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會(3)(1 / 2)

“這位先生怎麼稱呼啊”。蘇嵐見他要,卻沒有相別人那樣直接提問,而是先緩了一步,問其姓名,稍作緩衝,讓這家夥先失掉一部分銳氣。在加上雙方所出的位置不同,自己在氣勢上便勝出多多,此長彼消當能造成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這就是從立身根源上先壓他一頭。你都知道我是蘇公子了,可是我還不知道您是什麼人呢!

“小生張讓”這家夥竟然來了這麼一個才子佳人肥皂劇中這麼一個典型的自稱。當下蘇嵐的雞皮疙瘩就掉了一地。見此人可能是今天最後一個出場的人物了,所以蘇嵐更不客氣,步步為營,站穩了腳跟,打定主義要好好的給這個尖刻之徒一個深深的教訓了。

“既然提問,那麼小聲作甚”?

“小生張讓”!這家夥幾乎用喉的,把自己的名字又重複了一遍。

“哇!先生高嗓,簡直都聲振寰宇了,怎麼還自謙“小聲”呢?”

羞辱已經開始了,雖則前麵對答,蘇嵐老成持重的樣子很得大家待見,但他畢竟是一稚齡少年,此時笑容可掬的嘻笑一句,讓別人更是喜歡,小孩子嘛,再有學問,還是活潑些可愛。

不過這位張讓可不這麼認為,在他的眼裏,蘇嵐已經是在摧殘他的人格了,不由得勃然大怒。好在海知道自己站起來的本已可是想羞辱這個孩童的,自己反而先被不輕不重的調侃了幾句。當下暗自在自己的心中告誡自己,這小孩可以失儀當可愛,自己卻不能亂了方寸失了風度。

想到此節,勉強的微微一笑,隻是臉上的肌肉實在是僵硬,但是自覺已經調控了自己的情緒了。

當下不再和蘇嵐糾纏,說出自己的問題:“公子高才,精通百家,但學生愚鈍,歲世人階說諸子百家,但歸納很久,卻得不出這諸子百家究竟是些什麼概念,請公子為我解惑”。

當適時,大乾王朝在言論上崇尚自由,各種學說可謂林立,諸子百家隻是一個概括的稱呼,但是究竟有多少門,卻是無從歸納,這張讓雖然如此相問貌似不知,其實他在這個上麵可是下過大功夫。

蘇嵐心中暗暗一笑,“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身處這個時代,因為諸多限製,肯定不會對整個廣大的帝國中有多少門派宗別。

但是蘇嵐可是千年以後之魂,對這個朝代的視角當是廣闊無極。後世也對這個諸子百家有著不少中說法,,不過蘇嵐不需要讚成哪一種說法,隻要自己把這後世的諸多論斷綜合起來揉在一起,那當是最全麵的回答,但是這張讓肯定沒有這麼簡單,暴起發難者其實這麼簡單就能打發的?

不過,蘇嵐隻是提高了些許警惕罷了,隨把他這一問給回答了出來:“咱大乾國,言論開放,所以眾多學派教門層出不窮,但是可粗略的歸納成“三教九流”,分別是道教、儒教、佛教,合稱儒釋道三教;道家、儒家、佛家、墨家、法家、農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小說家”。

說到這裏,蘇嵐忽然想起後世一個非常經典的笑話,寥寥數語,就概括了儒家,道家,法家的真諦:孔子說:我仁;孟子說:我義;老子說:我無為;莊子說:我逍遙;韓非子說:把他們全抓起來。想起這些,蘇嵐不禁微微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