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轉】顏強《英國足球地理》之二(2 / 3)

現代足球的影響,就是因為城市的敵對,從一個又一個零散的地區,被推動到英格蘭全境,並且擴及世界每個角落。

狹義的德比則是同城之戰,這種德比內涵,也許不會像曼徹斯特和利物浦兩個敵對城市那樣複雜,但淵源久遠,而且長年敵對和衝突之中,堆積起的仇恨,已經濃厚得無法化解,不身臨其境,難以想像同城德比有多麼攝人魂魄。

2003年的4月末,在曼城隊完成他們英甲冠軍賽季的那個晚上,在曼徹斯特念書的朋友汪舵和他女朋友趕到曼徹斯特市酒店裏看望我。當時我還住在倫敦,第二天一早就要趕回首都采訪阿森納和熱刺的倫敦德比。好心的汪舵給我帶來了些紀念品,都是他們去老特拉福德參觀時,購買的曼聯隊百年慶典禮物,用紅色的曼聯隊專用禮品袋裝著,看上去很精美。

汪舵告辭前還特別囑托我:“明天你上火車回倫敦的時候,最好換一個包裝袋,別讓人看到這個袋子是曼聯隊的。”

我覺得這種忌諱有些無謂,雖然我是專程過來采訪孫繼海的,心裏自然也支持曼城,但是有必要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曼城球迷,走在大街上連任何跟曼聯有關的標誌物都不能顯露出來嗎?

第二天天氣極好,陽春三月,正是鶯飛草長時節。走出酒店前,本想像朋友建議的那麼做,把紅色曼聯的禮品袋掩藏起來,可是隨身攜帶的書包和攝影包都已經滿滿當當,於是索性背著包,右手拎著紅色塑料禮品袋向曼徹斯特的皮卡迪利火車站走去。我住的酒店,離皮卡迪利不過20分鍾步行距離,臨近中午的曼徹斯特豔陽高照,路上行人如潮。直到這時我才體會到了曼城友人規勸的良苦用心。

市中心有許多人還沉浸在昨天奪冠的興奮中,坐在太陽底下拍著肚皮,喝著啤酒。遙遙看到一個中國人走過來,他們像昨天一樣大聲呼喊著“SUN JI-HAI!”“SUN JI-HAI!”,聽到這種聲音,也許是在曼徹斯特的中國人最驕傲的時候。

一路走來,又不少人都在向我大喊孫繼海的名字,但是看到我手中拎的那個紅色塑料袋,他們的臉色變了,眼神奇怪地盯著那個袋子,然後再抬頭看看我的臉,似乎要確認一下我究竟是不是中國人。我馬上意識到了自己犯了多大的錯誤,疾步向火車站趕去,這時聽到身後一片汙言穢語……

他們看出了我是中國人,他們為中國來的孫繼海感到驕傲,但是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一個中國人要拎著曼聯隊的禮品袋招搖過市?

這的確是曼城隊球迷宣泄的時候,因為他們被壓抑得太久了。

如果你在曼徹斯特這個城市穿行,你會知道這裏的第一足球俱樂部是CITY(城隊),而不是UNITED(聯隊)。根據不完全統計,曼徹斯特近150萬球迷當中,支持曼城隊的超過了七成。從目前球迷構成來看,曼城球迷經濟收入、社會地位都沒有曼聯球迷那麼高,但他們是赤膽忠心的,他們來看球,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不會像羅伊·基恩嘲弄的那些包廂裏的曼聯球迷貴族:“……他們吃著魚子醬,然後罵我們是SB……”

到緬因路去的曼城球迷,是因為他的父親、他的祖父都是藍色球迷,他自己從四歲、五歲時,就被父輩們牽著手走進了緬因路。

如果我們用中國式社會階層劃分觀點來解剖這兩支球隊球迷構成時,很容易得出曼聯是富人球隊、曼城是窮人球隊的結果。曼聯主場老特拉福德經過整修後,已經成為歐洲最好的球場之一,而且座落在特拉福德區,旁邊就是在全歐洲赫赫有名的特拉福德購物區,這裏當然不是工薪階層能夠每周光顧的地方。

曼城主場球衣是藍色,這跟他們的“藍領風格”相當契合;曼聯主色調是著名的紅色,他們的比賽時常有那種瘋狂進攻壓迫得對手窒息的魔鬼氣勢。有趣的是,半個小時車程外的利物浦,也有兩支不共戴天的球隊,埃弗頓主色調是藍色,利物浦是紅色。

兩支球隊的主場曆史,都在80年以上,在曆史滄桑的背後,仍然能看出兩支球隊的巨大差異。

緬因路在曼徹斯特南部,這裏是個居住區,但從這個街區建築和居民成份看,就知道這裏屬於曼徹斯特的貧民窟。據說在緬因路附近租一套兩房一廳的公寓,月租不過兩三百英鎊,這在英國已經算相當便宜了,可閑置的房屋還是不少。向當地留學生打聽,才知道“不敢住在這裏”,因為附近的黑人居民和印巴太多,社會治安很有問題。

幾年前,每次曼城隊主場比賽結束後,都有許多警察在緬因路上維持秩序,借酒撒瘋的足球流氓處處可見,當他們在1996年春天砸碎緬因路一條街上的所有店鋪後,曼徹斯特大區的1300名警察全力出動進行管製,這才稍稍緩和了足球流氓問題。

緬因路能容納35000名觀眾,規模並不算小,可是跟美侖美奐的老特拉福德相比,完全不在同一個檔次。1994年改建後的老特拉福德是一個完全現代化的足球場,小到場內每個座位、看台下麵的通道,大到四個看台的雨棚天幕、球場草皮下麵的暖氣烘幹設備,都安置得巨細無遺。在看台下麵的通道,繞著這個能容納6萬人以上的球場走一圈,至少要半個小時。至於老特拉福德的“紅魔酒吧”、大型的紀念品商店和宏大舒適的新聞會議室,更是在緬因路不能想象的,他們還有兩個巨大的會場,專門用來租給願意在老特拉福德舉行婚禮的年輕人。

2004年春天,曼聯再度宣稱,他們還要擴建老特拉福德球場,將其容量從68000人擴大到75000人,因為曼聯球票供不應求,絕對商業化的“曼聯公共有限公司”覺得有利可圖。其實在2003-2004賽季,曼聯每次主場比賽總收入,就要比他們的頭號對手阿森納高出100萬英鎊!

緬因路也有紀念品商店,但是曼聯已經把他們的紀念品連鎖店開到了新加坡;緬因路也有新聞會議室,但是最多隻能容納40名記者——我每次采訪基岡,都得穿過陰暗破舊的看台下通道,進入這間小小的會議室。

兩支球隊都成立於十九世紀末足球的萌芽期,然而百年來的成長道路卻大相徑庭。曼聯隊似乎總有貴人相助,甚至連球隊曆史上最大的悲劇,都能幫助他們贏得更多的關注。1958年的慕尼黑空難,讓曼聯隊贏得了全世界人的無限同情,想想他們到目前為止隻奪取過2次歐洲冠軍杯,卻能和皇家馬德裏、AC米蘭一樣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球隊。巴斯比和弗格森兩位不世出的偉大教練,將這支球隊塑造成了曼徹斯特的傳奇故事。

同城兄弟卻遠沒有那麼光彩。曼城隊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逐漸崛起,但是受迫於當時橫行英倫的阿森納,到1968年奪取當時甲級聯賽冠軍後,鋒芒又立即被阿森納和利物浦壓住。緬因路的百年曆史充斥著不斷的升級和降級,這種無法在頂級聯賽中穩定自身地位的狀態,讓他們的球迷對高高在上的曼聯隊更加嫉恨。走出曼徹斯特,曼聯隊是一支廣受歡迎的球隊,但是走進曼徹斯特,大部分球迷都在譏笑這支球隊。

曼城對曼聯最深的恨意,來自於百年之前的插曲,因為曼城球迷認為曼聯當時搶奪了曼城的人才,從而發跡的。

故事發生在1904年,當時曼城是曼徹斯特獨一無二的足球主人,他們已經打入足總杯決賽,和阿斯頓維拉、埃弗頓成為了當時英格蘭最紅火的俱樂部,而曼聯還是個總部在牛頓西斯的魚腩球隊。這個時段正是英格蘭足球發生質變的時候,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職業球員出現,而英格蘭足總一直強烈反對球員職業化,雖然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被迫接受球員職業化的事實,但足總用限薪手段約束職業球員的最高收入,使職業球員和普通礦工一樣,賽季期間每周最高薪水不能超過4英鎊,休賽期間最高薪水不得超過3英鎊。二十世紀初的4英鎊,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300英鎊,能夠維持生計,可絕大多數職業球員除了足球以外,沒有其他一技之長,退役之後,又幾乎沒有什麼積累,所以限薪對於職業球員的經濟壓力相當大。在這種情況下,大俱樂部為了維持競爭力,便開始了英國足球著名的“褐色信封”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