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增補》師承課堂實錄08(1 / 3)

第1卷 第八章

卷五 辨胸痹心痛短氣奔豚氣病脈證並治胸 痹 心 痛1. 論曰: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堅滿痞急痛,肌中苦痹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愊愊而滿,短氣咳唾引痛,咽塞不利,習習如癢,喉中幹燥,時欲嘔吐,煩悶,自汗出,或徹引背痛,不治之,數日殺人。(千金)胸痹心痛短氣,是個病種,一般不能分開。剛才說了,它這個病包含的病證不少。“心中堅滿痞急痛”,痞證,陷胸證,氣分證,都會出現。這是廣義論述。狹義的胸痹,有自己的特點。心中,包括胸和心下。硬滿痞結脹痛急迫。胸背部肌肉麻木,絞痛,像針紮一樣,活動受限,不能俯仰啊,活動了就痛的厲害。嚴重的,胸前的皮膚都痛,不敢碰。胸中脹滿得厲害,氣短,甚至微喘、咳嗽就引起疼痛。咽喉阻塞,嗓子癢,幹燥,時不時的還要嘔吐。煩悶得厲害,自汗。嚴重了,要胸背都痛,互相牽引著痛。重的,不治就會有生命危險。《靈樞》說,“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他這條的論述,包含了許多的西醫病種,冠心病心絞痛、肋間神經痛、胸膜炎,食管疾病等等。肺心病、肺膿腫……都可以出現這個症狀啊。辨證,就是從“痞”和“滯”“飲”上下手。用六綱去分,多屬於厥陰。因此,要和痞證、陷胸證等多少有個鑒別。但是,有時候夾雜起來,也很麻煩。2.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師曰,就是老師所說所講的意思。他說呀,診查脈象的根本原則呢,體現在脈象的太過與不及上。什麼叫做太過和不及呢?太過,就是脈跳有力,用手一按,躁動有力,很強硬的感覺,這叫做太過,代表實證。不及,是相對太過說的,是按著虛弱無力,代表虛證的。這個脈象啊,我們順便說一下。脈象,有陰陽脈法,有髒腑脈法,有經絡脈法。我們六綱辨證呢,用的是陰陽脈法,陰陽脈法,按照脈的浮沉、虛實、遲數,來定表裏、虛實、寒熱。這是總的脈象法則,很簡單。它也有分部,寸部主上焦和頭部;關主中焦;尺主下焦腰腿。左脈,管身體的左側;右脈,管身體的右側。身體哪裏有病呢,就會在哪個部位的脈上表現出異常的。“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這裏他說的這個脈象,是兩種表法,第一種,是按照浮沉來說的,是整體的脈象。陽,指的是浮脈;陰,指的是沉脈。也就是說,寸口的這個三部整體脈,輕按浮取,極度虛弱而無力,而一旦沉取,則脈象弦緊。這是陽虛陰盛的表象。那麼,這樣的脈象要是體現在寸關尺的分部上,一定是寸脈虛弱而尺脈和關脈表現的弦緊。這樣,又有了一個說法,就是第二種說法,即寸脈為陽,尺脈為陰,寸脈代表上焦啊,尺脈代表下焦。是上焦陽不足,下焦陰寒盛。這三焦呢,有個生理問題。就是下焦的寒水,要中焦來製化的,不然,寒水就會上逆作亂,上射胸中。他這條說的就是中下兩焦的寒飲盛,上焦虛弱,寒飲上逆胸中。“胸痹而痛,”痹,就是痹阻不通,不通就痛。痛痹於心胸。“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這是說的真陽不足,寒飲作亂的意思。“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這句,直接指出了根本的原因,因為上焦虧虛,中下兩焦的寒邪乘虛上逆,是陰盛陽虛,導致胸痹心痛了。這條說的是一個典型的現象,也就是說,是胸痹當中的一個典型的類型。臨床見到胸痹的患者,不一定都是這個脈象,也有洪滑有力的,因此,這個胸痹證,也要去詳細的分綱辨證才行。那麼,他說的這條的證,如何用六綱歸類分辨呢?他說的這條,從六綱上講,是屬於虛寒證,由虛寒導致的實飲。因此,它本身就有個三陰證的問題,三陰證,都是有水飲參與的。它少陰病不典型,太陰病不典型,還似乎都存在,那麼,就要歸屬到厥陰。這確實是厥陰病的辨證歸類法則。那麼,厥陰病還要有個情況,就是有熱來參與,它是寒熱錯雜,以寒偏多的病。經方治療這個病,是按照“痞證”的法則去立方,也體現在藥物的寒熱並用上。水飲本於寒,是虛寒導致的。水居於下焦,要什麼來溫化呢?是要水裏麵的那個“真陽”,這個真陽要是不足,它就會不化生津液,就變成水飲了。就像你燒水一樣,爐子的火不足,你的水就燒不開的,這樣的話,水不能化成蒸汽,不能生津液,那個上焦也要燥的,要出現口幹不欲飲的,上焦的那點陽氣被“鬱”,要有一些熱象的。因此,你看他下麵的那些方子,尤其是栝蔞薤白白酒湯,瓜蔞是寒藥,味甘微酸,清熱潤燥補津液去痰飲,其他兩味,都是大辛大熱的,開通寒痹的。瓜蔞,是陽明家藥,其他兩味,走三陰的藥。“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要在這個厥陰提綱上注意問題的。論曰: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堅滿痞急痛,肌中苦痹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愊愊而滿,短氣咳唾引痛,咽塞不利,習習如癢,喉中幹燥,時欲嘔吐,煩悶,自汗出,或徹引背痛,不治之,數日殺人。(千金)大家對比一下這些證候,裏麵是有厥陰病證候參與的。我們學習經方,不要被條文的證候限製死,要取經文的神韻,要了解提綱證的發病機製,你才能活用廣用。仲景先師是在給我們示範,在教會我們法則,我們不能死學,那不是仲景的學生。仲景的全部傷寒六綱條文,就是示範給我們的辨證法則。3.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一般人,氣短、呼吸困難時,不伴惡寒發熱。我們都得過感冒,感冒了,呼吸急促,還有咳喘等。胸痹心痛者沒感冒就這樣。是什麼原因呢?經文說,這是“實”也。什麼意思呢?就是內有實邪,或者是陽明燥結,或者水飲上逆,他就會這樣。還有一種,就是腫瘤壓迫的。這都叫做實邪。學生:當成滯?(腫瘤)是的。滯,代表的病很多,凡是痰凝血瘀氣滯導致的病,都算。學生:兼陽明的瘀血證算不算滯?算的。本身大便不通,就是滯的表現,不通為滯。就像那個燥證、躁狂等,都屬於燥。4.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寸口脈沉遲,”上焦虛了,沉主於寒,主裏。關上脈小,就是脈細小,還緊。那是什麼脈?是細緊還有弦象。“關上小緊數”,是錯簡,不然,就是胡說八道。誰的脈能夠這樣?怪哉脈!他兩個心髒不成?那是妖精。關上,部位在關脈的上部,就是寸關之間這個部位,正是心口窩那個地方。以後讀漢唐古籍,要注意這個問題。他說關脈,就稱“關”。而關上,或者關下等,都是指三部彼此之間的位置。這個關上的脈細緊而弦,是水飲寒邪凝滯在這個部位,阻礙了上焦通氣,並進一步上逆心胸。他用了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薤白,我們這裏叫小根蒜,春天挖來蘸大醬吃,辛辣的厲害,和生大蒜差不多,有時候比大蒜都霸道,驅寒溫陽通痹結。《別錄》: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散水飲寒邪。栝蔞,甘寒,有的微酸。主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它也蕩滌痰涎,清心中鬱熱。這是一寒一熱的配伍,再加上白酒,現在可以用黃酒代替,辛苦甘味,活血驅寒養胃氣。這個方子,清胸中熱,開通外周的寒痹,白酒通血脈通滯,辛甘發散、辛苦除痞,這個病就解除了。這可不是治本的辦法啊,胸痹解除了,你要去治理他那個虛寒根本了。不然,還要發作的。你可不要被這條給迷惑住,認為服藥好了就好了。人家這是個急則治標的方子。他這個鬱熱的問題要說說,別以為他前麵條文說上焦陽虛,就一點熱也沒有了,一點熱都沒有了,這個人也就是真心痛,非死不可。他是中下焦的寒邪太盛,下焦真陽不足,上焦的這個後天的陽氣,是以下焦的那個真陽為根的,真陽不足,上焦的後天陽氣就弱了,這下焦的寒水就泛濫上逆作亂。上焦的陽氣被寒邪圍困了,鬱在那裏動不得,要有鬱熱的。不然,他方子裏放個寒涼清下的瓜蔞幹什麼?這就是老百姓說的“寒包火”。那個火發不出來,他的脈象沒個旺盛。所以我說,凡是寒熱錯雜的,都和厥陰病有關。5.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栝蔞薤白半夏湯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半斤) 白酒(一鬥)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這條是上麵那條的重症,不得臥,都不能躺下了。一躺下,寒飲更往上麵湧。這個時候,你看他按照藥症加個半夏。半夏辛溫而燥,專門降逆,除飲邪上逆的。半夏半斤,很重的用量,病重啊。經方的半夏用量,一般都不小的,所以,這個半夏少用了是無效的。放心用,別用水半夏就行,生半夏40克都是小量。入煎劑,不會死人的,水煮了以後,一點毒性都沒有了。水半夏是跑江湖的騙子,是假藥。製的效果不好,我用生的,搗碎了用。6. 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枳實薤白桂枝湯枳實(四枚) 厚樸(四兩)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栝蔞實(一枚,搗)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去滓,納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人參湯人參 甘草 幹薑 白術(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這條說的症狀,一般臨床很多見的,包括一些胃和食等的病,如氣胸、哮喘、肺氣腫等,都會有這個現象出現。你看,這個證就是陽明和太陰兩家的證,還是屬於厥陰病。川樸、枳實,最去滯氣。桂枝也開通表裏,降逆氣。他是內外上下並通,寒熱並用。這個方子是針對氣滯偏多的。苦氣上逆,辛散之,表裏通氣。這個方子很好。後麵又說了,人參湯也可以。這大概有錯簡,方證也不對。要不,就是後人加的。我偏向後者。理中湯是治療太陰病的,溫中化飲。水不化津液而口幹渴,加了一味人參。學生:是不是用來善後的?你說它善後,也有道理。病去之後,根源顯現出來了,太陰病形出現,用它去治理中焦虛寒水飲。7.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桔枳薑湯亦主之。茯苓杏仁甘草湯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上三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橘皮枳實生薑湯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肘後》《千金》雲:治胸痹,胸中辟辟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燥唾沫。)大家注意,該書把一些胸悶胸痛氣短等,都給歸到胸痹病了,它就像厥陰病和少陽病一樣,涵蓋的病太多。抓住痞、滯、飲這三個病機就可以。這條,氣短,胸中感覺窒悶,老百姓說不“透亮”。愛生氣的人有這個,我前些年就這樣,沒辦法。吃藥也不好使,這頭吃著藥,那頭生著氣,哪能好?看他的用藥呢,有兩個方子,兩個思路,一個是茯苓杏仁甘草湯,茯苓,甘淡,從中焦治水飲上逆,安神。杏仁,辛苦而溫,散上焦鬱結而降氣。甘草溫中養胃而緩急。這是有中焦的水飲,淩射上焦,不是很厲害的。這是太陰證,“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提綱病啊,有兩個症狀以上就算了。那麼,這個太陰病提綱,裏麵沒有說到這條的症狀啊?他說的都是精簡了又精簡的症狀,“腹滿而吐,食不下”,這說的是中上焦的典型症狀,擴展開來,就是內有太陰的水飲上逆的病機,重了要吐,不重,還沒吐的,那個水飲吐不出去,它就呆在胸膈,淩射胸中,他就要出現這個條文症狀。讀提綱,研究提綱,要細心的體會其病機原理,要擴展其範圍啊。第二個方子,橘皮枳實生薑湯方,《千金》說的更細一些,治胸痹,胸中辟辟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燥唾沫。喉中澀燥唾沫,這是水不化氣的水飲上淩,和那個口幹不欲飲一個道理。這個可是治療水飲氣滯的,愛生氣的人多喝點這個順氣。這三味藥,辛酸苦的配合。橘皮,就是那個陳皮,辛苦啊,入上焦,可以去痰飲,下氣,量大了可以瀉下。枳實,就是現在的枳殼,辛酸苦,也是入上焦降逆氣的。生薑,辛溫,入中焦,養胃氣,降逆止嘔,也散水飲的。生薑、幹薑,一個東西。生薑有生氣,散的作用大些,幹薑有點老氣橫秋的樣子,不願意動了,所以多用來溫中去寒。這三個藥都有溫性,還體現了什麼呢?發散通氣而降逆,溫化水飲而瀉氣。既能溫散,又能通下,這是什麼?太陰陽明,一手托兩家。以後見到愛生氣的人,給他使勁喝這個藥,看他還生氣不?放點冰糖,好喝著呢。對於一些氣胸病症,可以按證加減,很靈。8.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薏苡附子散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胸痹,呈陣發性發作的,叫做“緩急”。厥陰病愛有這個毛病,它不像少陽,寒熱明顯的比較短暫的交替,呈往來發作。厥陰的特點是間斷的發作,很有時間性,比如每月或者每年定期發作,或者持久的交替時間,比如,冷幾天後再熱幾天。這個問題,沒有人細心觀察體會。以後見到這種情況,你往厥陰上辨,準沒錯。我們再看看這個方子,就兩味藥,一味薏苡仁,一味附子。薏苡仁,是入陽明,去水熱的,也可以說,它入陽明太陰的,必須要有水飲和陽明熱一起參與的才行。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下什麼氣?水氣。就是水熱。那些外證濕邪,風濕痹,都是內濕水飲的問題導致的,這個要分清。它不主表。你要是見到肢體風濕了,就用它,沒注意到人家裏麵還有寒濕,就錯了。它專門去裏麵濕熱,還可以化生津液。那麼,附子大家都知道了,溫陽化氣。這個針對的可是少陰的寒滯的,它入下焦溫真陽,化寒飲,達上焦,去寒邪。順便再說說這個上焦的表裏定位問題。上焦,在三焦上,為表位。表中之陽,那是肺髒的部位,表中之陰,是心髒的部位。所以,我們說,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四肢逆冷。西醫就說了,你心髒有問題了吧?時方派的髒腑經絡傷寒派,也說,少陰呢,是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這都是硬編造理論,不嚴謹的。我們六綱陰陽定位,對於髒腑器官,就是這樣來定,簡單直接。所以,從這個方子來看,這個胸痹可是接近嚴重的,有些真心痛的味道。他用附子去溫陽救逆止痛了。這個方子是陽明太陰少陰合病的方證,簡單些,還是厥陰病。9.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桂枝生薑枳實湯桂枝 生薑(各三兩) 枳實(五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這條是個輕症,就是心胸痞悶,憋悶的不舒服。諸逆,就是指的水逆氣逆等說的。心懸痛,是說心裏空虛,悶痛。就是老百姓說的心懸到嗓子眼了,慌悶而疼痛綿綿的。心懸,都是飲邪氣逆上衝嚴重導致的。逆氣多了,要配合發越治療。麻黃、桂枝等,都能發越。可以降逆。那個髒腑辨證理論,對這個逆氣也是這樣認識的。殊途同歸。“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他是這樣認識的。桂枝,我們知道,那個傷寒條文裏有“叉手自冒心”的,用桂枝四兩來治療。這裏的桂枝也是這個意思,通徹表裏,以散逆氣為主。配合生薑,溫養胃氣,發散、降逆。它能止嘔,也就能降逆氣。枳實呢,辛酸苦,也入上焦而降逆。也是有升有降,辛苦除痞結。10. 治胸滿短氣噎塞,通氣湯方。半夏(八兩) 生薑(六兩) 橘皮(三兩) 吳茱萸(四十枚)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大家看看,這些方子都是一個路子,不過是藥物的藥症不同。這個方子也是辛散下氣的。吳茱萸,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學生:太陰方子?不完全是太陰,橘皮可以通腑的,還是太陰多,陽明少。這個方,我看比原書上的那些方子都好。針對胸痹典型但不算重的,一看方子就會有效。這個方,將來在臨床上,要注意多使用。11. 治胸痹達背痛,短氣,細辛散方。細辛 甘草(各二兩) 枳實 生薑 栝蔞實 幹地黃 白術(各三兩) 桂心 茯苓(各三兩)上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這個方,不用細琢磨,一看就是厥陰病無疑了,亂套了,表裏虛實寒熱錯雜。這個問題講過不少次了。就不細說了,也不細分析了。11條的病,臨床多見。水飲和氣上逆,陽明有燥熱津虧,太陰有水飲不化,少陰也有寒飲。表寒不通。掌握這幾條去辨就可以了。12. 治胸中逆氣,心痛徹背,少氣不食。前胡湯方。前胡 甘草 半夏 芍藥(各二兩) 黃芩 當歸 人參 桂心(各一兩) 生薑(三兩) 大棗(三十枚) 竹葉(一升)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千金)這條也是典型的厥陰病。陽明熱,太陰水飲,還有營血的瘀滯啊。前胡,性寒,味苦辛。《別錄》:主療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這個方是針對痞、滯、飲去的,尤其是痰凝血瘀啊。這也是個好方子,也是個古方,要多運用。這個方子可以針對西醫的冠心病,包括肺心病。他加了血分藥當歸。當歸,味辛甘溫。主咳逆上氣,溫虐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創瘍金創。學生:芍藥、黃芩也是血分藥。是的,芍藥、黃芩都可以破血的。13.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烏頭赤石脂丸蜀椒(一兩,一法二分) 烏頭(一分,炮) 附子(半兩,炮,一法一分) 幹薑(一兩,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這是少陰太陰合病,治療寒厥的。川椒,味大辛大熱。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川椒入胸中啊,可以去大寒痛的。之後,你看,用了附子,還不滿意,又加了烏頭、幹薑,這都是絕頂的大熱藥。你看看這個病厲害不,心梗!!並且這個病人厥痛的同時,會溏瀉的。加了赤石脂。赤石脂,專門治水啊。它把水飲都吸走了,水來土掩的意思。一般不用它,怕斂邪的,它止瀉最厲害。那個心梗啊,你們個體開業的可以把這個方子製成丸散去治療。重病要下這個重藥的。14. 治胸背疼痛而悶,熨背散方。烏頭 細辛 附子 羌活 蜀椒 桂心(各五兩) 川芎(一兩六銖)上七味治,下篩,帛裹微火炙令暖,熨背上,取瘥乃止,慎生冷,如常法。(千金)你把這個方子,變成湯藥口服,對心梗效果更好。本條做煮散,可以等份的比例。15. 治胸痹達背,蜀椒散方。蜀椒 吳茱萸(各一兩) 桂心 桔梗(各三兩) 烏頭(半兩) 豉(六兩)上六味治,下篩,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學生:心梗都是大寒了。是啊,氣血不能到達了。本條的病症,屬於中度的病情。遇到這類寒痛寒厥的胸痹,可以選用。16. 附方: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附子(三兩,炮) 生野狼牙(一兩,炙香)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參 幹薑 吳茱萸(各一兩)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衝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這個方子是林億他們搞的增補方。生野狼牙,懷疑是狼毒,去大寒大實的。前提是必須有陽明的實積,氣機閉阻而現寒厥的才行。和那個三物備急丸差不多,不要輕易使用,是急救的。奔 豚 氣 病奔豚病太少見,我沒見過,我們看看條文怎麼說的。1.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複還止,皆從驚恐得之。他說,這個病,有一股氣從小肚子裏開始,一直上衝咽喉,發作的時候有瀕死的感覺,過一會就恢複正常。有人說,類似胃腸道平滑肌痙攣,也有人說,是一種特殊的癲癇病,或者說,是胃腸神經紊亂。從理論上說,我們傾向於這種病。為什麼呢,《內經》說過,那個“癲”病,是從驚恐導致的。在娘肚子裏的時候,母親跌墜地下,導致驚恐,出生後要得癲癇的。他這條也說,這個奔豚呢,從驚恐來的。這類病的特點就是反複發作,痙攣抽搐。你想想,胃腸道的癲癇會什麼樣?它也要抽搐痙攣的。從咽喉、食管,一直到下麵腸道,抽搐起來,會是這個樣子的。為什麼說驚恐導致的呢?人,要是受到大的驚嚇,會氣機逆亂,心髒劇烈跳動,呼吸急速,這樣的話,上焦就會逆亂而虛餒,中下焦的氣就要上侵。和前麵講的那個胸痹是一個原理。所以說,這個病是由於劇烈驚嚇,傷了上焦的正氣了,因此,中下焦的氣就要上逆的。從髒腑的角度講,驚則氣亂,上焦心君不安。恐,為腎的情誌,精氣並於腎則恐,腎的寒水就旺盛,就要乘虛來克心火。這兩家啊,說的都是一個理,分析的方式不同。2. 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奔豚湯甘草 川芎 當歸(各二兩) 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 生葛(五兩) 芍藥(二兩) 生薑(四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氣上衝胸,腹痛,這是它的典型證候。還有寒熱往來。胡老說這是典型的少陽病,這就不對了。少陽有寒熱往來,厥陰也有的,少陽有腹痛,厥陰也有,少陽有胸脅苦滿,而厥陰則是氣上衝心啊。從提綱上一查,就知道胡老說的是不對的。“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不能看到黃芩就是少陽啊。厥陰和少陽,有很多類似證候,要從陰陽上分才行。這個方子的藥物,都是陽明藥和三陰藥,有清熱養胃的,有利水養血溫中的,升上而降下。尤其川芎,辛溫的很厲害,可以入腦的,散氣通血。藥物是寒熱虛實表裏並用的,是厥陰家的方劑路子。甘李根白皮,甘,大寒。止消渴心煩,解暴熱丹毒,治奔豚氣,療赤白痢。這味藥我也沒用過,市場上也沒見過。桑白皮可以代替,最好加上枳實以下氣降逆。李根白皮可以下氣降逆,而桑白皮沒有這個功效。因此,加上辛酸苦的枳實,可以完善一下。從理論上講就是這樣。有機會的話,見到這個病就這麼用一下吧。前麵講胸痹時候說過,這類水飲氣逆上焦的病,上焦都要有鬱熱的,沒有了鬱熱就要危險了,就寒厥了,它病機體現了厥陰病的上熱下寒的性質。奔豚病也並不是都由驚恐來的,不要被第一條所說的迷惑住。3. 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桂枝加桂湯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升。這條也是奔豚病,是驚嚇來的嗎?117.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比117條多了一句,“發汗後”。一定是太陽病發汗過多,不但病沒好,還傷了津液。那麼,他看到發汗了病也沒好,一定是藥力不夠了,就給用火針來瀉表,給弄感染了。本來過於發汗,上焦就虛的厲害,你再把上焦的風池、大椎的一類穴位弄的感染,就正氣更虛了。這一虛,那個中焦下焦的水氣就上逆。他除了在那個感染的部位用灸法散邪,還用了桂枝加桂湯,還是除表邪。加大桂枝的用量,散表通氣而降逆,主要是發越法。甘草、大棗養中焦胃氣津液,也降逆。芍藥本身也有去水的作用,配合甘草,還緩急止痛。這是太陽表邪引起的上焦津液虛,下氣乘機上逆的,並不是下焦寒飲太盛,是上下之氣不均衡了,所以,他藥裏沒加用一些去水逆的藥。補一補津液,散散外邪,釋放一下上衝的壓力就得了。4. 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半斤)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 桂枝(四兩)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甘瀾水法,取水二鬥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這條啊,也是那個28條的最好的解釋。我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麼讀書的。這可能是得病的人本來內裏有太陰水飲,得了太陽病了,或者是直接得的就是三陰的表證。結果給大發汗,傷了津液,上焦空虛,這個內裏的水飲就蠢蠢欲動了,臍下悸動的難受,要發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是桂枝湯去芍藥,生薑,加茯苓。桂枝,微微解表,主要是降逆為主。裏麵有寒飲了,就不要用芍藥了,寒涼嘛。怕發汗,去掉生薑。加茯苓,中焦治水,攔截嘛。大棗15個,滋養被傷的津液。太陰篇有那麼一句啊,“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就是裏有虛寒不能用大黃和芍藥一類的寒涼藥,你還用芍藥,那不是胡來嗎?奔豚病並非全是由驚恐而來。辨證上,以厥陰病、太陽病、太陰病為綱要。卷五 辨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1.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這條原來是放在奔豚篇的,我給移到這裏了。這條很難理解,奔豚、驚怖可以說是由驚來的,吐膿、火邪這兩個也是驚來的?那得怎麼解釋?114.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我們要注意兩個字:“驚發”。驚,是一方麵,發,指的是什麼,這個有意思。個人認為呢,這個發,是指火攻。桂枝加桂的那個奔豚,就是火針給整感染了。火攻嚴重了,有火邪了,還便血,就不能吐膿了?並且啊,這火邪傷津液,要發痙的,類似驚恐啊。火邪重了,就要傷血脈,出血化膿,都來了,傷了裏麵陽明太陰的血絡了。所以,他啊都給歸入一起,說是驚發得之。胡老這個老人家,就沒搞清為什麼吐膿。吐膿,古人說的籠統,其實,包括胃裏的和肺裏的。那個肺癰吐膿,就是邪熱。我治療肺癰,用了金匱的方子桔梗湯方,無效啊,後來,用桔梗湯方加上葶藶,又加上白及、雙花、當歸、公英、生甘草,雙花、公英都是120克,六付顯效,1個月痊愈。治了六七例,都不錯。雙花、公英,我們要收入我們的《藥症本草》。將來講到下麵的瘡癰那篇,單列為外科係統,細講這個藥的奇效。2.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寸口脈動而弱。”動,指的不是那個動如豆的那個脈,而是指亂動,一會兒快,一會兒慢,一會兒強,一會兒弱。總是不定。病人的心不穩啊,惶恐的厲害。弱脈,就是總體的脈象來說,是虛弱的。脈虛弱,表示氣血俱不足啊。心髒哪裏受得了呢,營養不了心脈,就要慌悸,嚴重了,那個全身也要這跳那跳的,心驚肉跳。髒腑家管這個叫做肝虛,“如人將捕之。”就像做賊了,怕警察逮。驚悸,可以單發,可以互雜。像癲狂一樣,可以轉化。可以先驚後悸,可以先悸後驚。3. 驚生病者,其脈止而複來,其人目睛不轉,不能呼氣。(脈經)這條說的就是受到劇烈驚嚇,嚇壞了,嚇出精神問題,脈出現了代脈,眼睛發直,呼吸不利,不能呼氣,就是膽子小,提口氣能壯膽,上焦有口氣在壓著,下焦的氣不容易趁機上擾。這個是自我保護的一個生理機製吧。4. 趺陽脈微而浮,浮則胃氣虛,微則不能食,此恐懼之脈,憂迫所作也。(脈經)趺陽脈浮而無力,是胃氣虛了,食欲不好。他說,這是恐懼之脈,憂慮恐懼的原因,做壞事犯法,怕警察來逮,憂慮恐懼,戰戰兢兢,寢食不安。就是這麼個意思,情誌的影響。5. 寸口脈緊,趺陽脈虛,胃氣則虛。(脈經)這條是上條的進一步說明。“寸口脈緊,趺陽脈虛,”才是胃氣虛,是恐懼導致的。寸口脈緊,是精神緊張造成的,心裏惶恐,血脈緊束,要和外受的那個寒邪區分開來。6. 寸口脈緊,寒之實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滿而噫。胃氣虛者,趺陽脈浮,少陽脈緊,心下必悸。何以言之?寒水相搏,二氣相爭,是以悸。(脈經)這條是解釋。“寸口脈緊,”是有寒實在上焦。這個寒實,就是驚恐緊張,導致心胸那個陽氣逆亂,血脈不能舒暢,是情誌導致的。也可以說是下焦的水飲乘虛而入的原因。“寒在上焦,胸中必滿而噫。”上焦陽氣不通,要胸滿噫氣,有了寒飲上逆之象。“胃氣虛者,趺陽脈浮,少陽脈緊,心下必悸。”因為情誌原因,食欲不好,傷了胃氣,趺陽脈就浮弱。“少陽脈緊,”少陽脈,就是那個太衝脈,主厥陰的。它脈緊,就是寒飲上逆了,就要水飲衝心而心悸。“何以言之?寒水相搏,二氣相爭,是以悸。”他解釋說,寒水相搏,就是寒飲聚在一起上逆,去衝射上焦陽位,就會心悸心慌。“二氣相爭,”就是上焦和下焦的陰陽交爭。7. 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這條講的是衄血的一個典型脈和望診。衄血也不一定都是這樣,這是個典型例子,仲景給我們的應用例題。我們說說這個病機,大家就可以舉一反三了。尺脈,代表的下焦,也代表裏的位置。這個地方是寒水之地,髒腑家說的腎水之地。它的脈應該偏沉,才符合標準。它不沉,浮起來了,水煮開了!火大了。它要是單純的就是尺脈浮,還不會衄血,它一定是往上走竄上炎了。那個關位和寸位的脈也要強和浮,會直上魚際的。這個火發上來,散不出去,就要往頭上頂,熱邪上湧,你看他的結膜,就要發黃的,不是黃疸的那個黃,是一般的發黃而已,還有一些粗的血絲。以前我們說過,頭部五官,那個鼻子的血管最薄弱,它是減壓閥。很多腦出血的病人發病前有鼻衄的。火氣上逆的厲害,就要出現鼻衄。等血出來了,火氣就散了,瀉了,病一般就好了,那個眼球發黃也就解除了。還有一種情況,它火邪動血了,不往鼻子上跑,跑皮膚上,成紫癜了。它也找你薄弱的地方跑。8. 問曰:病衄連日不止,其脈何類?師曰:脈來輕輕在肌肉,尺中自溢,目睛暈黃,衄必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脈經)這條作為對比保留,和上條一個意思,《脈經》這條說的細致一些。衄病連日不止,很重的。有個特殊的脈象,就是浮脈,尤其尺中更浮。如果眼白發黃,這個病還是要發作不止。如果不黃了,就知道這個病該好了。9.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這句話,胡老說不是仲景說的,我看不見得。古人養生,有個說法,開春了,要升發陽氣,吃點藥,吐吐,把一冬的留存的瘀濁,清一清。到了入秋了,就吃點藥,通一下腸道,把一夏天的瘀濁清除,好好貓冬,不得病。所以啊,春夏季節衄血的,都是清氣不得抒發,那個太陽的氣不通透,才這個樣子。表氣通透,它火邪就不會上湧的那麼厲害,皮膚對內裏的壓力有分流作用的。就像高血壓,發汗,就降下去了。同樣道理,一到秋冬季節,喜歡衄血的,那是陽明的火旺,被涼氣一收,陽氣也都內藏,就更旺了,要上湧的。這句話是仲景的東西,大家不要懷疑。人體的這個機製要熟悉,可以治療很多病,很奧妙。10.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這條是提醒我們衄家不可發汗。凡是出血性疾病,尤其是上焦的鼻衄,一定不要給用汗法去治療。為什麼呢?要知道,這個血要是一出來,那個津液、陽氣就都隨著出來了。上焦鼻出血,會馬上導致上焦的氣血虧虛,這個時候你再去給發汗,那個上焦不是要更虛了?發汗,可是一種外越的方法,上身的汗保準比下身的多。上焦為陽位,生理就是如此。夏天天熱,都說是順臉淌汗,沒聽說順腳脖子淌汗的。人家因為出血上焦都虛弱了,你還給人家發汗,更加氣血虛弱,那個額頭就要不潤澤,幹枯,像塌陷一樣的感覺,虛則陷下,有脫水之意。津液氣血不足,該是脈弱,而脈緊急,為什麼緊急?不是要發痙嗎?你們課後對比一下痙證篇看看去。“直視不能,”《脈經》作直視不能眴。眼睛直勾勾的,不能轉動,沒有津液濡養了。這都是要發痙的表現了。不能眠。上焦津血不足,心慌煩躁,哪還能睡眠?11. 病人麵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長期鼻衄的,確實是麵無血色的,慘白啊。這個提示已經向三陰轉化了。他說,麵無血色,還沒有寒熱,就是沒有表證裏證等。脈呢,沉弦,裏寒。衄,就一個字,什麼意思嘛?是由於衄血導致的。而脈浮弱,按之空,是什麼?是芤脈,大失血的脈。他說叫做下血,就是便血、尿血、婦科血崩一類。這都是大量失血的,單純的鼻衄很不容易出現這個脈的。“煩咳者,必吐血。”煩,就是有熱。還咳嗽不止。把嗓子氣管都咳破了,就咳血。肺癌多見。12.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這條文很煩人的。不止是這條。咳血,非要說吐血。實在是通假的厲害,容易錯解。還有便血,到底是大便血還是小便血?很煩人的。咳嗽,逆氣,就是咳喘了。還伴隨著咳血,量多,不然不能叫吐血。如果脈數,是有熱。還氣喘的躺不下,這就嚴重了。他說,是個死證。這要看怎麼說。脈的數象,要一呼一吸,跳動六七次以上才行。脈跳六七次以上,基本就要有危險的,再結合病情,重病的,非死不可。不單是這個咳血,別的病也一樣。肺癌、肺結核、肺心病,都是這樣。肺膿腫也是,要注意。13.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酒客,長期飲酒,喝大酒的人。要是有不停的劇烈咳嗽,不然要導致咳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原因就是酒性大辛大熱,壅於上焦傷了肺氣。上焦要涼潤,陽氣才能潛降為津液,上麵熱了,津液不生,肺的脈絡被熱邪灼傷了。14.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這條在書裏重複不少遍,也是為了說清問題吧,重複講也有必要。寸口脈,脈弦硬粗大,重按中空,就是芤脈。弦芤脈。弦脈,主寒。芤脈,是典型的失血脈。因為大量失血,那個陽氣津液等都隨著血脫了,就出現虛寒了。革脈,是實大而長,微弦而沉。他整出一堆脈象來,在這點上,他古人不怕費筆墨。真的是囉嗦,沒必要。其實,就是個沉弦而硬,重按中空的脈。為什麼有力?那個真陽外逃的一個預兆啊,再發展,就要出現真陽外越了,陰陽離決了。他又說,出現這個脈象,男子會有大量失血。女子,這是崩漏失血或者流產,傷了血了。15. 寸口脈微而弱,氣血俱虛,男子則吐血,女子則下血。嘔吐、汗出者,為可治。(脈經)這條說的太籠統,不嚴謹,看成倒裝句就明白了。就是說,男子吐血,女子崩漏下血,導致了氣血陰陽俱虛,會見到寸口脈虛弱的厲害。那麼後麵一句,也搞的莫名其妙,“嘔吐、汗出者,為可治。”什麼意思呢?要分開看才行。第一句說的是失血導致的脈極度微弱,很難治療。因為有形的血,是很難補的,不像現在輸點血就可以了,古代輸不了血啊。第二句說的是汗出嘔吐等導致的津液流失,這是無形的氣的流失,導致脈虛弱了,可以很容易的解決。補血養血是最慢的。我不願意治療婦科月經不調和不孕症,就是這個原因,太慢了。16. 脈得諸澀濡弱,為亡血。(脈經)這句說的好。凡是見到脈象虛弱不成形的,都是氣血大虛,已經傷了血分了。不一定要有出血失血,久病而體虛的,都可以見到這些脈,這個情況,治療的時候,就要加用些補血養血的藥。17. 太陽,脈浮而大,必衄、吐血。(脈經)這條要注意。太陽病,單純的太陽病。因為陽明也有這個脈象,但是不一定要衄血吐血。太陽病,見到脈浮正常,但是浮的太過,浮大有力。這是表邪不能發越了,就要通過出血的方式發越。身體有個自我調節的功能。就像那個脾家實,腐穢當去,也是一種自我瀉下。你看那個腦出血的,都給十宣和百會放血,就是幫助減壓。因此,說腦中風不能發汗,隻能搞那個“平肝潛陽”,就是胡扯。那個孫思邈可不騙人,他告訴你,要晝夜發汗不絕!晝夜發汗不絕啊,這時方派可是不敢做,自從有了時方派,腦中風的人冤死了不少啊。18. 寸口脈微弱,尺脈澀弱,則發熱,澀為無血,其人必厥,微嘔。夫厥,當眩不眩,而反頭痛,痛為實,下虛上實必衄也。(脈經)“寸口脈微弱,尺部澀弱,”就是更弱的意思。這個寸口脈,部位分的是很亂,現在的這個用的三部脈的分法,是個縮減的脈法,而在過去的脈法,現在那三個指頭的部位隻是寸口,寸口之下,三個指頭的部位,是尺脈,寸尺之間,叫做關。這種古脈法,大家都先做個了解,將來講脈法時候細說。寸口微弱,尺部更弱而澀。澀,是虧血的表現。還發熱,說明有風邪了。脈再弱,也是寸口比尺部強些的。寸主上焦。下焦虧虛,上焦有風邪。那個下焦的寒飲還要上逆的,就要微嘔,頭重腳輕,不能行動,頭痛的厲害,應該有眩暈,但是不眩暈,就是頭痛而已。他說,這是下虛上實,上有風邪實邪導致的。這種情況,會衄血的。我說呀,這條就是說那個“腦衄”的先兆呢!我們給腦中風起個名字,叫“腦衄”,嗬嗬。19. 趺陽脈微而弱,春以胃氣為本,吐利者為可,不者,此為有水氣,其腹必滿,小便則難。(脈經)福州人民醫院校勘的《脈經》,把趺陽脈解釋成右關脈。不可思議。趺陽脈微弱,跳的無力。這是陽明胃氣不足的虛寒脈,是太陰病的證。他說,春天萬物生發,胃氣要壯的。叫做胃氣為本。一般嘔吐下利的人,春天見到這個脈,是正常的。如果沒有嘔吐下利的問題,還見到這個脈,就是太陰病了,那是要水飲不化而泛濫,要腹中脹滿,小便不利,成了裏水了。20. 男子盛大,其脈手陽微,趺陽亦微,獨少陰浮大,必便血而失精。設言淋者,當小便不利。(脈經)“其脈手陽微,”這句也有不少說法,有說是“其脈陰陽微”的。理解不了,就不要亂改。人家的意思是說,手部的寸口脈微弱的意思。足部的趺陽脈也微弱,唯獨太溪脈跳的浮大。這個少陰脈,就是太溪脈,主下焦的。太陰和少陰病都在這裏看。陽脈都虛,是氣血不足的表現。那個少陰脈浮大,可是有了邪熱入血,要便血或者大量遺精。因為下焦局部的邪熱,出現便血失精,傷了陽氣,陽脈不會強盛的。這個情況,就是歸入厥陰病範疇了,寒熱錯雜,陽虛為主。“設言淋者,當小便不利。”如果小便不利,就是淋病了,嚴重了要尿血的。21. 病人身熱,脈小絕者,吐血,若下血,婦人亡經,此為寒。脈遲者,胸上有寒。噫氣喜唾。(脈經)病人身熱,發熱,脈細小欲絕而吐血。這是要亡陽了。如果便血,婦人呢,血崩絕經了,此為寒,就是嚴重的虛寒,真陽要外越了。“脈遲者,胸上有寒。噫氣喜唾。”這條是說的鑒別。真正的寒實,脈遲,如果噫氣喜唾的,是胸中有寒飲。一般用吐法可以解決。寒飲實邪,是“係陽明”。這條就是鑒別真假寒熱的。22. 脈有手陽,趺陽、少陰脈皆微,其人不吐下,必亡血。(脈經)寸口脈,趺陽脈,少陰脈,都微弱。這個人,不是劇烈的吐下,就是失血了,才導致的。23. 脈沉為在裏,榮衛內結,胸滿,必吐血。(脈經)脈沉,是病在裏。裏麵的營衛氣血內結,那就是血瘀了。如果胸滿逆氣,這個瘀血就會隨著逆氣外發而吐血咳血。自我排邪的那個機製。汗、吐、下三法,是古人長期觀察人體的這個自我調節機製而總結的,幫助身體排病。24. 趺陽脈弦,必腸痔下血。(脈經)趺陽脈,主中下焦,和消化道有關。這個脈弦緊了,會是腸道痔瘡一類疾病,會便血。按照福州醫院的解釋,右手關脈弦緊,痔瘡便血。簡直是胡鬧。25. 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大失血的人,津血都不足了,千萬不要再發汗。再發汗,要亡陽,要厥逆。“汗出即寒栗而振。”26.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其人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這句把內有瘀血的症狀,敘述的十分全麵了。“病人胸滿,唇痿,舌青,”血瘀經脈不通,不能濡養。“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就是口幹不欲飲。血瘀了,經脈不通,影響津液疏布,就這樣。病人沒有寒熱表現。脈呢,是遲脈,微大一些。畢竟是血脈痹阻了,會有寒象的。“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這句很重要。臨床確實如此,總說肚子脹滿,你腹診一下,按按,不脹滿。這是瘀血的表現。“脈微大來遲。”胡老解釋說,是微弱,還大。跳的遲。我沒見過這樣的脈。微弱了,怎麼還大了?這個血瘀脈,本身血流不暢通,就要偏遲。它有了阻塞,就像築壩一樣,脈幅是要偏大的。叫做微大。怎麼能亂解釋呢?27. 當汗出不出,內結亦為瘀血。(脈經)津液該成為汗液而排出,但是,因為外邪幹擾,排不出來,阻塞在裏麵,也要結成瘀血的!這條太重要了。學生:何為當汗出不出?太陽病傷寒,汗出不來,內傳了,出現的那個熱結膀胱血室,就是這個道理啊。28.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幹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病人煩躁,胸腹滿悶,口幹而渴,這都像是有熱。看脈象,反而是偏遲,沒有熱象。他說,此為陰伏。就是鬱熱潛伏在三陰血分當中。有了瘀血,衛氣留駐,久了要化熱成膿的。這個熱沒有發散出來,脈象就不顯示。29.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 牡蠣(五兩,熬) 龍骨(四兩) 大棗(十二枚) 蜀漆(三兩,洗去腥)上為末,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煮消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這個火邪,就是包括火針在內的一切溫熱熏蒸療法。疾病,用它來治療,不對證了,就變成火邪。有幾種情況,第一,是因為火熱攻邪,大汗亡陽。第二,是用溫灸等,寒邪沒有排出,反而內陷,就是《傷寒》裏說的,那個火逆,腰以下痹痛。那個寒飲都被逼到下焦作亂去了。第三,就是火針沒用好,整感染了,發奔豚。第四,就是因為火熱散血,導致津液不足,而發驚悸。這幾種情況都有神誌的異常,或者驚悸,或者奔豚,或者譫語發狂,或者便血衄血。還有,就是痙證,痙攣抽搐,這也是“驚”的範疇。這條他簡略了證候。原文是這樣的: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傷寒》112)這條還是用以前講過的那些來說明:太陽傷寒證,脈浮,發熱惡寒,無汗。用火熱療法吧,一頓大熱大汗,大汗亡陽(津液),不但表邪不去,還傷了衛氣津液,邪沒入內,內裏的水飲乘虛上逆,腦無所養,心受飲淩啊,就要驚狂不安,躺著不是,起來活動也不是。治療這個證,用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表證不解,不可再發汗,再發要命了,用桂枝湯調整吧,要去芍藥,因為內裏的寒飲上淩,芍藥性寒,不能用。要用蜀漆,這個藥神農說:“味辛平。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癥堅,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注。”這個藥辛熱,破降寒飲啊,加龍骨牡蠣,是鎮驚去水飲結聚,交通精神。所以看出,這個證是寒性水飲而外感的證。虛寒對待的必是寒飲。去了寒飲不是更加虛寒?這個和承氣湯一個道理,承氣湯急下存陰,針對急症,慢補不行。這個也是,寒飲實邪是當務之急,要先解決才行。白芍也去飲,那是對陽明實太陰虛的寒熱夾雜的熱性飲而說的,這個要辨清。大家想到沒有,那個躁狂,不一定要陽明裏實才有的,津液突然在上焦流失,腦無所養,也要驚狂。這是特殊情況,有必要搞清楚的,別認為隻有陽明裏實熱才會有。這個有沒有陽明證?也有的,是“係”陽明的實飲。上焦津液不足,腦無所養,要亡陽驚狂,中下焦還有寒飲上逆,要心悸氣短。龍骨是對那個“魂”去的,牡蠣是對那個“魄”去的。蜀漆,可是有攻下逐水的作用,辛溫逐水。蜀漆買不到怎麼辦?用巴豆霜。用0.5克就行,看情況加量,不要峻瀉。不敢用,就用幹薑和甘遂,甘遂用1.5克就行。本來津液不足,水飲上逆,平一下就行,瀉了更傷津液。再要是小心的話,就用半夏、幹薑。半夏要用生的旱半夏,不然不管用。魂,居於肝心之間,夜晚存於肝中,魄,居於肺腎之間,白日存於肺中。隨神往來的是魂,並精出入的,是魄。這個東西,是精神的護衛,就像衛氣營血一樣。你看看經方,治療精神不交的,多夢遺精的,都用龍骨、牡蠣。他不去治那個精神,那個精和神,也沒法治,都是調魂魄。經方也很少治氣血,願意治那個營衛。古人是真的聰明。魂魄所居,都在於中上兩焦,對於那個頑固遺精的,你調調心肝肺,調調中焦和上焦,就會好。胡老有個自身經曆的病案,他年輕時候遺精,百治無效,後來找他的師父給看,他師父給用的方子,是四逆散加瓜蔞、薤白、梔子,一付就好了。四逆散治療衛氣營血不和,瓜蔞薤白通上焦之氣,梔子清心中鬱熱。這裏就有條暢魂魄氣血的作用。今後治療遺精,不要總往下焦問題考慮,人體嘛,上下通氣,表裏也通氣,要善於調整。表不通,裏也不和,上不通,下也不約,各自為政。治療衛氣,要顧全營血。治療神魂,要顧全精魄。調陽,要配合調陰,這是經方法則,桂枝湯法則。桂枝龍骨牡蠣湯,這個法則運用的多好。你們沒事總結一下,桂枝湯公式,小柴胡公式,承氣湯公式……用這些經方公式,開方就有法度。一切時方,符合這個公式,就是經方。沒有效果不好的,這是秘訣啊。30.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半夏麻黃丸半夏 麻黃等分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上麵那個方子是治療驚。這個治療悸。驚,也不止上麵那一種,他不過舉個例子,其他的,去痙病和風病哪裏去找。悸,也不是這一種,也有很多。津血虧燥的炙甘草湯、寒飲上逆的那個真武湯,叉手冒心的桂枝甘草湯,少陽陽明的那個四逆散……都有心悸。總結起來,無外兩種,一個津血不足,一個水飲上淩,抓住這個就好辦。四逆散,也去水飲,通上焦。三焦,有兩種大區分方法,一個是目前說的這個三焦,一個是我講的那個,頭頸為上焦,胸中為中焦,膈下為下焦。中焦的樞轉運化,心肺最能體現。四逆,手足冷,還不是少陰那個虛寒證候,就是陽氣受阻,胸中那個心肺之氣不能通達。柴胡、枳實,開胸,通上焦。白芍、甘草,通血痹,去水飲。這也是個公式,兩酸一苦一甘。像代數一樣,把藥症代進去,就可以化出很多方子來。他這條的心悸,是水飲導致的。水飲上逆,水氣淩心,一定還有昏冒,打不起精神來。麻黃,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麻黃,可以解表,可以降逆。麻黃通腦啊,可以醒腦。你配合解表藥,它發汗,配合降逆藥,它降逆。半夏呢,辛燥,降逆去水飲上逆。做成丸劑,藥力是很霸道的。都知道,這個半夏要是生用做成散劑丸劑,可是很厲害的,刺激性和燥烈程度很強。麻黃更是如此,少用,還不發汗,有興奮作用,定喘止咳。不要小瞧啊,以為才吃三丸,這個力量可不小,這屬於重藥。三丸,取其升達上焦而發揮降逆的作用。兩丸行不?四丸行不?一天兩次行不?不合章法,亂用效果不好。法度嚴謹,非你我可以亂改啊。發於陽者七日愈。皮膚破了,縫合要七天拆線,人體嚴格守著這個自然周期啊,這裏有個看不見的陰陽數學法度,我們不要亂改變這個自然法則,也改不了的,改了,就治療無效。所以說,經方是法度嚴謹的既定處方,運用幾千年不敢更改,不要亂加減。這條是太陰水飲。“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提綱沒提到心悸啊,為什麼說是太陰?是隻字沒提,但是,提綱是幹什麼的?是給你的病機啊。我們不要被文字限製。他水飲上逆,都腹滿而吐,食不下了,那麼,輕症,就會單純心悸,而並不發生嘔吐食不下,可以嗎?讀提綱,要讀內含,不要讀文字,死讀,永遠出息不了。31.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柏葉湯柏葉 幹薑(各三兩) 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我們先看看這三味藥。柏葉,辛苦、寒。《別錄》: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生肌。艾葉,味辛苦,微溫,無毒。《別錄》: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幹薑,辛熱。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一個辛苦寒,兩個辛熱,柏葉是陽明家的清熱止血藥。艾葉和幹薑,是太陰家的驅寒溫裏的止血藥。這個吐血,是有虛寒了,是因為裏熱吐血而不止,氣隨血脫,有了欲亡陽的寒象了,這是絕對的厥陰證型了。加上那個馬尿,鹹寒止血。童便可以代替。為什麼用辛烈藥?還配上鹹味?用辛鹹配伍,除滯。止血不留瘀。看看這個四味配伍,十分嚴謹啊。寒熱照顧了,止血不留瘀血,也照顧了。童便可以代替,效果更好。馬通,古代用馬屎,如今棄用。我們可以用馬尿,也能止血活血。32.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黃土湯 (亦主吐血,衄血。)甘草 幹地黃 白術 附子(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這個也是厥陰證,寒熱錯雜。大便之後緊接著便血,這是腸道裏邊的血。也是陽明內熱灼傷脈絡出血,陽氣隨之受損,血虧了,水飲要盛。變成寒熱錯雜了。生地,清陽明燥熱傷血,白術,養太陰而治水,附子溫陽化水飲,阿膠入血滋血止血。黃芩,清陽明熱,治腸道血。甘草溫中。灶心土,收澀止血止利。灶心土用赤石脂代替,磚頭打碎了也行。這個方子,對那個紫癜病最好了。過敏紫癜,皮膚、胃腸出血,那用上就靈啊。還有那個腸炎便血,老百姓叫“稀屎癆”,到最後拉血,兩付就搞定。這個方子可是太好了。有個鄰居長期腹瀉,人瘦的不成樣子,後來便血了,找了不少老中醫,花了不少錢,沒效果。找到我一看,麵色慘白,語聲低微,畏寒啊,一看舌苔,還黃膩。脈是沉弦。我一看,正對證了,就開了兩付黃土湯。用的就是紅磚一塊打碎入煎。兩付藥就好了。還有一個過敏性紫癜的小女孩,全身紫癜,嘔血便血昏迷。也用的這個方子,兩付藥,好人一樣了,後來調理1個月,徹底好了。經方啊,有幾個方子,你甚至不用細辨證,見到那個情況就用,也很靈。尿血,尿路感染,淋病,你用了豬苓湯就靈。有很多這樣的好方子。說不好聽的,掌握幾個方子,你就能當個好的專病大夫。經方不用你去摸索經驗,你去對證就行,保準高效。學生:昏迷以後重點是看舌脈?是的。那個脈,急數。陽氣欲脫,四肢冰冷。33.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赤小豆當歸散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幹) 當歸三兩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這個拉血,是先出血,血在大便之前,這是內痔。是屬於外科瘡瘍一類了,清熱排膿養血就可以。赤小豆《本經》:主下水,排癰腫膿血。當歸,辛甘而溫。主治欬逆上氣,溫瘧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創,煮飲之。赤小豆,先甘後苦的東西,利水排膿去瘡腫。當歸也是治療瘡瘍的。當歸是扶正,赤小豆是排邪。一涼一溫,配合的很好,也是厥陰方劑法則。按照這個配伍公式,金銀花和當歸配伍,就能治療很多其他的膿腫瘡瘍。治療膿腫瘡瘍,金銀花一次用量不能少於100克的,最多可以達到800克。兩個藥的比例,是2∶1就行,當歸用量少些。學生:打擾一下,這個散劑煎服和湯劑有什麼區別?散劑,一般是針對水飲和積滯,取“散”的意思。用湯劑也未必不可以。34.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瀉心湯(亦治霍亂。)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心氣不足,還要瀉心?孫思邈沒搞懂,改成了“心氣不定”。氣,是津液啊。上焦胸中熱邪傷津了,就“心氣不足”。邪熱傷津動血,要吐血衄血。三黃瀉心湯,苦寒直折,瀉火救急而止血存陰。古人啊,淨整這些含糊其辭的名詞,大智慧,說話一般我們聽不懂。黃芩,主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黃連,味苦寒。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道,調中化食,安和五髒。去熱瘡瘍,還去瘀血。有許多小孩子,愛流鼻血,鼻子幹燥,大便硬。這個方子就好使,很有效。35. 治小便血方。生地黃(八兩) 柏葉(一把) 黃芩 阿膠(各二兩)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膠,分三服。(千金)尿血的方證,《金匱》其實是沒有的。那個豬苓湯治療尿不利,治療尿血,是我們引申廣用的。因此,我們補充了這條。這個方子是個古方子,是治療尿血的一個好方。陽明裏熱,熱傷膀胱血絡。經方治療病及於血的,都有生地、當歸、阿膠。這個規律要記住,給我們臨床用藥指定了方向。就是說,這三味藥,對於內傷波及血證的,是主選藥。當歸,多用於虛寒。生地,多用於燥熱。阿膠,平和,兩者都可以。這個方四味藥都是和血有關。幹地黃,味甘苦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側柏葉,辛苦澀,涼,《別錄》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生肌。黃芩,味苦寒。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創恒蝕,火瘍。阿膠,味甘平。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輕身益氣。前三味,陽明藥,清熱止血破血瘀。阿膠,補血滋養。這個證型,是屬陽明的證。陽明熱傷及少陰營分,和那個炙甘草湯證,是一個範疇。要是還有尿痛尿不利,可以和豬苓湯合方,效果更好。一劑知,二劑已。這麼整,不掙錢啊。人家患者越治越多,你這麼整,整不好會越來越少。過去中醫江湖術,有個三大竅門:想患者盈門,要學會“堆、吹、推”。來了很多患者,要慢慢治,別著急,著急了,幾天都給治好了,就冷清了,這叫“堆”,堆住他。患者多了,就坐在那裏,開始胡吹,口若懸河,天花亂墜,然後,患者出去宣揚你,患者就排大隊了。這個時候,保準有這個江湖大夫治不好的病,人家還花了不少錢,怎麼辦?推啊。那個嘴皮子,保準把你攆走了還高高興興。過去的中醫,都會這手。明明一付藥能好,偏要十付藥收工。這個不要學,技術好了,自然餓不死你的。36. 治憂恚嘔血,煩滿少氣,胸中痛,生地黃湯方。生地黃(一斤) 大棗(五十枚) 阿膠 甘草(各三兩)上四味咀,以水一鬥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千金)這個可是明確了,是嘔血。不是吐血。吐血,包括胃裏的,和咳出的。這個嘔血,就是胃裏的。憂恚,憂,憂慮。這個都知道了。恚,是有氣憋著,壓抑,敢怒不敢言,強忍著。老百姓說,就是上火了。有不少人,一股急火,就會吐血。陽明燥熱,灼傷胃絡。絡,就是血管。看這個方子的藥。生地,清熱涼血滋養。大棗,補胃中津液。阿膠,滋血養血。炙甘草,溫中滋養胃氣,緩急。嘔血嚴重了,出現虛寒了,就要用那個柏葉湯了。大棗五十枚,厲害吧,專門滋養胃液的。法度森嚴啊!37. 治吐血,胸中塞痛方。芍藥 幹薑 茯苓 桂心 當歸 大黃 芒硝(各三兩) 阿膠 甘草 人參(各二兩) 麻黃(一兩) 幹地黃(四兩) 虻蟲 水蛭(各八十枚) 大棗(二十枚) 桃仁(一百枚)上十六味咀,以水一鬥七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千金)這個方子不單治療吐血,對一些冠心病、肝硬化效果都不錯的。這是厥陰病,都有哪幾個六綱證?陽明少陰太陽太陰。為什麼有少陰?有營分介入,衛氣營血都有了,它都顧全了。防風通聖散,也是這個思路。厥陰用藥法式,要牢記,很管用。時方派要是懂這個法式,就不會亂來了,療效那也就提高了,時方派是沒當好這個“厥陰大夫”。尿血,紫癜,這個方子可以不?瘟疫譫語發斑,可以不?這個方子啊,運用範圍簡直是太廣了,隻要是具備厥陰證,還有滯證血瘀的,就都管用。這些都是看家方,看家的方子,幾個就夠。續命類,厥陰類。有的病太複雜,辨不清了,就使用幾個看家方,保準沒錯,可度過“難關”。這回心裏就都有譜了吧?見到複雜的病,束手無策了,人家笑話你的。這類看家方用了之後,他那個病就會逐漸清晰明朗,過幾天後就可以辨清了。這是臨床的一個竅門,是法寶!38. 治衄血吐血,當歸湯方。當歸 幹薑 芍藥 阿膠(各二兩) 黃芩(三兩)上五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這是個厥陰方子,陽明太陰合病。黃芩、白芍,都是清陽明裏熱的。幹薑是太陰藥,溫中驅寒。當歸溫養經血,阿膠滋潤養血。這些藥,能止血、養血、活血,清熱、潤燥。這也是衄血吐血傷了陽氣,寒熱錯雜的。我現在也懷疑,這些方子都該是《金匱》的原方子。懷疑歸懷疑,證據沒有了。這些都是純粹的經方,是肯定的。39. 治上焦熱膈傷、吐血、衄血或下血連日不止欲死並主之方。艾葉 竹茹(各一升) 阿膠(如手掌大) 幹薑(二兩)上四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頓服。(千金)這條的方子和那個柏葉湯差不多,去掉了柏葉,加了阿膠和竹茹。竹茹呢,甘寒,清熱除煩止嘔。阿膠滋血。也是陽明太陰合病,歸入厥陰範疇。但是,這條的病和柏葉湯證來比較,是熱少了,津血虧燥的多了,寒象也偏多了。它也加那個馬尿。一個方證,輕重不同,課後要細琢磨一下。學生:為什麼用馬尿?不用其他動物的尿?也治療便血。馬通是馬糞,今不用,用馬尿代替。加馬尿,是古人的一種取象而已,馬屬火,血歸屬之。用它的尿,可以清熱止血。實際,用童子尿也一樣,不要被這種迂腐思維限製住。腹瀉,嘔吐,是太陰家的上下焦病症。便硬,結胸,是陽明家的上下焦病症。那麼,理中湯可以解決太陰家的腹瀉和嘔吐。這個止吐血的方子,也可以解決便血。這個方子是理中湯的法式,可以叫“理中止血湯”。40. 治虛勞崩中吐血,下血,上氣短氣欲絕,麵黑如漆方。黃芪 芍藥 川芎 甘草(各四兩) 生薑(一斤)上五味咀,以酒五升浸一宿,明旦更以水五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凡夏月不得宿浸藥。酒客勞熱發痔下血穀道熱者,去生薑用生地黃代之。(千金)虛勞人,體弱。出現崩中,就是中焦虧敗,氣血皆脫。虛的厲害了,麵黑如漆,這是還有了瘀血存留了。熱呢,有陽明熱,不是很多,虛寒的成分多,傷了陽氣了。虛寒在哪裏?在外。黃芪是太陰藥,川芎該是少陰藥。因此,這還是個厥陰病。這個就不能亂“係”了,屬於厥陰無疑了。川芎呢,大辛,溫熱入血。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創,婦人血閉,無子。它入上麵去那個麵黑血瘀的,還溫經驅寒。黃芪是補太陰表虛,也能祛瘀的。生薑大量,溫中驅寒,也止血。甘草緩急養胃中津液。芍藥酸斂,清那點陽明熱,還去血瘀。他後麵交代一句,酒客勞熱發痔下血穀道熱者,去生薑用生地黃代之。這就是說,如果陽明裏熱偏旺的,就要去掉生薑,換生地才行,用生地清熱養血祛瘀。法度嚴謹,這是在教給我們學會藥症加減。項背強,惡風有汗,桂枝加葛根湯。大汗出不止,惡風,四肢涼,微急,桂枝加附子湯。你們看看,這都是在講藥症加減。桂枝湯,你把桂枝換成川芎,是不是個好方子?治療肌表血瘀啊。很多單純皮膚紫癜出血者,這就是個好方子。桂枝湯可以止汗,這個方也可以止血。41. 竹茹湯 治吐血,衄血,大小便下血方。竹茹(二升) 甘草 川芎 黃芩 當歸(各六分) 芍藥 白術 人參 桂心(各一兩)上九味咀,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千金)都是陽明太陰合病。陽明熱,津液不足,影響到營血。太陰有濕。有陽明、太陰、少陰的藥。合起來,是個厥陰錯雜證。各六分,這個藥量是有問題。要改過來,改成各二兩。42. 麥門冬湯 治凡下血虛極方。麥門冬 白術(各四兩) 甘草(一兩) 牡蠣 芍藥 阿膠(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上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便血、崩漏,叫下血。虛的厲害了。陽明熱,隨著下血,逐漸弱了,津液也虧了,出了太陰虛寒征象。麥門冬,甘寒清滋,續胃絡脈絕啊。大棗養血,最養津液。白術,去太陰家的那個水濕。阿膠滋血。牡蠣、白芍,清熱去瘀。補虛祛瘀。白術呢,確實是個辛燥的藥,溫胃去水濕。這個藥,不要聽他們亂說,什麼養津液,滑腸,這都是瞎胡扯的。有人用大量白術治療便秘,不知道是怎麼亂碰的,它要是滑腸,那個理中湯還敢用它?這不是胡扯嗎?43. 幹地黃丸 治虛勞,胸腹煩滿疼痛瘀血往來,髒虛不受穀,氣逆不得食,補中。幹地黃(三兩) 當歸 幹薑 麥門冬 甘草 黃芩(各二兩) 厚樸 幹漆 枳實 防風 土蟲(各五十枚)上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十丸,日三,稍加。(千金)這條和大黃蟅蟲丸一個方義,看那個解釋就行了。也是瘀血為主的厥陰病。這個更適合肝硬化。血證,要注意關鍵一點,“止血養血不留瘀”。卷五 辨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痰飲病脈證並治肺痿肺癰等這一篇,《金匱》條文有些穿插混亂,我們根據《脈經》和《千金》重新整理了一下。肺 痿1. 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的病因,是因為上焦有熱熏蒸,伴隨咳嗽,形成的肺痿。肺,是個嬌嫩的器官,下焦中焦生發上來的那個霧露蒸汽,要靠它涼潤後,化為津液,雨露全身。也就是《內經》說的那個天氣下降為雨的意思。它能製約上焦的火不去上炎。上焦火旺,就會津液枯幹,和那個中下焦的津液虧虛一樣,都屬於陽明病範疇。都知道,陽明病,胃中幹,是津液枯幹。就不興肺中幹、胸中幹嗎?陽明病,也會分有三焦病證的。學生:象結胸的熱?是的,沒結實,不過是津液被傷。結實了,就是結胸證。2. 問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寸口,兩個含義。第一,是整個寸口脈,跳的很快,急數。第二,特指寸位,這是上焦部位,這個寸位的脈很虛,虛數。關位和尺位要偏盛些。虛,意思是津液不足。時方的脈法上,見到這個虛數的脈,就會認為“氣虛發熱”了,可能會用補中益氣湯。那是不行的,不但無效,還要出問題的。上焦有熱,傷了肺的涼潤之性,氣不能化成津液下降,就變成濁沫上湧,熱咳涎沫,口中膩而不爽,多唾。燒水大家都知道,蒸汽上來了,遇到鍋蓋,要形成水滴的,那個就像津液一樣,遇冷還原成水。那麼,這個上麵不冷了,也跟著一起熱,無法形成正常的那個津液,就變成濁氣升發出來了。常見到一些人說,嘴裏不知哪來的不舒服勁兒,總喜歡吐唾沫。他要是同時伴隨咳嗽,脈虛數,那就是肺痿了。有人說,西醫的那個肺不張、肺纖維化、矽肺等病,屬於肺痿範疇。這是一種臆斷。看到字義,就聯係西醫。肺痿呢,必須是具備津液不足,上焦熱,咳唾涎沫,脈虛數。並且要連帶著口幹,口渴,盜汗。這個病小兒多見,臨床要注意。這個病除了上焦有熱,津液虧虛以外,還有一種是寒熱錯雜。就是中焦下焦有寒,上焦的陽氣被隔阻,不能下交,鬱在上焦,也可以造成肺熱津傷,稱為肺痿。這是肺痿病機的特殊性。這種情況,脈要微數,關脈和尺脈會緊些。並且一般就是口幹,不渴。3. 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這條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傷津液了,才能造成肺痿。因此,他又推進了一步把肺痿的病因病機給擴展了。仲景啊,沒有廢話,幾句話就都概括了,細節嘛,讓我們自己琢磨去吧。我們後人啊,就是不去細琢磨,就像那個咳嗽,《內經》說,五髒六腑都可以令人咳。這個也是告訴我們,百病傷津液,都可以生肺痿。4. 寸口脈不出,而反發汗,陽脈早索,陰脈不澀,三焦踟躕,入而不出。陰脈不澀,身體反冷,其內反煩,多吐唇燥,小便反難,此為肺痿,傷於津液。便如爛瓜,亦如豚腦,但坐發汗故也。(脈經)這個是《脈經》原文。“寸口脈不出,”就是不浮的意思。人家沒表證,這個醫生給發汗了,還是大發汗,不然不能造成下麵的問題。這一劇烈發汗,好了,是大傷津液啊。“陽脈早索,陰脈不澀。”就是關以上的脈虛弱,上焦虛了。索,散的意思。陰脈,是關部以下尺部的那個脈,不澀,就是不虛的意思,沒傷到下焦,它虛什麼?“三焦踟躕,入而不出。”這津液一虧,上中下三焦就都澀滯了,津液少了嘛。津液之氣不足,它不能外發了,就隻能勉強維持裏麵髒腑的功能了。“陰脈不澀,身體反冷,其內反煩,多吐唇燥,小便反難,此為肺痿,傷於津液。”下焦之氣血,還沒被傷,津液不能布表,就要外寒。裏麵津液不足,就要內熱,要煩的。畢竟是津液不足,小便也要少的。上麵津液最虛,熱就要也隨著盛,要口唇幹燥,多唾涎沫,造成肺痿。這都是因為津液傷虧了。這要是在《傷寒》六綱來看,就是壞病了。“便如爛瓜,亦如豚腦,但坐發汗故也。”這句最要注意了。“便如爛瓜,亦如豚腦。”這可是太陰陽明夾雜了。上焦津液不足,下焦沒傷,就要有水飲的。再加上陽明津液不足,有熱,水熱就要在中下焦作亂,大便就這樣,像膿一樣,還不是膿。嚴重了,可是要傷了血絡而便血的。“但坐發汗故也。”這都是由於發汗過度導致的。坐,連坐,連累的意思。5. 肺痿,其人欲咳不得咳,咳則出幹沫,久久,小便不利,甚則脈浮弱。(脈經)這條原文也沒有吧。這條是敘述肺痿的常見證候的。得了肺痿,那個氣管、嗓子難受,有咳嗽的意思,有時候還不能痛快的咳嗽出來,即使咳嗽幾聲,也是幹咳沒痰,幹沫,就是飛沫的意思。這是津液傷的厲害,連涎沫都沒有了。時間久了,就會小便都困難的,津液幹枯了啊。“甚則脈浮弱。”脈浮弱,津液嚴重不足,真陽可是要外現的。這個很危險。6. 師曰:肺痿咳唾,咽燥欲飲水者,自愈。自張口者,短氣也。(脈經)他說,肺痿咳嗽吐涎沫,如果咽喉幹燥,口渴要飲水。這個情況,不用治療也可以自己痊愈。後麵那句,自張口者,短氣也。估計是錯簡,是說張口喘氣,是氣短的征象。經方辨證,一般病的過程中,熱證出現有口幹想喝水的,排出陽明裏實和外證,排除消渴病等,一般是向痊愈轉歸,稍稍飲之,就會好。這也說明,有口幹口渴的肺痿,病情不是很重,還有所求,重的,那是身體無所求,那就壞了,不吃、不喝,什麼都不想,那就完了。7. 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胎滑,此為浮寒,非肺痿也。(脈經)咳嗽,但是口中無涎沫,口裏津液充足,舌苔水滑。這是上焦有水飲,不是肺痿。這條是鑒別診斷。肺痿的原書方證缺失不少,《千金》也沒有這個病論和多少方證。等明天講方證再細說吧,我們在原書裏麵找方證。具體方證,離不開《傷寒》那些經典方證的。另外,肺癰篇,病那麼重了,還用桔梗湯,那是胡鬧,是錯簡。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桔梗湯方(亦治血痹)(千金有冬花一兩半)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這個方子,實在困惑,臨床無療效。還治療血痹,莫名其妙。《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 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血;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這個不能治療血痹。講肺癰的時候,我給大家一個方子,一用就靈,一般一個月痊愈。8.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製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幹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甘草幹薑湯甘草(四兩,炙) 幹薑(二兩,炮)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這條不是肺痿病,是鑒別。仲景書,有個敘述習慣很不好。比如,傷寒,……不知道的,就以為論的是傷寒,其實,後麵的內容和傷寒無關,這是讓你知道,他在說鑒別證候呢。這條就是,第一句就來個肺痿,後麵論的不是肺痿,證候類似,要你知道鑒別。肺痿,要吐涎沫,還要咳嗽,還要口渴。這個沒有,就是唾多涎沫。不咳嗽,不渴。同時還遺尿,小便頻數。什麼原因呢,他後麵說了,上虛不能治下。此為肺中冷,寒飲上逆,要眩暈,多吐涎沫。下焦和中焦有寒飲,不能化氣為津液,上焦陽氣也不足,寒飲要上逆的。重了,怕是要胸痹的。小便頻數甚至遺尿,這都是下焦虛寒問題,寒飲太盛了。少陰和太陰的鑒別,有個竅門,看二便,尿多而色白的,偏於少陰。大便溏的,偏於太陰。因此,他用了甘草幹薑湯。幹薑,寒厥的主藥。涵蓋了溫滲功能。甘草溫中養胃氣。病重的話,寒飲多,可以加細辛、五味子和附子的。或者遺尿的厲害,可以加腎著湯。這條是一個很好的“作業”題,“經方奧賽”。9. 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溫溫液液,炙甘草湯方。甘草(四兩,炙) 生薑(三兩,切)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三兩,去皮)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棗(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複脈湯。(外台)這條懷疑是《金匱》肺痿篇的脫簡,被《外台》和《千金》收錄了。真正的《金匱》方證,都收錄在這兩部書裏,就像《小品方》一樣。我們要給補全,往回找。炙甘草湯,治療肺痿,是極端的對證,是祖方。清熱,滋養津血,還通腸,補中益氣。學生:老師,炙甘草湯是少陰陽明還是太陰陽明?這個湯證,是屬陽明,少陰陽明。少陽就是少陽,厥陰就是厥陰,屬陽明就是屬陽明,係太陰就是係太陰,不能亂歸屬。他這方證,哪有一句寒熱往來,口苦咽幹目眩?10.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生薑甘草湯方。生薑(五兩) 甘草(四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千金)這個方證也不錯,但是要注意一點,要對證。對什麼證?咽燥而渴!得了肺痿,有了係列肺痿的證,咳嗽,虛熱,吐涎沫,咽燥口渴厲害。人家前麵條文交代過,這個有自愈傾向了,用點去飲養津液的藥就會好的。這個屬陽明,你要是說係太陰,貼點邊。係陽明就遠了。這個東西,我以前怎麼比喻來著?係是和尚雲遊掛單吧?這條是以陽明津虧有燥渴為主,有些痰飲。因此用了生薑,多汁養胃還止吐逆。因此,不係。要屬。要是寒飲多,要用幹薑了,那就有“係”的說法了。那個痰飲,是熱灼津液變成的。這個病,方證雖然沒幾條,但是,記住按照炙甘草湯的思路去辨,就沒錯。還有一個方子也不錯。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這個呢,是陽明熱燥,火旺多一些,痰飲少些。這個方子,肺痿病有用的機會。學生:竹葉石膏湯證是本陽明屬太陰還是係太陰?屬陽明。陽明也有吐吧?少陽、太陽都有嘔吐吧?腦袋出問題了?學生:被虛羸少氣誤導。這個虛羸少氣是燥熱傷津的結果。肺 癰1. 病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脈數實者,為肺癰。肺痿咳吐涎沫,也是因為有熱的原因,嚴重了也要傷血絡而咳血似膿。肺癰呢,咳的膿血,那是真正的膿血,膿很多,肉眼可以直接分辨,腥臭的很。病人嚴重時候,離老遠就能聞到他的呼吸氣味的。這兩種病,從脈上有個明顯區別,肺痿因為傷了津液,那個脈要虛數;肺癰因為有膿腫實邪實熱,脈呢,就是數而有力。尤其是寸部脈,很強。寸主上焦心肺。2.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也。辟辟燥,形容口中幹燥的樣子,幹燥的都甚至聽出響來的那個意思。是熱盛津液燥的很厲害。咳嗽,一咳嗽胸中肺癰的那個地方就隱隱作痛。要是肺痿呢,脈要虛數。而這個病人脈滑實而數,這個就要考慮為是肺癰病。3. 問曰:病者咳逆,師脈之何以知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後竟吐膿死。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營,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口幹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已成則死。(千金作:難治。)有人問了,病人咳嗽氣逆,你說他得的是肺癰,吐膿血就死。後來果然死了。你是怎麼知道的?脈象怎麼分別呢?這個老師就說了,寸口脈微數。微,是偏弱,太陽中風,浮緩的意思。汗出傷津液。數是有熱,要發熱,表證,要發熱惡寒。風在衛氣部位,為表,津液上湧,吸氣就要費點勁。熱邪要是為主,傷了營分,偏裏了,血脈灼傷痹阻,氣也要歸附其上,呼氣就要費勁的。風邪傷皮毛動肺,肺中津液要上湧,呼氣受阻,要咳嗽,喘滿。口幹咽燥不渴多吐涎沫。發熱惡寒。熱傷血脈,化為膿血痹阻,就要吐膿如米粥。剛開始的病情輕微可救,膿成了,就是死證。這一大段,說的糊裏糊塗,也不嚴謹。脈微數和脈實數,出現了矛盾。膿成則死,也不嚴謹。我們把這段呢,給打打圓場。病因,是因為太陽中風,脈浮數而緩,有汗出惡風發熱。進一步發展,病邪內陷胸中,傷了肺氣,津液上湧,要短氣,吸氣感覺困難。熱邪又傷了血脈,化膿了,有了實邪,氣又都往病灶處集合了,就胸中氣滿而呼氣又受了影響,也就是說,這樣一來,就是呼吸困難而喘咳,吐膿血,因為吐膿血傷了津液,就要咽幹口燥。到了這個時候,脈象就要變了,就要滑實而數。時時振寒,打冷戰,這是邪正交爭的反應,一般有化膿感染的,都會這樣。膿成則死,說的不嚴謹。《千金》給寫成了“難治”。這個很好。我見過不少膿已成的,也沒死,都治好了。這一段說的這個證,看看,有太陽、陽明、少陽,是個三陽合病。因為裏實化膿有熱,當以陽明為主,“屬陽明”。4. 寸口脈數,趺陽脈緊,寒熱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陽脈浮緩,胃氣如經,此為肺癰。(脈經)這條最厭惡。寸口脈數,是有熱。趺陽脈緊,是有痹阻。手足脈,有個陰陽表裏的說法。手上的寸口脈,主上主表。腳上的趺陽脈,主下主裏。這條也就是說,肺癰病見到這個脈,是外有熱,裏有痹阻,熱傷血絡還沒化膿的時候,營衛不協調,就要咳嗽寒戰。而一旦趺陽脈出現了浮緩如經,就是那個痹阻破開了,化膿了,脈就不緊了。如經,正常的意思。肺癰就形成了。5. 師曰:振寒發熱,寸口脈滑而數,其人飲食起居如故,此為癰腫病,醫反不知而以傷寒治之,不應愈也。何以知有膿?膿之所在,何以別知其處?師曰:假令膿在胸中者為肺癰,其脈數,咳唾有膿血。設膿未成,其脈自緊數,緊去但數,膿為已成也。(脈經)這條解釋的清楚些。看到振寒發熱,就以為是太陽傷寒了,就用麻黃湯,哪能治好?人家還有脈滑實而數啊,起居也不像傷寒那樣頭項強通,全身疼啊!不單是肺癰,一切陽性膿腫,都有這個現象的。“假令膿在胸中者為肺癰,其脈數,咳唾有膿血。設膿未成,其脈自緊數,緊去但數,膿為已成也。”假令,就是拿肺癰舉個例子。膿沒成,脈要緊數,不緊,就化膿了。這是真的,十分靈驗。千萬要和太陽傷寒分別開來。這是裏證裏實,那個是寒戰,內有血液痹阻,衛氣和營氣不能並行了,才出現的冷戰,“營衛不相協和”。6.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煮取一升,頓服。這條是說的沒有化膿的肺癰,咳喘的厲害,不能躺臥。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葶藶,辛苦寒,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這是個破除積聚血瘀痰凝的藥。這個藥有黏液的,一般黏液多的,可以化積聚的藥,即使沒有鹹味,《本草》也多歸為鹹味範疇。《輔行訣》把它歸入了鹹味範疇,是火中金藥。意思是可以入上焦而破降熱結積聚。大棗呢,味甘。能養胃氣,補津液,還能養心安神。可以和緩葶藶的攻下力,使其在上焦久存。葶藶的藥力要煎的徹底才行,先水煎,水剩的不多的時候,拿出來搗爛成泥狀。然後放入大棗水裏再煎,作用才大。葶藶子,細小的硬殼,不用水發和搗爛,藥性出不來。7. 肺癰,胸滿脹,一身麵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上。三日一劑,可至三四劑,此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小青龍方見咳嗽門中。)(千金)這是林億他們補的。這也是沒成膿的。不單有咳喘,還有表證。孫思邈看出了問題,說是要先服小青龍解表去飲逆。然後才可以服用瀉肺湯。8. 治肺癰初起,咳逆上氣,時時濁唾,但坐不得臥,皂莢丸方。皂莢八兩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大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這條是肺癰初起,還沒有到需要破瀉的那個程度,就是單純的痰邪壅盛咳喘。皂莢這個藥辛烈霸道。這個藥太辛烈,鼻子聞一下,都狂嚏不止,開關通竅,洗滌痰涎啊。因為辛烈刺激,就用大棗調和它,護養胃氣。《小品方》記載啊,皂莢主風痹死肌,風頭淚出,利九竅,下水氣,殺精物魔鬼,咳逆上氣。它能殺魔鬼,厲害吧?精物魔鬼,飛屍鬼注等病,類似於結核傳染和惡性腫瘤。不要被搞糊塗。皂莢我用過,我用好煙末和它調和一起造鼻煙,沒整成,整的鼻涕眼淚的。它也能劫喘,很多發作厲害的痰喘病,用上可以定喘祛痰。還有就是醒腦。昏迷的往鼻子裏放點,打噴嚏,就能醒。9. 治肺癰吐涎沫不止,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方。桂枝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皂莢(一兩) 大棗(十五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千金)傷寒有脈促胸滿,桂枝去芍藥湯主之。還是有表證的。這條就是這個情況,還痰涎壅盛。是肺癰初起不重的,因此加了皂莢。加皂莢,是藥症相對。大棗十五,是取五髒兼顧,護養中州和四旁的意思。也是為了緩皂莢的燥烈刺激。10.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心甲錯,是為肺癰者,黃昏湯方。黃昏手掌大一塊,是合昏皮也。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千金)微熱煩滿,不是大熱,胸心甲錯,是有血瘀。這條也是剛有血瘀的肺癰初起。黃昏就是合歡皮。合歡皮,可以調節情緒,接觸緊張,活血消腫止痛。《本經》:主安五髒,和心誌,令人歡樂無憂。李時珍說,是甘平,和血,消腫,止痛。《日華子本草》:煎膏,消癰腫並續筋骨。這個藥,可以作為藥症,和其他方子配合用也不錯。比如和皂莢一起用,理論上看要好些。11.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葦莖湯方。(千金)一個證,這可是夠亂的,要補一下。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時出濁唾腥臭,是為肺癰。葦莖湯方。(千金)薏苡仁 瓜瓣(各半升) 桃仁(三十枚) 葦莖(切二升,水二鬥,煮取五升,去上四味咀,納葦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當有所見吐膿血。)這條是剛剛成膿,血瘀明顯。學生:胸中甲錯是個什麼樣的症狀呢?胸部的皮膚粗糙成片,不仔細看不明顯,手摸可以感覺到。葦莖,就是蘆根。李時珍說,甘寒,治肺癰煩熱。桃仁是去血瘀的,味苦平。主瘀血,血閉瘕邪,殺小蟲。瓜瓣都用冬瓜子,可以排膿的清熱的,甘寒,《本經》:益氣。《別錄》:主煩滿不樂。《本草述鉤元》:主腹內結聚,破潰膿血,凡腸胃內壅,最為要藥。薏米呢,清陽明熱,利水濕,養胃氣。也排膿。對於一些輕症的髒腑癰膿,效果不錯的。重的,怕是不行。12.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桔梗湯(亦治血痹)(千金有冬花一兩半)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桔梗湯能治療他說的這種重症,實在不可思議。不知道你們用過沒有,我用是百無一效。給患者用上了無效啊,差點沒丟人。我們看看林億他們補的外台的方證,這個怕是原方證。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白散方。(外台)桔梗 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血;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桔梗,味辛微溫。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桔梗啊,對咽喉病用上可以。輕症的氣滯血瘀也可以。貝母,是土貝母。消癰腫,排膿血。巴豆,大辛熱,斬關奪門,峻瀉藥。這條病證,是說的病情緊迫,大實之證。寒熱互結厲害,就用這個。說厥陰也對,說屬陽明更貼切。不要一見到寒熱互結就不細分析,就說是厥陰,那樣不嚴謹。臨床很多證,都有模棱兩可的時候。這時候要先分辨一下“屬”和“係”,排除了,才能定性是少陽還是厥陰。一般用我那個方子就可以了,峻烈藥還是慎用。肺 脹1. 上氣躁而喘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上氣,就是氣逆的厲害,張口抬肩,臥不下。還煩躁的很。這個叫做肺脹。容易出現體表的那個風水,要發汗才能好。肺脹這個病,類似於西醫的肺心病、肺氣腫。吸進的氧氣吸收不好,體內的濁氣還呼不出來,一派氣虛乏氧狀態。煩躁欲死的感覺。什麼原因呢?就是心下水飲折騰的。水飲入肺,寒則氣不納而溢出,肺中氣脹。肺和皮膚同屬表位,就要有表證的。肺氣開合吐納不利,那個體表也要開合不利。髒腑辨證也這樣認為,就是肺合皮毛。我們經方是按照表證歸納為主,參合裏證去辨證。這個病,有太陽陽明少陰太陰參與,屬於合病或者厥陰病範疇。2. 上氣,麵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喘息上氣,動肩,端著肩膀喘,很厲害。顏麵浮腫。水飲上聚的厲害,脈要是浮大而洪的,還急數,那就是要逸出的這個氣太多,不能納入體內,要離根了。這個一般都是達到西醫所謂的“心衰”了,難治了。如果加上下利,不斷的腹瀉,就要陰陽離絕了。3.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越婢加半夏湯麻黃(六兩) 石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肺脹,眼睛往出鼓,水飲氣逆的太厲害了,但是還沒有麵腫抬肩的,脈也浮大,煩躁的也厲害。這個其實也很危險的。方子呢,是越婢湯加半夏。越婢湯,是因勢利導,通表去水,因為水飲鬱阻而蘊熱,是有陽明熱的。這個就不要緊,證明陽明氣沒衰。太陽陽明合病。用半夏呢,半夏降逆去水飲的,是針對太陰水飲去的。這樣一來,就有三家參與,太陽陽明太陰合病。這個可以納入厥陰病,裏證外證都是厥陰。不要小瞧越婢湯,麻黃量很大,越婢越婢,將下麵上逆的都發越出去,因勢利導,是個治標的好方。你們看看腦中風的方子,都有越婢湯參與。西醫說,什麼心衰哮喘不能用麻黃,那指的是麻黃堿的單一成分,不要被誤導。放膽用,不要緊。有心衰的,加一味茯苓更好。本身半夏和茯苓配伍,就能恢複心功能。二尖瓣狹窄的,少不了這兩味藥。用上兩個月以後,很多人的瓣膜就都恢複了彈性。這是真的。4.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小青龍加石膏湯(《千金》證治同,外更加脅下痛引缺盆。)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幹薑(各三兩)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兩)上九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這個比上條的那個證輕,是標本兼治的方子。為什麼加石膏?還是有裏熱煩躁參與的。小青龍湯有太陰和少陰病的影子,辛溫藥多。加上了石膏,好了,明確病性了,厥陰無疑了。小青龍湯裏麵的幹薑、細辛、五味子,這三個藥是去水飲的配伍法式。兩辛一酸,降逆去水飲。苓甘五味薑辛湯方,就是本著這個法式的配伍,去飲祖方。有些寒熱錯雜的水腫水濕,虛寒的皮水等,都要用它去發越。但是要注意配伍,單用了可不行。沒有水腫,也沒有寒邪束表的,用了要傷津液的。麻黃湯其實並不可怕,那個麻黃的量和這些方子比,小菜一碟。學生:這個病人會有汗嗎?會有的。因為有個陽明熱在熏蒸,看那個舌苔,水滑偏黃膩。學生:汗症麻黃使用的問題,是個重要的課題,經方有汗用麻黃的還真不少,還有一些厥陰方,續命類方等等,可以見到麻黃和石膏,半夏,附子等的配伍。麻黃用30克以上,還是有很多患者要失眠一些的,估計是宣發衛氣的作用,衛氣晝行於陽而夜行於陰。肺脹,以哮喘為主,嚴重了要水腫。屬於寒熱錯雜的厥陰病。要外發越,內治飲。高中生學習頭腦昏沉的,可以用少量麻黃泡水喝。但不能常用的。小孩昏睡尿床,輕的,用些麻黃就好。頑固尿床的,腎著湯加麻黃就很好。他那個水,往膀胱裏跑習慣了,發發汗,修正一下水液的分布。有病,就是失衡了,用藥調過來就成。痰飲咳嗽上氣感冒咳嗽,一般容易治療,但是感冒好了,還是咳嗽,就不好治療。什麼原因呢?就是一個痰飲啊。一個簡單的咳嗽,難死名醫啊。痰飲包含的病種不少,其中,咳嗽是一大類。因此,我們還是把咳嗽和痰飲並到了一篇來談,會清晰些。有很多小孩子感冒了,咳嗽。感冒好了,頑咳不斷,百治無效。你看看他舌頭,舌紅苔白膩,問大便,多數幹燥,兩顴發紅。學生:還有幹咳,嗓子一癢就咳。幹咳那個,參考肺痿。光知道有水飲問題了,熱怎麼解決?水熱射肺。如果是水熱互結,還有些表證無汗,可以小青龍湯加石膏,或者苓甘五味薑辛湯加石膏或者大黃。石膏不要小瞧它,這個藥去熱結,散邪啊。藥書說它辛,是對的,辛寒,散熱結。不要以為石膏就是清熱除煩的。白虎湯,解熱利水,還散結。熱證,發炎了,淋巴結、扁桃體化膿腫大了,都好使。大黃通裏閉,石膏散外結。陽明裏實,大便燥結不通。陽明中風外證,也要有熱結,一般體現在局部紅腫熱痛上。嗓子發癢頑咳,也要考慮這個陽明熱結的局部刺激。而雙花呢,是裏外兼通。麻杏石甘湯,就要注意這個石膏和杏仁的配伍,你在苓甘五味薑辛湯上加個石膏和杏仁試試?久咳而頑固哮喘的,那是頑痰停於心下,要攻了,要下重藥的。一般用吐法。那個痰,你看著病人一派寒象?用藥吐出來就知道了,像綠膿或者黃膿,已經年久鬱熱了,嚴重的,真的要用砒霜的,俗話叫寒包火,術語叫做熱被寒鬱。癌症,是寒被熱鬱,就是圍困的意思。飲證,是個大證。人體有三大實邪,痰飲、血瘀、氣滯。它是其中一種。它導致的疾病,是最為廣泛的。它的稱謂一般有:飲、水飲、痰飲三種。其中,稱謂其“飲證”,是最規範的。一般書上都會說,稀薄為飲,黏稠為痰。沒有談到水的問題,很不完善。它的病機是這樣的,由於機體虛寒,不能蒸化水液成津液,才形成“飲”。如果向虛寒的方麵進一步發展,就會形成水邪而泛濫。如果向熱證轉化,就會形成“痰瘀”。它可以隨著津液血液,流轉全身內外,造成多種疾病,甚至怪病。因此,古人說,百病痰作祟,是有道理的。隻要是機體功能出現異常,就會有它出現,它一旦出現了,就會導致疾病進一步加重,產生惡性循環,久治不愈。很多疑難疾病,往往從飲入手,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療效。飲邪一旦留存下來,緊接著就是導致血瘀和氣滯,日久天長,三邪互結,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會變生惡性病的。這三邪,形影不離,辨證時候要注意到。在六綱辨證中,是三陰病,多飲證。三陰都是虛寒為主啊。辨飲邪,有幾項指標:(1)無論什麼病,見到舌苔滑膩垢濁,舌胖大有齒痕,或有紫斑,脈沉、弦、滑。(2)形體肥胖,而麵色晦滯。或以前身體肥胖,如今消瘦,腸鳴如走水。(3)局部腫脹疼痛,積聚腫塊,包括良性或者惡性腫瘤。(4)屢用溫補不效者。基本這4條,第一條是必須存在的。飲證的特定脈,就是弦脈為主,特定的舌象,就是淡胖有齒痕,舌苔垢膩。凡是久病者,都會出現這個問題。它停留久了,會導致血瘀證,就會出現舌有瘀斑。臨床上,基本上三陰證都會見到飲證。這個證很好辨,不像血瘀那樣,有時候症狀很隱秘。因此,臨床上見到一些怪病,先從飲證入手去辨,直循三陰,兼查三陽。治療上,是以溫化為主,溫化無效,就要用攻逐。飲證的用藥法則,就是酸甘為主。酸甘除飲啊。以辛散之溫之。化飲的祖方,是苓甘五味薑辛湯。包括那個小青龍湯,都是這個配伍為主,去飲的。薑辛味,苓甘五味薑辛湯中,這三味最主要,兩辛一酸,兩散一收,符合陰陽和五行的補瀉升降配伍法度。陰陽上,兩辛發散升陽,一酸收斂降陰。五行上,兩辛去補肝,一酸瀉肝。方劑的配伍,要記住,補中有瀉,升中有降,發中有收,都要有牽製反佐。否則,不守法度,療效就會打折。一陰一陽之謂道,要注意陰陽配合。治療一方的時候,要注意調整另一方。見到人家有痰,就二陳湯,這不行啊,療效不是很確切的,輕的可以,重的就不行。1.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飲證,大概分四種: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這不過是說個大概,實際在臨床上的表現,千奇百怪。將來在一些具體的條文裏會都講到的。2.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吐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這四種飲病各自有什麼證候特點呢?他後麵給做了大概講解。第一,痰飲證。特點是以前始終是身體強盛,如今卻消瘦了下來,什麼原因呢,是由於水飲居於腸胃之間,肚子裏總願意腸鳴。水飲阻礙在腸胃,津液營養不得生化疏布全身,就要消瘦。有人解釋說,是一喝水就肚子裏腸鳴,嘩嘩地響。這是不對的。說是喝了水,水往腸子裏走,就有腸鳴。誰喝了水,不往胃腸裏走?經文的“水走腸間”,是說胃腸有水飲。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清,不要瞎說。那麼,就有個問題產生了。胖人啊,目前的中醫都認為是痰飲水濕太旺,那麼,這條為什麼說,有痰飲反而消瘦?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這樣來理解。有痰飲而消瘦的,是飲停胃腸,影響津液飲食布化。肥胖而有水飲的,是水飲在外,而胃腸之中無飲,多是陽明燥熱,能吃能喝,大便偏幹。喝口水都要發胖。營養送到四肢軀幹,營衛腠理不和,變為水飲停聚。基本的問題在這個上麵。學生:所以肥胖容易得很多病,是不是就是水飲的問題?基本都是的。第二,懸飲。有了飲證,水飲停聚在脅下,咳嗽多痰。咳嗽的時候,牽著胸脅疼痛。這個叫做懸飲。第三,溢飲。水飲流居於四肢肌表,要出汗也出不來,身體沉重,肢節疼痛,這叫溢飲。很多風濕病,都夾雜有溢飲。第四,支飲。咳嗽喘息,不能平臥,水飲上逆的厲害,麵目虛浮有水氣,有點像水腫一樣,這叫支飲。支,支撐,上逆的意思。3.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劇,必有伏飲。膈上多痰,因為上焦陽位,水飲遇熱多成稠痰。這條是說,膈上有痰飲,當喘滿咳嗽吐痰。如果平時不算嚴重,但是一遇到一些誘發因素,就突發寒熱,或者惡寒發熱,或者寒熱往來。並且腰背痛,目昏流淚,身體陣陣的發緊,肌肉跳動或微痙者,說明是有多年伏留體內的飲邪。他叫做伏飲,一旦有外邪引發,內外並起,津液不得疏布,就要微痙。這條說的,和那些慢性的季節性或者過敏性的哮喘很相似。其實,病機是一樣的,都是原有伏飲造成的。4. 夫病患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這條說的是病後不好好將養,本來病後就體虛胃弱,感到口渴,應當慢慢的稍稍喝點水,不能著急。這個病人可好,急性子,渴了,猛喝一頓,胃裏停水了,不消化了,水飲要上逆胸中的,會暴起喘滿!後麵又說了,病人食少,是胃氣弱,不能消水穀。結果,病人多飲水了,水不能化,就停在心下胃中。輕的,上逆的不重,就要氣短。重點兒的,要發生水飲淩心的心悸。5. 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裏虛。脈偏弦者,飲也。脈,兩手的脈都是弦脈,叫做雙弦。這是典型的寒象脈。他說,是大下後,就是劇烈的攻下之後,裏虛寒了,就會出現這個寒脈。這個問題要分開看。不一定要攻下後才裏虛寒而脈弦,久病導致裏虛寒的也會這樣的。如果兩手脈,有一個手的脈弦,另一個不弦,他說,這是飲證的脈。那麼,兩手都弦,是寒了,包括不包括飲?學生:包括。是的,包括的。飲從寒生啊。胡老說,單弦,多數是右手。我不知道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可能是他的個人經驗吧。實際上,左手和右手的概率差不多,無所謂常出現在哪個手上。大家不要被誤導。6.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肺飲,理解為上焦飲邪。上焦陽位的飲邪,脈不弦,症狀是氣短喘咳。上焦脈弦,就要胸痹心痛了,是陽氣大虛了。7.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支飲,是短氣喘咳,還不能平臥。“其脈平也,”平,是針對上條的,是“不弦”的意思。這幾條,該是並為一條的,被我分開了,容易理解清晰一些。8.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千金:病患肩息上引。)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曆節痛,脈沉者有留飲。留飲,是飲邪停聚的意思,病邪正在發作。而伏飲,是留飲日久,潛伏下來,伺機發作。飲停心下,就是心口窩,胃口這個地方。後背有巴掌大一塊,冰涼的感覺。就是背輸的穴位反應,這個很常見。《千金方》在這句話後麵記載了一句,“病人肩息上引”,就是喘息的厲害。留飲,病從脅下疼痛牽引肩上鎖骨缺盆,咳嗽喘息,疼痛加劇。如果胸中有留飲,會氣短喘息,口渴,多是口幹渴不欲飲,氣不化津液。最後一句很關鍵,“四肢曆節痛,脈沉者有留飲。”四肢各個關節疼痛的厲害。脈沉,是留飲在筋骨深部。這個對於一些骨性關節炎,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時方家說,久病必有血瘀。我們說,久病必有留飲啊!膝關節的那個滑膜炎等關節水腫、類風濕等,都要參考。9. 咳家,其脈弦,欲行吐藥,當相人強弱,而無熱乃可吐之。其脈沉者,不可發汗。其脈虛者必善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脈經)咳家,脈弦,是飲在心下上逆。飲邪上逆較重,需要用吐藥導邪外出者,要根據人的身體強弱而掌握尺度。並且要在病人不發熱的情況下用,發熱,說明有外感,不能給吐,不然會引邪內陷。脈沉的,病不在表,不能用汗法。脈虛的,病人多有頭暈,這是有支飲,上衝胸中。這些問題,都要從飲證治療入手。10. 上氣汗出而咳,屬飲家。(脈經)上氣,就是喘,氣逆。伴隨咳嗽,虛汗。這個是飲病範疇。這條也是很重要的。直接指出,咳嗽喘逆,用一般的止咳方法不行,基本都要從飲證入手去治療。難怪感冒後的咳嗽,時方家百治無效。都以為是什麼肝火、肺火、心火。要不就是什麼滋陰潤肺,不敢用溫藥化飲。經方治療咳嗽,方方少不了溫化痰飲的藥。即使有熱,加個石膏就行。就像那個小青龍加石膏湯一樣。11. 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發汗,汗出即厥逆冷。(脈經)咳嗽,並且小便多,這是下焦有虛寒,水飲上逆的征象。“若失溺,”是說如果小便頻數,咳嗽的時候,就小便不禁,是說明虛寒的厲害,基本屬於少陰問題了。這個時候,病在裏了,裏虛寒,真陽不足。你不要去給發汗了,發汗,要亡陽的,會出現手足厥冷發痙的。12. 寒家咳而上氣,其脈數者死,謂其人形損故也。(脈經)虛寒水飲的病人,咳嗽氣喘,脈應當不數,如果脈數了,是脈證不符合,這個就不好治療了。條文說是死證,有些言過了。這樣的病,多出現在厥陰病上,臨床也不少見,治療上,也確實頑固。13. 脈大而散者,為氣實而血虛,名曰有表無裏。(脈經)脈浮大而散,重按無力。這是表實裏虛了,叫有表無裏,他用氣血做代表來說明。這個時候,治療就要注意,不能用下法,會出人命。也不能單純用汗法,會亡陽。治療要表裏兼顧,以固裏為主。14. 咳而時發熱,脈卒弦者,非虛也,此為胸中寒實所致也,當吐之。(脈經)咳嗽,時而發熱,沒說惡寒,就不是有表證。那麼,時而發熱,病在哪裏?少陽有往來寒熱,這條沒有。陽明有潮熱,也是定時的,哺時發熱,下午要吃晚飯的那個時候。太陽中風也有發熱,那是發熱而惡風的,而這條說的,就是單純發熱而已。這要考慮有陽明的問題。這種情況下,脈呢,是個弦緊脈。應該是寸部脈更明顯些,寸主胸中啊。這就不是簡單的飲證了,因為他前麵有條文說過,肺飲不弦啊。他解釋說,這是胸中寒實的厲害了,類似於胸痹、結胸一類了。這不是單純虛證了。確實是個係病,係在陽明。因為寒邪上逆的厲害而喘咳,就要用吐法去發越。學生:老師,能考慮那個三物白散嗎?不行,那個瀉的力量大,下焦有虛寒,就要瀉死的。這個吐法,目前是沒人用了。很多頑固性的喘咳,都有用吐法的機會,可惜,都不敢用。往往是多年的哮喘,一吐而痊愈。吐出的,都是大量的黃綠痰。說胃裏無痰,隻是肺裏有,那是胡扯!說這話的人,是沒有親身見過。那麼多痰,都是從胃裏吐出來的,吐完,肺病就好了。還有精神病,大便幹結,是陽明病,用下法,也可以見到像膿痰一樣的東西。虛寒生飲,飲入陽明化熱,就要成結痰,變生各種頑固病證。這個要注意。古今有不少醫家,都喜歡從痰入手,治療多種臨床頑症,並且療效滿意。他們基本用的都是控涎丹,少服、久服、緩瀉。包括癌症的治療,都會用這個服藥方法。15. 凡心下有水者,築築而悸,短氣而恐,其人眩而癲。先寒即為虛,先熱即為實。(千金)凡是心下留有痰飲的,都會短氣,心悸怔忡驚恐,膽子小,突然有點聲音都會受驚嚇。同時,還要頭暈目眩,甚至癲癇、神誌異常。後麵這兩句,說的太含糊了。意思是說,寒為虛寒,熱為實熱。至於先後問題,不要被束縛住,要臨床去細辨,不然要出錯的。16.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虛寒生痰飲,治本要用溫散。即使痰飲成實,係陽明了,攻逐之後,收尾還是要用溫藥治根的。17. 脈浮而細滑,傷飲。飲證,有個大體的脈,就是弦脈。這條的脈,是講細節脈象。脈浮而細滑,也有弦象。這也是飲證的脈。這個脈,病一般出現在分部脈或者肢體軀幹上。18. 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這條更有意思,脈弦,是寒飲,數,是有熱,寒熱錯雜。冬夏兩個季節,不好治療。冬天寒多,夏天熱盛,病情也隨之,不好調理。各種慢性疾病的治療,確實存在治療的時機問題,尤其是季節的時機。比如,厥陰病,醜到卯上欲解。慢性多年的厥陰病,要選這個時間治療,效果會好。其餘類推吧,這個就不細講了。19.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脈沉而弦,是飲病在裏,會有疼痛的。說懸飲,不嚴謹,支飲也有這個脈的。沉脈主裏嘛。也有特殊情況,不能從浮沉上定表裏的。20. 病人一臂不隨,時複轉移在一臂,其脈沉細,非風也,必有飲在上焦。(脈經)中風篇裏:“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固定在一個肩臂的,這是痹證。那麼,這個病人,今天左側手臂不聽使喚,明天左側好了,右臂又不行了。這就不是中風證和痹證了。脈呢,是沉細。沉脈主裏,還細,該是下焦裏虛啊,怎麼說是飲在上焦?這就要脈證合參,靈活運用了。飲邪在上焦肩臂,導致血脈不暢了。就像下焦陽明便幹結實嚴重了,也會導致血脈閉阻,脈沉遲或沉虛一樣。這是特殊情況,這個知識,必須掌握,不要硬套。21.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22.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23. 水在脾,少氣身重。24. 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25. 水在腎,臍下悸。這五條,是五髒辨證的內容,是華佗的東西。這個就不講解了,留著將來講五髒辨證的時候細說。26.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幹麻黃湯主之。射幹麻黃湯射幹(十三枚,一法三兩) 麻黃(四兩) 生薑(四兩) 細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大棗(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咳嗽,還喘的厲害,那個嗓子裏,老百姓說:像拉風匣子。喘息有聲,是氣道不通,痰涎阻塞造成的。“喉中水雞聲,”嗓子拉齁。水雞,胡老說是青蛙,這個不對,青蛙叫田雞。你們誰聽過哮喘的病人喘息像青蛙叫喚?水雞,是一種水鳥。叫聲:響而粗的嘎嘎作叫。這麼嚴重的喘咳,我們臨床也常見,有的是新病後出現的,有的是老病哮喘發作時候出現。病機是什麼呢?病機就是內有伏飲,外受寒邪束表。勾動水飲,氣不得外發而上逆。學生:太陽太陰合病?應該還有些陽明熱來參與的。外邪束表,內飲挾氣上逆,要有些上焦鬱熱夾雜。射幹,味苦微辛微寒。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一名烏扇,一名烏蒲。它是散逆氣,還降氣,專門解決這個氣道痰涎阻塞的。麻黃,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欬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細辛,味辛溫。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細辛,溫化寒飲,通血脈,降逆氣。紫菀,味苦辛甘溫。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安五髒。款冬花,味辛溫。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痹,諸驚癇,寒熱邪氣。五味子,味酸溫。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半夏,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張,咳逆腸鳴,止汗。幹薑,味辛熱。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大棗,味甘鹹溫。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辛甘發散解表,酸甘化飲降逆。同時清陽明鬱熱,大棗還去水飲而固護中氣津液。這個方子,實在是太好了。射幹三兩,半夏半升。這樣才對。凡是見到這個證,用準了,一付就靈啊。尤其是咳嗽哮喘喉中痰鳴,或者伴有咽喉腫痛,都可以解決。前提就是要有表證和裏飲。有不少這樣的病人,病了很久了,用了這個方子,沒吃幾付,就徹底好了。所以,關鍵還是抓病機。病機抓準了,是可以根治不少慢性病的。有的病機,可以用辦法去創造。這個問題,等大家臨床多了,經驗豐富了,就掌握了。有的病,比如太陰陽明合病,你可以權衡輕重,先用什麼方,後用什麼方,去把它簡單化,明了化。這就是係病的高級運用。就像水腫,你用攻下法,水腫消了,出現了單純的太陰少陰並病了,用四逆湯類就可以徹底解決。要舉一反三的活用。還有就是像那個心悸,寒象明顯,先治寒。虛寒解決了,一般就會轉入陽明的。轉入陽明了,好了,屬陽明的病,有個炙甘草湯證,就是主要解決心悸的。用上就對證了,這叫做抓病機,造病機。思路到最後都會活起來的。出神入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