苦,是苦急難耐的意思。眩,是眼花,看東西天旋地轉,眼冒金星。冒,是必須用手按著。凡是頭暈的,都用手扶著腦袋。常見的心下支飲,是咳喘、氣短的厲害,還有些輕度水腫。這是水飲不化,上射胸中。它要是沒有阻塞在胸中,衝了過去,上射於頭,就會出現嚴重的眩暈。那麼,會不會出現胸中的症狀呢?還是會的,會有胸悶氣短的症狀伴隨,不過不嚴重。或者也要伴隨心悸的。它上衝的力量主要在頭,不在胸了。上衝的厲害,到了頭了,治療反而很簡單,就兩味藥。大家注意一下,這條,沒提到嘔。嘔的話,就不能用這個方子。就是單純的嚴重的水飲眩暈,可以用它。效果很好。學生:嘔而暈就是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證了。是的。澤瀉,甘鹹寒。主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髒,益氣力,肥健。久服耳目聰明,不饑,延年,輕身,麵生光,能行水上。這個藥,鹹寒而甘。專門入頭和肌表,然後消水降滲。還可以通過化水而生津。是陽明、厥陰藥,清熱,化水飲而生津。白術,辛苦而溫。主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要用生白術。白術可以散水濕,消心下的水飲阻滯。因此,這個證,是陽明太陰合病證。寒溫並用,去水熱,化水飲為津液。澤瀉,也要生用,不能炙。學生:係陽明?合病。學生:從方證來分析澤瀉幾倍於生白術,可以說是太陰陽明方證,在臨床表現中會有哪些陽明證候?心下的是寒飲,用白術溫吧?水飲到了頭了,是到了陽明之位不?學生:頭為表中的陽明?在上麵,要熱的。就要有化熱的現象。你少陰再寒,再四逆無熱,那個嗓子還要疼吧?不是也要鬱熱化膿?沒熱了?那就預備後事吧。寒邪上逆,是要把頭部的陽位的陽氣給包圍的,要化熱的。就是這麼個理。上麵有熱,會口燥咽幹,後腦發熱,或者發作時麵熱的。看一下方子,就兩味藥,寒溫並用,還亂係什麼?你就是和“係”扯到一起分不開了,看什麼都像“係”!記住,兩味藥都要用生藥,不要炒的,不然效果不好,尤其是澤瀉。這樣的病不少,病情複雜的,可以辨證合方。生澤瀉味道是很鹹的。有不少頸椎病和頭部腦部的局部水腫,出現的無嘔吐的眩暈,很多都是這個方證。頭暈目眩,口幹口渴,胸悶氣短,心下微滿,無嘔吐,發作時頭項後腦發熱等,脈弦滑,舌紅苔白膩,基本就是這個方證,主證就是嚴重的頭暈目眩無嘔吐。50. 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厚樸大黃湯厚樸(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這個和39條相同,看39條的講解就行。51.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小半夏湯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這條才是講嘔。嘔吐後要渴,因為一個是丟失了水液要渴,一個是因為嘔吐,水飲也同時排出了。如果嘔吐後,不渴,就是還是有水飲不化在阻滯,隻是口幹不想喝水而已。他說,是“心下有支飲故也”。這個水飲,沒衝胸中,沒衝頭上,從胃口衝逆了出來。這個好辦,也是簡單的兩味藥,半夏和生薑。這個是屬太陰證。半夏和生薑,都是降逆止嘔去水飲。生薑呢,還有生發之氣,降逆之中,有個發越作用。同時,也能養津液。如果中焦寒象多,就改成幹薑,溫中化飲止嘔,也可以。這個方子,妊娠惡阻的頑固性嘔吐,用了很靈。後世書中有妊娠不能服半夏的說法,那是瞎胡扯,不要相信那套。它後世書中這麼一亂說,結果搞得懷孕的婦女都不敢用,硬挺著遭罪。庸醫害人。學生:怕吃官司,所以醫生也不敢用。怕什麼?正常孕婦那個胎氣是很強的。有的刮宮術都刮不幹淨,還怕你這點中藥不成?不過,不要給用活血的丸藥,了不得。墮胎,不到萬不得已,不給做。這是中醫的觀念。要是有的孕婦確實有病,需要墮胎,一般在懷孕不超過2個月的時候,給吃點藥,就會平安墮胎,不傷身體。這個講婦科的時候再說。52.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苓(三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渴了,使勁喝水,停到胃裏不消化了,這也是水飲啊,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加了個茯苓,化水利尿,還解渴化津液。“主胸脅逆氣,憂恚驚恐,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有點像五苓散,口渴飲水,飲入則吐。五苓散,多數對夾帶有表證的更適合一些。這條,是沒有表證。53.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苓(三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突然嘔吐,心下痞悶,胸膈間有水飲,心悸,還眩暈的。這是水飲上攻多處,很厲害,就不能用那個澤瀉湯了。用小半夏加茯苓,降逆、化水、生津、止渴,可以解決這個複雜的問題。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頸椎病、內耳迷路水腫導致的眩暈嘔吐,效果好。如果有陽明熱來參與,可以合並澤瀉湯。小半夏加茯苓湯,證上,還是屬太陰。今天到這裏吧。54.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術(三分) 桂(二分)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這條,說的就是狹義的“痰飲”病。瘦人,臍下,小肚子悸動,是腸間有水飲不化。腸間有水飲,會影響飲食精微吸收疏布,肌肉不得所養,故而消瘦。這個腸間水飲逆上的很厲害,上衝腦部,會眩暈跌倒,吐痰涎白沫。這個腸道有毛病,就會影響人的神明。陽明的實熱燥結,可以出現神昏譫語,說胡話。要是有水飲凝聚上犯,就會癲癇眩暈。以後,遇到癲癇的病人,要多個心眼,往這個方證上考慮一下。治療癲癇,還什麼蠍子、蜈蚣的搞一堆,也不好使!很多看似複雜疑難的疾病,其實用簡單的方子就可以拿下!都陷入了誤區。記住,“陽明譫語,太陰癲眩”。大方向的辨證,人家書裏都說了,我們後人就是不善於總結提取。硬說仲景沒講。很多的神誌病,都要先看看這個腸間的問題,不是有燥結,就是有痰飲,或者有血瘀。有人說,這叫上病治下。但因為什麼,道理他說不清。或可以用火邪或者痰飲上逆解釋,覺得很圓滿。那麼,血瘀呢?血瘀也上逆嗎?所以,要有個都能解釋通的理論才行,你不能這裏可以解釋通,到別處就解釋不通,那不是真理論。根源,就是元神所居之處被擾,“根”動搖了。但是,水飲還有個毛病,就是會上逆。五苓散是個名方,它本身就包含了澤瀉湯,是治水化水的名方。苓甘五味薑辛湯,是治飲的祖方。這個要記住,都是平和有效的方子。日本人很會廣用,能治療100多種病,甚至,對於虛胖者,減肥效果也不錯。五苓散,類同於西醫的甘露醇。這個方子,表裏通透,而這條沒有表證,桂枝的作用,就是發越而降逆,桂枝就是入表和上焦,發越而降逆,表裏分消水邪,因此,臨床運用很廣,尤其是有些人,沒什麼大毛病,就是晨起有些眼瞼微腫的,可以吃點。喝酒喝多了,也可以吃點。甚至有眼袋的,也可以吃點,很平和。用西醫的話說,是調節水液代謝的。中醫來說,就是化水飲為津液。這個方證是什麼?還是用係屬概念分辨來的直接些。屬太陰。屬的概念是什麼?“屬病者,謂傳變之時,此綱病欲罷,複現它綱所主病、症;或一綱為病,複有它綱一二症夾雜。屬某綱,以某綱方證主治,參以藥症權衡。”以太陰水飲為主,屬太陰。夾雜有太陽、陽明一些證。這個方子要記住一點,注意配伍比例,澤瀉的量很大。澤瀉是個好藥,能利太陰水,清陽明熱,還能化水為津液。量要是不足,不能利水,服後無效。我見到一個患者,那是1998年的事。突然頭暈目眩,躺在床上不敢翻身,一翻身就天旋地轉,不敢睜眼,睜眼也是那樣。不嘔吐,就是胸悶心悸。脈浮弦,舌淡苔白滑。四付澤瀉湯就搞定了。之前,不知道找了多少醫生,病了將近1個月。發作的時候用,沒發作的,就用五苓散吃個21天或者1個月。55. 腹滿,口舌幹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防己 椒目 葶藶(熬) 大黃(各一兩)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這條,講的很籠統。腸間有水氣,這是指有腹水了。水不化津液而口幹舌燥。腹滿,兩個原因,一個是有水而滿,一個是大便的問題。大便要有硬塊,還要夾有溏便。有燥矢,還要有水濕,是典型的下焦水熱互結。搞過臨床的會見到這種現象的。防己,味辛平。主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一名解離。生川穀。除了椒目,其他三味都是寒藥,攻下的。椒目,氣香,味辛辣。《唐本草》:主水,腹脹滿,利小便。這個藥,就是蜀椒的種子。有人說他性寒,花椒性大熱,它的老子反而性寒?尤其可笑者,前麵說它性寒,後麵禁忌裏卻說陰虛火旺禁用!從經方的配伍理念上看,也是不對的,一定要有一味熱藥配合的。這條說的,就是水熱互結下焦,單純的下焦毛病,是實邪,沒有擾動神明。這個,可以定性為“係陽明”證。攻逐實邪,治標的。攻逐上焦水飲,有十棗湯等,下焦的,就是這個方子。這都是兩兩相對的,都很完善完美。“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服法,是緩攻,要固護胃氣啊,“係陽明”嘛!本為太陰水邪,不要傷胃氣。慢慢增量,口中有津液了,不幹了,就達到化水為氣的目的了,不可過於攻逐。學生:這裏的防己是木防己還是粉防己?普通的粉防己。木防己對的是心胸上焦的。56. 附方:《外台》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茯苓 人參 白術(各三兩) 枳實(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薑 (四兩)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裏進之。心胸有痰飲,停多了,自己就往出排了,吐出去了,沒吐幹淨,還留了點。吐後還傷了津液正氣。衛氣營血轉化失衡了,出現了氣滯脹悶。氣者,寒則鬱滯而滿脹,熱則冒溢而衝突。這個方子,整體是偏溫的,溫中化飲,理氣下痰。白術和陳皮,本身就能開胃消食。人參能補津液。屬太陰證。臨床有很多病後食欲不好的,屬於這個方證,用上很靈,開胃進食。57. 胸中痰飲結,臍下弦滿,嘔逆不得食,亦主風水方。大茯苓湯。茯苓 白術(各三兩) 半夏 桂心 細辛 生薑(各四兩) 橘皮 附子 當歸(各二兩)上九味咀,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服三劑。良。(千金)胸中痰飲結聚,是上焦寒飲,臍下硬滿,是下焦寒飲。寒飲上逆的厲害,嘔吐惡心,飲食不能得入。胸中痰飲結聚,是要胸悶氣短,甚至是咳吐痰涎的。從方子配伍上看,是太陰少陰並病。有細辛和附子,就知道,寒飲是很盛的。茯苓、白術、半夏、生薑、橘皮,去太陰水飲,降逆止嘔。附子、桂心、細辛、當歸,溫化太陰的寒飲,當歸降逆,溫通血脈。橘皮,也有降逆豁痰理氣的作用。因此,橘皮和當歸,是一對氣血藥。因此,這個病是虛寒為主的病。說這個方子治療風水,似乎不太貼切。要是有風水的,輕的還可以,重的,還是要加個麻黃才對證。58. 主胸膈痰滿方。茯苓湯。茯苓(四兩)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桂心(八兩)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四服。冷極者加大附子四兩,若氣滿者加檳榔三七枚。(千金)胸膈痰滿,要心悸、胸悶、嘔吐。這個方子,就是小半夏加茯苓湯再加桂枝,是個變方。加桂枝,是個發越降逆法。這是個屬太陰的證。冷極加附子,是合並了少陰了。若是氣滯胸腑脹滿,加檳榔。檳榔是個破氣藥。用枳殼代替也可以,更能體現甘酸除飲的功能。59. 治冷痰飲澼胸膈,中氣不運方。大半夏湯。半夏(一升) 白術(三兩) 茯苓 人參 甘草 桂心 附子(各二兩) 生薑(八兩)上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寒飲結聚成痰,閉阻胸膈之間,中焦之氣不能交運上下。這個證候的表現,和上麵的是一樣的。注意有個人參,它是陽明藥,補津液的。因此,這個證是太陰少陰合病,還有個陽明津液微虛的問題,確切歸屬的話,該是屬厥陰。60. 治痰飲澼氣吞酸方。半夏湯。半夏 吳茱萸(各三兩) 生薑(六兩) 附子(一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老少各半,日三。(千金)寒飲盛,上逆嘔吐,眩暈,還泛酸厲害。是太陰少陰病。吳茱萸,大辛大熱,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這個方子,有些咳嗽症也可以治療。泛酸,不一定都是熱。吳茱萸對於寒性的胃中泛酸嘔吐,效果是不錯的。燒心泛酸,一般都是水熱痞結,但是也有不少是單純的寒飲。半夏和茯苓配伍,是降水飲衝逆的基本配伍,尤其是對水氣淩心,效果最好。半夏配伍茯苓,可以恢複心髒瓣膜的,對風心病很好。學生:風心病是飲證?是的,都說要做手術換瓣膜,說是不可逆轉的。其實不然啊,很多都是可以逆轉的。中醫經方,將來可以在心腦血管病方麵大顯身手的,中醫的振興,也是要在這個方麵開始振興。左金丸,從經方角度講,配伍的不錯,是寒熱並用,屬於厥陰法。符合經方精義的時方,都可以用的,關鍵是對證和配伍比例。藥量也是個關鍵。這類病,西醫除了手術,是沒辦法的。藥量,要記住,服了沒反應,要加量,加量,也是按比例加量。61. 治留飲宿食不消,腹中積聚,轉下方。當歸湯。當歸 人參 桂心 黃芩 甘草 芍藥 芒硝(各二兩) 大黃(四兩) 澤瀉 生薑(各三兩)上十味咀,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典型的太陰陽明合病,陽明裏實,太陰水飲。攻下實邪,養津液,化水飲,養血利水。從方子上看,是有表裏證,表證,就是太陰外證水飲,裏證是陽明實邪,運用的時候要注意。這是桂枝大黃湯的延伸。62. 治胸中積冷,心嘈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背痛方。吳萸(三兩) 半夏(四兩) 人參 桂心(各二兩) 甘草(一兩) 生薑(三兩) 大棗(二十枚)上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千金)寒飲上逆胸中,胃中燒心泛酸,嘔吐。胸痛徹背,有些胸痹的味道。同時還有個陽明津液不足而煩。要口幹渴而不欲飲。是六綱的屬太陰病。243. 食穀欲嘔,屬陽明(注:胃虛寒)也,吳茱萸湯主之。按照我們的概念修正,這條該屬太陰的。這個方子,可以看成是吳茱萸湯的變方。63. 治胸中久寒澼實,隔塞胸痛,氣不通利,三焦冷熱不調,飲食減少無味,或寒熱身重,臥不欲起方。前胡湯。前胡(三兩) 人參 當歸 半夏 甘草(各二兩) 大黃 防風 麥冬 吳萸 黃芩(各一兩) 生薑(四兩) 杏仁(四十枚)上十二味咀,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千金)這個方證,一看就是厥陰病。這個,可以有上寒下熱的吧?前胡,是個好藥。《別錄》:主療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這個藥性寒,配合性熱的吳茱萸,寒熱並用而破結降逆。這個方子,類似烏梅丸,表裏、上下、寒熱、虛實、衛氣營血,都照顧到了,典型的和解方子,通調三焦。慢性久病,多厥陰。時方派歪打正著的符合了厥陰病的治法,亂用藥,亂加減,有時候效果還不錯。64. 治胸膈痰結,唾如膠,不下食者方。旋複花湯。旋複花 細辛 前胡 茯苓 甘草(各二兩) 生薑(八兩) 桂心(四兩) 半夏(一升) 烏頭(三枚)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千金)這條,少陰、太陰、陽明,也是厥陰病。也要寒熱並用。前胡性寒,滌痰破結下氣。烏頭、細辛,少陰家藥,開寒結而降逆。旋複花,鹹溫。主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髒間寒熱。補中下氣。是厥陰藥。半夏、茯苓、桂枝,降逆氣,化水飲,是太陰藥。前胡,是陽明藥。不錯的方子,對一些胸痹效果也不錯。方子裏有烏頭,就證明藥力霸道,效果會好。65. 治痰冷澼氣,嘔沫,胸滿短氣,頭痛,飲食不消化方。薑附湯。生薑(八兩) 附子(四兩,生用四破)上二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四服。亦主卒風。(千金)這個該屬於太陰少陰並病。別看就兩味藥,配伍可是不錯。生薑辛熱。入太陽和太陰兩家。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生者,多汁液,還可以解表潤胃。附子,辛熱而苦,入少陰和太陰,主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走。這兩味藥,可是表裏都能照顧,上入顛頂,下入膝足錒。專門驅寒化飲、降逆溫通。66. 治心上結痰,飲實寒冷心悶方。撩膈散。瓜丁(二十八枚) 赤小豆(二七枚) 人參 甘草(各一分)上四味治,下篩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亦治諸黃。(千金)瓜丁,就是瓜蒂。辛苦寒。主吐下痰涎宿食。主治大水,身麵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欬逆上氣;食諸果不消,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赤小豆,酸苦寒,主下水,排癰腫膿血。這都是陽明藥。人參和甘草用的好,固護津液胃氣。這個方證,是係陽明病。攻逐痰飲結胸膈的。酒服方寸匕,可以吐下現象都有,服的少,可以有瀉下作用。上下分消,不傷胃氣。對於急性的精神病,多服點,取吐,效果很好。是治療上焦結實的“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增補》師承課堂實錄08(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