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轉】顏強《英國足球地理》之二(3 / 3)

“褐色信封”如今已是泛指所有足球交易中違法收入部分。在當時,像曼城這樣的大俱樂部,老板和主教練都會額外用褐色郵政信封裝額外收入,私下裏送給主力球員,保證他們不用為生計過於操心,保持球隊競爭力。

當時曼城擁有著英國足球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的球星,威爾士人比利·梅勒迪斯(Billy Meredith)。梅勒迪斯天賦異稟,而且恃才傲物,是曼城核心。當時不論甲級聯賽冠軍還是足總杯冠軍,都是曼城和阿斯頓維拉在競逐,而伯明翰的記者發現曼城私下裏給梅勒迪斯支付的“褐色信封”,才讓這個威爾士天才能過上公子生活,梅勒迪斯每周收入在20英鎊以上!1904年一次聯賽在曼城落敗後,懷恨在心的伯明翰報紙打破了大家對“褐色信封”心照不宣的緘默承諾,把梅勒迪斯和其他幾位曼城球星得到額外收入的內幕捅了出來。官僚習氣嚴重的英足總立即祭出嚴刑峻法,仔細調查曼城球員收入狀況,耗時9個月,最終查實了梅勒迪斯等球員和曼城俱樂部都“有罪”。梅勒迪斯被停賽9個月。

更嚴酷的處罰降臨在曼城俱樂部:1906年11月,在曼徹斯特米德蘭酒店,英格蘭足總主持了一次人口拍賣會。足總裁定,勒令曼城將一隊球員全部售出,以示懲戒。在這次拍賣會上,曼城一隊17名球員全被拋售,而距離曼城最近的牛頓西斯聯隊一舉買走了包括梅勒迪斯在內的6名曼城主力。

梅勒迪斯此後成為了曼聯第一位紅色英雄,他和其他5位前曼城隊友,徹底改變了牛頓西斯聯隊隻會凶蠻身體拚搶,不會“踢球”的形象。更因為梅勒迪斯在曼徹斯特極高的人氣,牛頓西斯聯隊有了進軍曼徹斯特,和曼城搶奪市場的人脈。

但曼城這次悲劇,也改變了梅勒迪斯的人生,他退役後立即成為球員工會領袖,終生為職業球員爭取合法權益而奔走。

自工業革命開始,曼徹斯特就是座工業城市,大量紡織品產生在這座城市,然後源源不斷通過利物浦銷往世界各地,傳統上曼徹斯特就是一個以勞工為主體的城市,這些人不能代表上層社會利益,但人口在城市中占據大多數,當他們選擇了像曼城隊這樣一支代表著自身平實、樸素風格的球隊後,過於成功、過於商業化的曼聯自然有了成為眾矢之的的另一個理由。

曼城發展曆史,跟曼徹斯特這座工業革命時期的重鎮一樣,幾乎是跟時代同步的。今天的曼徹斯特,遠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美麗和現代化。在英國隻有兩個城市被列為“大區”,倫敦(GREAT LONDON)和曼徹斯特(GREAT MANCHESTER),然而曼徹斯特卻似乎給人一種衰敗的印象。傳統產業的消亡,是這座城市逐漸退化的根本原因。

曼城隊在二十世紀前半頁還有一定生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有過中興期,可俱樂部跟這座城市一樣,在地區經濟落伍同時,始終無法上升到更高層次。曼城的生存土壤,仍然是曼徹斯特的勞工階層,然而“勞苦大眾”的分化——例如離開曼徹斯特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和生存空間,更讓這支球隊缺乏生長的營養。

在城市西部,曼聯卻在緊跟時代節拍,雖然他們始終無法贏得曼徹斯特大多數球迷支持,但俱樂部經營遠勝同城兄弟,歐洲戰場成績也不同凡響,即便曼城成績不錯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他們的鋒芒仍然無法跟曼聯相比。當時曼城奪取過英甲冠軍,陣中也有弗朗西斯·李和這樣的英國知名國腳,但老特拉福德有著博比·查爾頓、喬治·貝斯特和丹尼斯·勞這種英國足球中的頂尖高手,1966年英格蘭在本土奪取世界杯,也讓曼聯隊員在全世界球迷心目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跟曼聯氣勢恢弘的攻勢足球相比,曼城風格也更接近他們的球迷群體,樸實無華。把曼城稱為“藍魔”,似乎是中國媒體報道曼城出的笑話。在英格蘭,除了曼城官方網站曾經自吹自擂地用過“Blue Devils”這個詞組外,誰也不會拿曼聯綽號來套曼城隊。曼城隊不是“魔鬼”,他們一百多年球隊曆史上,也沒出過像查爾頓那樣戰績輝煌、像貝斯特那樣充滿魅力的巨星。“紅魔”(Red Devils)一說,其實是對曼聯球迷的概括,因為不論曼聯參加什麼比賽,客場路途多麼遙遠,都會有瘋狂紅色球迷追隨。倒是“紅軍”(Red Army)、“槍手“(Gunners)和“喜鵲”(Magpies)分別是利物浦、阿森納和紐卡斯爾聯隊的球隊綽號。

1970年,丹尼斯·勞在被曼聯無情拋棄後加盟曼城,在德比戰中代表曼城打進致勝球,這個腳後跟打進的球,直接把曼聯打入了乙級聯賽,但是丹尼斯·勞後來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進球”。勞的評價,也折射出了兩支球隊的關係。曼城始終生存在曼聯隊的陰影下,而一旦加盟過一支曼徹斯特球隊,永遠都無法全心加入另一支曼徹斯特球隊。

最近4個賽季,曼城隊從乙級聯賽打上英超,然後又降到英甲,最後不惜血本地進行賭博,2002年夏天請來了兩屆歐洲足球先生、前英格蘭國家隊主教練基岡,然後用英甲最高的工資水平組合球隊,終於如願以償升級成功。在曼城隊球迷忘情嘶喊中,他們發泄的,正是被同城兄弟壓抑多年的痛苦。曼城升級,最大原因自然是基岡,而曼城一年前能引來這位名帥,其中也包含了基岡本人對曼聯和弗格森的仇恨。

基岡成名於利物浦,這已經足夠讓他仇視曼聯了,不過他跟弗格森個人恩怨,更是基岡掌印緬因路、發誓要超過曼聯的原因。

1995-1996賽季,血氣方剛的基岡把紐卡斯爾聯隊培養成了英格蘭所向披靡的勁旅,當時在聯賽中遙遙領先,是曼聯隊奪冠最大對手。特別喜歡用心理戰挑釁對手的弗格森,通過各種媒體刺激基岡,說基岡如果要奪取英超冠軍,“必須再學習幾年”,說其他球隊打曼聯時都是全力以赴,對付紐卡斯爾聯隊則沒有那麼玩命,而且一再強調紐卡斯爾聯隊跟曼聯賽季末的聯賽碰撞將決定冠軍的最終歸屬。基岡深受弗格森刺激,揚言要在主場跟曼城隊決一死戰,一度在BBC廣播五台的直播節目中情緒失控,破口大罵弗格森,他那句被英國媒體反複愚弄的話是:“……我真的希望、真的希望能打敗他們……”(I would love love to beat them)。

場外的爭鬥分散了年少氣盛的基岡和紐卡斯爾聯隊精力,曼聯反而在聯賽中逐漸追上,後來還真在客場打敗了紐卡斯爾聯隊。

5個月後,基岡就離開了這支他一手從英甲帶進英超的球隊,開始了他漂泊不定的教練生涯,幾乎所有的英國人都認為,基岡的教練生涯,就是被弗格森改變的。2001年前基岡在英格蘭隊主教練位置,因為此前歐洲杯的慘敗和世界杯預選賽的尷尬,最終承認自己“能力不濟”,蒙羞下野後,當時曼城主席伯恩斯坦想起了基岡跟弗格森鬥法的往事,極力拉攏。基岡當然願意跟老爵爺再度較勁,這便是他入主緬因路的背景。

基岡的到來,加劇了曼城跟曼聯的敵對關係,隨後兩個賽季的曼徹斯特德比,果然打得火花四濺。在2002年11月9日英超曼徹斯特德比前一個月,緬因路所有座席上都貼出了一張告示:“在11月9日曼城迎戰曼聯的德比戰時,球場不銷售任何酒精類飲料,希望所有觀眾注意,不要帶任何酒精類飲料進場,違反規定者將受到一定懲處。”

來來往往的藍色球迷都會在這張告示前認真地盯上幾眼,有的還會點點頭,看來大家都沒有反對意見。這是緬因路最後一場曼徹斯特德比,此戰過後,2002-2003賽季隻剩下曼城造訪老特拉福德,2003-2004賽季,曼城將遷入新球場。這場比賽曼城3比1大勝,極度振作了軍心,弗格森賽後惱羞成怒,聲稱這是整個賽季曼聯“最惡心的表現”,他加大治軍力度,此後曼聯完成了聯賽後半段趕超阿森納的大逆轉。但在老特拉福德的二度德比中,曼城依舊頑強守平1比1,孫繼海下半場客串後腰,是曼城守平比分的功臣之一。

阿森納和熱刺,也是一對精彩的同城德比,仇怨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阿森納跨越泰晤士河,北遷北倫敦,在“七姐妹”(Seven Sisters)地區和熱刺爭奪地盤有關。此外伯明翰和阿斯頓維拉,又是一個窮人俱樂部和富人俱樂部矛盾的縮寫,蘇格蘭格拉斯哥的流浪者和凱爾特人,更是將宗教仇恨完全足球德比化。沒有這種人群之間、城市之間利用足球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糾紛的德比戰,現代足球就無法在英國取得曆史性的發展,德比創造了現代足球,這種說法,一點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