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擴軍備戰(2 / 3)

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華夏工場的技術授權大受歡迎,購買授權,簽署協議,加入技術聯盟的商家也越來越多。

除了想要技術,以組織生產的商家,還有很多販賣這些產品的商家,也會要求加入這個聯盟,以獲得更好的技術支持。

這個命名為華夏技術聯盟的組織發展相當的快,很快就擁有了一千多成員,僅僅是授權費用和會員費,就已經非常可觀。

而為了更好的授權,推廣技術,聯盟就以會費為資金,在華夏技術學校的支持下,建了一座專門的學校,向這些商家派出來的學徒教授技術知識,這個學校被命名為華夏工學院。

天啟元年前後,遼東一直戰火紛飛,江南江北也時有災荒,不過華夏工場旗下的產業發展得都很好,偌大的明帝國,依然深藏著無窮的潛力。

甚至於前方的戰事,也為這些工業的發展提出了很多需求,直接刺激了煤鐵廠、車船廠的興建與發展。

灤州的煤鐵,有一大部分是被華夏工場消耗,或者是運送往金州。

特別灤州煤炭的開采,規模擴大了十數倍不止,每天都有大量的煤炭通過馬車、船隻運往各地。

除了工業燃料,煤炭在民間的使用也越來越多,雖然夏天取暖的需要少了,不過普及開來的蜂窩煤爐,以其方便實用,被廣泛使用,也為煤炭的消耗增加了一個穩定的出路。

煤鐵是工業的基礎,如果是灤州煤廠隻是規模擴大得迅速,那麼灤州鐵廠不僅規模迅速擴大,技術提升的水平也相當的快。

科學生產與技術管理,大量的技術資料累積,以及通過各種方式聚集起來的,這個時代最為龐大的技術工匠,使得灤州鐵廠的冶煉、鑄造技術都在半年多的時間裏,逐步完善,快速提升,幾乎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大明最先進的鐵廠。

鐵廠產能的放大,以及技術的提高,可以讓軍器局和機器廠需要的鋼鐵得到及時供應,軍器局也能夠提供更多的火銃、火炮以及鎧甲。

工部軍器局製造的火銃、火炮、鎧甲以及其他武器,都是優先供應複遼軍,至於遼西廣寧軍所需,則首先清空倉庫,然後才使用複遼軍淘汰下來的老產品。

這倒不是李彥厚此薄彼,有句話說得好,掌握武器的還是人,尤其是在這個時代,武器要想成為戰場上的決定因素啊,還要看使用它的人如何。

好在工部軍器局的生產能力一直不怎麼樣,各個軍鎮衛所也都有自己打造兵器的軍器局,另外內監還有兵仗局,工部發下來的任務,軍器局還是能夠輕鬆完成。

徐光啟被再次啟用以後,與李之藻嚐試用西洋人的技術鑄炮,他們從澳門那邊的葡萄牙處買了幾門三四千斤的紅夷大炮,並且打算多造這種炮。

李之藻作為工部都水司郎中負責造炮,他的重炮思想,與李彥在軍器局一直灌輸的輕炮思維顯然並不一致。

不過李之藻也認識到軍器局的鑄炮能力似乎並不比那些澳門的傳教士差多少,而這個軍器局又十分排外,拒絕讓西洋人接觸他們的鑄炮技術。

這一點,李之藻曾經向李彥寫信提出,不過李彥給予了回絕,在他看來,這些傳教士代表的始終是西洋人,李彥可不想這些技術被西洋人學去,他給軍器局的命令是嚴格執行技術保密製度,隻要不是軍器局的人,就沒有資格知道軍器局的事情,不管他是工部主事,還是工部尚書,更別說那些洋人。

為了這件事,李之藻甚至與李彥打起了官司,李彥的回答也很明確,你想要造炮可以,想要造炮的技術則沒門,除非是答應不泄露給洋人。

事實上,現在的軍器局核心力量已經被李彥抽空,譬如製造火銃最核心的就是銃管,這個部分已經全部放到精作坊,相應的人手也調了過去,軍器局現在隻是負責將各種零件裝配起來而已,就是一個總裝配的車間。

對於李之藻、徐光啟這樣的技術官僚,李彥還是很欣賞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能夠做得比李彥更出色。

為了這件事,李之藻甚至徐光啟都與李彥鬧得很不愉快,最後李之藻隻能是自己組織人手,用西洋人的技術造炮,這回李彥倒是派了人給李之藻使用,實質卻是偷學西洋人的造炮技術,結果得到的資料顯示,這些傳教士的造炮技術並不專業,但也確實有些許可取之處,可以拿來使用。

精作坊對火銃、火炮的研究一直都在進行,滅奴銃已經發展出升級版本的乙型,更便於攜帶與裝填。

長型銃的技術並沒有太多突破,倒是定型了兩種短銃,一種就是普通型的手銃,便於裝彈和擊發,還有一種改進型的三眼銃,有三個銃管,可以連續射擊三次。

這兩種火銃被李彥裝備在騎兵身上,雖然王國興很想弄一支重裝騎兵出來,李彥卻對騎兵衝陣沒有絲毫的興趣,在他看來,用騎兵衝,還不如用火銃打過去。

李彥試著給滅虜營中軍哨的騎兵裝備手銃、三眼火銃和馬刀、手雷,穿輕甲,這就是標準的輕騎兵裝備。

李彥對騎兵使用的理念就是機動,他讓這哨騎兵換裝並簡單訓練以後,就去襲擊建奴的牧場。

建奴在遼南堅壁清野,並在要地重兵防守,不過在遼南廣袤的土地上,一支輕騎兵擁有足夠的機動空間。

劉文炳親自帶著輕騎兵出征,他也用層出不窮的陰謀詭計證明了他是執行這種戰術的最佳選擇。

在情報部的配合下,劉文炳帶著輕騎兵在遼南神出鬼沒,如果遇上建奴牧民,他們就會毫不客氣提上馬刀,衝上去大砍大殺,搶奪糧食,遇上小隊的建奴也不慌張,掏出三眼銃,衝上去一陣密集的射擊,往往就是一次全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