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嘉定 五(2 / 3)

徐鴻三鎮一營的損失讓高旭痛惜不已,其還有數十個當初他一手培養出來的已成為基層軍官的親衛隊員。隻是高旭也是明白,現階段的同盟軍在本質上也隻是一群鄉兵而已,沒有經過充足的訓練就拉上戰場,動輒五成以上的死傷率毫不意外。

同盟軍的戰鬥力在於為了反抗剃發令、為了拯救發冠尊嚴而產生的那種猶如宗教般狂熱的留發不留頭的戰誌與決心。隻要華同盟旗不倒,高旭相信,每倒下一個同盟軍戰士,就有更多的鄉民踏著英靈的血肉上應募而來。

隻要三鎮一營的骨幹還在,就可以當場招募嘉定城內幸存的鄉壯,補充傷亡的兵士。隻要反抗剃發令的意誌還在,就會有無數的同仁誌士奔赴在華同盟旗之下!

徐鴻見過高旭之後,就領著部屬掃蕩清軍遺留的遊卒,緝拿流竄在城內的李元胤。那些流亡在城外的城民們開始入城,望著被夷為平地的家園隻是一片哭喊。那些家破人亡的幸存者們則是尋親訪故,偶爾遇上一個熟人便抱頭痛哭。

高旭隻是立在北門城頭,望著烽火連天的嘉定城沉思不已。

成為一座焚城,嘉定不是,也不會是終點,既然不願苟且偷生,便隻有玉石俱焚。

這是對於一個民族傳承數千年所遭遇的鐵與血的重鑄,如果像高旭所熟知的曆史那般不堪鑄就,那麼這個民族就會在滿清韃子的統治下沉淪將近三百年,將遺留這個民族一條怎麼也難以割除的代表著愚味與落後的豬辮子。

高旭從沉思回神過來,轉過頭,隻見老家夥領著一個身形清瘦的鄉紳以及一個氣質軒昂的少年走上城來。經過老家夥的介紹,高旭得知麵前這位鄉紳是嘉定侯氏的幸存者侯岐曾。他與他的哥哥侯峒曾一樣是當地名士,嘉定城的鄉民正是在他的帶領下開始重建家園。當高旭知道那十五歲的少年正是少年英雄夏完淳之後,眼不由露出欣賞的神色來。夏完淳的事跡,高旭自然知道,能在嘉定城與他相

遇實在是個驚喜。

高旭如今的名聲實在太盛,使得心懷滿腔敬仰之情的夏完淳極為拘謹,平日那說得口若懸河的慷慨激昂之言竟是說得結結巴巴。與夏完淳交談一番之後,高旭知道這個夏完淳的確是滿腹詩才,滿腔熱血,但他終究隻是一介熱血書生而已,他的那些救亡圖存之說顯得不切實際,有的猶如空樓閣一般。

但無法否認的是,這個夏完淳確實是個好苗子啊。他本人有江南神童的美名,他的父親夏允彝曾是崇禎十年進士,擔任過福建長樂縣知縣,能體恤民情,革除弊俗;他的老師陳子龍也是進士出身,弘光朝的兵科給事,也是江南名士,與夏允彝同為幾社的創建者;他的嶽父錢彥林也是嘉善的抗清首領。曆史上,那夏允彝與陳子龍都是投水自盡,而錢彥林也與女婿在南京一起被清軍殺害。夏完淳的親屬師友皆是忠烈之輩,而且又在江南極有名望,隻要這個夏完淳家族投身同盟會的反清大業,將給江南的士紳階層以極大的示範作用。

很顯然,從那夏完淳熱切的眼神裏,高旭就知道,這個少年英雄急切想加入同盟會驅逐韃虜,恢複華的大業來。

最後,高旭誠摯地對夏完淳道:“存古,我打算在鬆江府籌建華同盟會的分部,你願意幫我分憂麼?”

夏完淳聽罷,頓時激動得滿臉通紅,轟然應喏。

一旁默觀的老家夥心暗歎一聲,如今少莊主逮人就推銷他的同盟會理念,以他老奸商的眼光來看,這少莊主的確有狼外婆的天份,把一個個忠義之士哄上他的戰船,綁上他的戰車。隻要夏完淳這一星星之火一回鬆江,那同盟會的浪潮還不立馬在鬆江府燎原起來。

一切都讓人期待啊。

∶∶∶∶∶∶

李元胤連續地躍過數段破壞的牆壁,身後追兵的喊殺聲才越來越遠。他的親衛都在狙擊同盟軍的追殺傷亡殆盡,如今他隻有孤身一人在嘉定城的殘垣斷壁之流亡。四個城門都被同盟軍控製,搜索極為森嚴,他根本混不出城。而且嘉定城本就不大,隻要同盟軍下決心甕捉鱉,搜尋城每一處角落,他是難以逃脫的。李元胤望了望天色,已是到了黃昏的時候,隻要天色一黑,李元胤就有自信避過同盟軍的搜索,再找一處城牆的缺口處,攀爬出城,逃脫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