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鬆江、常州三府府是行政司的直屬光複區,也是同盟會除了崇明島之外的最核心區域。這三個府縣在反抗剃發令運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屠城。滿清殘酷的殺戮雖然使得江南繁華地帶毀於一旦,但同盟會的新政在廢墟上從零開始,也算是一種機遇,可謂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大部分壟斷田地的官紳死的死,逃的逃,大批無主的田地荒蕪,這些田地都充公會庫,號稱為同盟田。
這些同盟田除了按軍功發放給烈屬之外,還招募大批的難民租種,憑著華商會海外貿易的巨額利潤支持,這些同盟田享受免稅三年的農稅。自大明開國以來,蘇鬆兩府的稅賦最重,同盟會新政的免稅三年,對收拾江南民心的效果是無法估量的。這些同盟田的自耕農將成為同盟會最堅定的支持者。
作為行政司的司理長,沈廷揚的實務能力值得稱道,正是因為有了他的經營,處於敵後根據地的蘇鬆兩府在短短的一年間,社會生產就得到了巨大的恢複。但是他畢竟出身舊式官紳,身上帶著諸多晚明官場上的烙印,對於高旭頗為激進的新政措施,特別是重商主義的奉行,大力提高軍人、匠人的社會地位,顛覆性的新學推廣,相較起大明朝曆來的重農抑商,以製武,視匠人為賤籍,八股取士的傳統來說,可謂南轅北轍。對於這些新措施,沈廷揚是保留意見的,但幸好他的性並不迂腐,被高旭拉上了同盟會這條賊船,開弓沒有回頭路,隻有硬著頭皮執行著高旭的政治理念。
以高旭來,沈廷揚的性雖然少了一分顧炎武誌在進取的銳氣,但多了幾分沉穩,但在這個新舊交替、變革激烈的時代裏,也需要像沈廷揚這樣一個有實務能力的人來主持政務,厚實平穩地搭建同盟會的政治基礎。
讓高旭欣慰的是,沈氏後繼有人,沈從做了一年的上海縣縣理事長,表現出了極強的治政能力。
沈從頗有其父沈廷揚的沉穩與實務精神,作為新生代,他是高旭政治理念的堅持追隨者,而不像其父在很多的新政措施上保留意見。他年紀輕輕,年僅十八歲,內斂的性格下保持著旺盛的進取心,對於新政的推行沒有一絲一毫瞻前顧後的憂慮。
在參政會上,高旭正式把上海作為新政試驗的行政特區,廢府改市,把原來的鬆江府改製為上海市,把原來設在鬆江的府郡移到上海縣城,任命沈從作為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長。原鬆江府府理陳龍改任為蘇州府府理,原蘇州府府理事長沈廷揚再回歸崇明總部,坐鎮行政司,統籌同盟會的政務全局。
畢竟暫時來說,同盟會不過是一個民間組織,為了與大明朝的知府、知縣這些官方稱謂區別開來,高旭以府理事、縣理事代替,而在上海這個新政特區,高旭正式啟用市、縣、鎮三級行政單位,各級行政首長分別以後世的市長、縣長、鎮長稱謂。在高旭的計劃,上海特區將是以後光複區的行政模板。
上海特區正式成立後,高旭決定在上海籌建同盟會新學的大本營——“複旦公學”,招收光複區各地同盟公塾的優秀學。這個這複旦公學,原本由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祖伯創建於905年,是現在複旦大學的前身。高旭則是信手移植到四個世紀之前。
籌建複旦公學的重任,高旭交給了沈從。當然,高旭將會給沈從一個大致的籌建方案,包括學校的選址,新式校舍的建設,師資力量的籌備,參照後世的年義務教育學製,以及各個年級課程的編撰,等等諸如此類。幸好有了高老莊內同盟公塾的基礎,籌建公學有了樣本。盡管如此,這複旦公學的建設,起碼需要三年到五年的時間,才能初見雛形。
另外,高旭又計劃把崇明講武堂與浦東新兵訓練營合並一處,在浦東籌建黃浦軍校。
複旦公學以後將成為新學士的搖籃,而黃浦軍校則成為同盟軍軍事人才的搖籃,這兩個學校將成為高旭事業最核心的兩個支點。
接著,高旭又在參政會上,宣布改革同盟會的組織架構,把原來的五司削減為三司,隻設憲政司、行政司、律政司,為將來的三權分立作準備。
原先的商政司改為商政部,從屬於行政司,高老頭則是全麵負責**於同盟會之外的經濟組織華商會。
原來的軍政司則從同盟會的行政組織剝離出來,單獨成立一個直屬於會長的督帥府,由高旭任最高統帥,下設參謀部、陸軍部、海軍部、軍備部、兵役部、後勤部等部門。督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