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給員工一點成就感(2)(2 / 3)

同每一個企業的成長曆史相類似,聯想也經曆了初創、成長到成熟的幾個階段。在企業成長過程中,隨著企業規模擴大,企業領導層越來越認識到人的作用。1995年,集團“人事部”改名為“人力資源部”,這種改變不僅是名稱變化,更是一種觀念的更新。

北京中關村是人才爭奪“重地”,貝爾實驗室、微軟研究院、IBM研究中心等外資研發機構紛紛在此安營紮寨。在這場人才搶奪戰中,聯想並不是被動挨打,而是主動迎戰。他們認為這些跨國公司的進入,刺激了中國的人才市場搞活,同時也給國內企業提供了一個更新人才觀念、改變管理機製的學習機會。為此,聯想提出了自己的嶄新理論——項鏈理論。人才競爭不在於把最大最好的珠子買回,而是要先理好自己的一條線,形成完善的管理機製,把一顆顆珍珠串起來,串成一條精美的項鏈。而沒有這條線,珠子再大再多還是一盤散沙。沒有好的管理形成強有力的企業凝聚力,僅僅依賴高薪也難留住人才。

聯想啟用年輕人采取的策略是“在賽馬中識別好馬”。這包括三個方麵的含義:要有“賽場”,即為人才提供合適的崗位;要有“跑道”劃分,不能亂哄哄擠作一團,必須引導他們有秩序地競爭;要製訂比賽規則,即建立一套較為科學的績效考核和獎勵評估係統。

媒體評論說聯想“愛折騰”。從1994年開始,每年度的3至4月間都會進行組織機構、業務結構的調整。在這些調整中,管理模式、人員變動都極大。通過“折騰”,聯想給員工提供盡可能多的競爭機會,在工作中嶄露頭角的年輕人脫穎而出,而那些固步自封、跟不上時代變化的人就會被淘汰——這就是“在賽馬中識別好馬”。

聯想的創始人之一、公司副總裁李勤說過這樣一句話:辦公司是小學畢業教中學。其含義是:辦企業對他是一項全新的挑戰,需要學習的知識太多。不僅是李勤一個人,不僅僅是聯想一家企業,可以說中國整個企業界尚處於少年期,需要學習的地方太多,善於學習者善於進步。

聯想決策層一直關注領軍人物的培養。總裁柳傳誌曾說過:領軍人物好比是1,後麵跟1個0是10,跟2個0是100……。再打個比方:一個剛興起的小公司需要關羽、張飛的勇猛善鬥,而一個已具規模的企業更需要劉備的知人善用。好的領袖人物需要有識人的眼光和培養人的膽略。

那麼,什麼人更能獲得成功?首先,他要具有極強的上進心。聯想要培養的是更在乎舞台和自我表現機會的年輕人,為國家、為民族富強把職業變成事業的人;純粹求職的人在聯想沒有大的發展。其次,他要樂於接受新知識並勤於學習。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知識更新越來越快,不會學習者就是文盲。再次,他要有對事物的敏感性,能預見結果,具備一眼看到底的透徹力(此種能力更是智慧加經驗)。複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視過高,要時時清醒意識到公司及個人所處的位置,知不足而後改之。年輕人總有點自視過高,不能清醒評價自己,也不能充分領略別人的精彩之處,這種人往往不易進步。最後,年輕人悟性要強,要善於總結。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同一個地方因同一原因摔第二次。

讓員工感到“有奔頭”

摩托羅拉公司前培訓主任說過:我們的(培訓)收益大約是所投資的30倍。日潔公司,其高層領導卻認為,人事管理是花錢而不是賺錢的事務,是一種應該盡量減少的開支。幾年來,日潔公司一直是需要人就到市場上去招,幾乎沒有對員工進行過培訓。重視短期投資回報率,沒有樹立長期人才投資回報觀,這也正是許多企業普遍存在的現象。

在日潔公司,人事主管無權參與公司的戰略規劃和重大決策。2000年,日潔公司收購一家生物製藥廠,對於這項重大決策,人事主管事後才知道。收購不久,由於缺乏該項生物技術的專業技術人員,不到幾個月,該廠就被迫停產。可見,這種傳統的人事管理必然造成當公司戰略規劃發揮作用時,卻得不到人力支持的現象。

作為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對人力的投入不是一項花費,而是一項投資,而且這種投資是有產出的,並能不斷產生出更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