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娜:
一方土地的美味佳肴,產生於這方土地的土質土風土貌,說起天津的鄉土美食,卻與“九”字有大大的幹係。因為天津這塊地界兒,地處九河下梢,人為九方雜居,曾經九國租界,地理、人文、曆史,都與這三個“九”字拆不開扯不斷,有著不解之緣。天津原來不叫天津,叫直沽寨,據說哪吒鬧海,抽龍筋剝龍皮,就在這個地界,五千年前汪洋一片。商周時期,這地界逐漸成陸,一馬平川,人煙易於聚集。到了西漢初年,這裏正式設置縣治;逮至東漢,曹操在這兒開渠修河,形成了今天的海河水係。繁盛景象出現於唐代。唐代詩聖杜甫有詩《後出塞》歌詠了這片土地的風貌與繁華。詩雲:“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雲帆轉遼海,粳米來東吳。”從詩中可見當時的水上運輸已經相當暢達。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四皇子朱棣於1400年率兵從北京經這裏南下,奪取其侄朱允炆的皇位成為天子,隨後,即將直沽寨更名為天津,意思是“天子經由的渡口”。元明清三代,天津仰仗漕運之便,很快便發展成為一座新興的商業城市。
天津這座城市與中原地區許多古老的城市不同。傳統意義上的城市,城牆高築,城門晝開夜閉,城牆即是一座壁壘,市民退居於壁壘之內,以防範兵亂和匪患。而天津雖然有城也有門,城門也晝啟夜闔,但天津是依河麵海的,這就注定了天津城的開放性。海河彙集九河之水,流經天津,注入渤海,使天津這座城市的生命脈搏永遠與河海的波濤同步。河海的不懈流動令天津市民的生活呈現同一種流動的狀態。城牆與城門閉鎖得住碼頭的喧鬧嗎?就在這迎南來北往之人、送東進西出之貨的碼頭上,天津最初最原始最古樸的美食便產生了。那是些船夫商販的食品,包子,餃子,間或也有烹炒,都是最簡易的,賣食品的推車挑擔,買食品的販夫走卒。但是,就是這最初最原始最簡易的食品,便已經透露出天津美食的一大特色了——兼容並蓄,彙九方於一地,熔眾美於一爐。
這就說到了“三九”之一的“九方雜居”。
天津由碼頭而發展,因商埠而繁榮,必然廣有坐賈行商。遠到廣東、福建,近為山西、河北,都有一代又一代的行商者遠離家鄉,落戶天津。現如今的天津人,隻要往上查出三五代去,壓根兒就是坐地戶的少,十個得有九個屬於移民。移民們給這座城市帶來兩種建築。一種是會館,移民們自己出資興建,精心精意地雕梁畫棟,讓故鄉的風土韻味浸透於每一片鬥拱和瓦當,即使幾百年歲月風塵,也抹不掉當年遊子的一片赤誠;另一種就是餐館了,不一定由移民出資,但那餐館的大門卻都是衝著移民的胃口大開著的。粵菜、川菜、魯菜、江浙菜,廣大中國所有的菜係都彙集天津,都在天津這座城市裏競相勁展風華,以致到了光緒末年,天津城大飯莊林立,家家都打出經營滿漢全席、南北大菜的招牌,那種吞河海、納百川的氣勢,恐怕沒商一座城市的飲食業敢與爭鋒。當時文人華長卿曾這樣描述津門飲食業盛況:“北方食品之多,以津門為最,吳、越、閥、楚來遊者,皆以為烹調之法甲天下,京師弗如也。”更有聚合成、聚樂成、義和成等八個“成”字號的大飯莊在那時接踵麵世,將飯莊辦出宮廷氣派:餐廳講究幽雅,擺的是紅木大漆桌椅,掛的是名人字畫,用的是白銀和象牙的筷子;餐廳以外講究園林藝術,亭台樓閣,小橋流水——隨九方雜居而來的九方飲食,不僅被天津兼容並蓄,並且被天津做大,被天津做到登峰造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