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身為同盟會會長的高旭之外,沈廷揚、高老頭以及顧炎武可謂是同盟會的執政三巨頭。
沈廷揚曾出任大明的戶部侍郎,長於吏政,精於民事,作為同盟會最主要的機構之一,行政司相當於朝廷的吏部,任命同盟軍控製區的各級官吏。
對於沈廷揚來說,當高旭拿出他的《行政簡要》的初稿時,沈廷揚看罷隻是一陣的無語。其的一些細則雖然激發沈廷揚的感慨,其大部分的思想太過於推陳出新,但是聯想到同盟會要建立一套無完全有別於福建南明朝廷的治政機構,高旭的天馬行空也就情有可願。
曆代朝廷的觸角隻是到達縣這一級,除了知縣,縣以下的鄉鎮基本是鄉紳說了算了。而且作為一個縣的父母官,知縣啥事都管。但在高旭的行政簡要之,他要把同盟會的行政觸長伸到村鎮之一級。從最基層的裏長、甲長,到村長、鎮長,再到縣長、市長,這稱之為垂直體係。
除了同盟會的行政體係之外,高旭又要建立一套同盟會的會務體係,也就是說,你想成為縣長、鎮長、村長,也就必須是同盟會會員,以高旭的說法,這些同盟會的官員隻是會務員而已。
盡管沈廷揚在崇明同盟會總部做了充足的準備工作,但在十月初到達剛剛光複的鬆江府之後,麵對百廢待舉的局麵,還是忙得焦頭爛額。幸好,在一片廢墟上建立一個新世界雖然艱難,但萬事開始難,隻是進入角色,以沈廷揚的精幹,還是從紛雜的事務理出了頭緒。先修繕鬆江縣城的城牆,再貼出布告安定人心,沈廷揚按部就班地經營著初初光複的鬆江府。
高老頭雖然主政商政司,但他的精力基本放在海外貿易之上,傾力打造他的同盟艦隊,商政司的細務基本由高老莊的總管老家夥主持。在同盟會之,以高氏為首的海商是一股最重要的骨幹力量,商人的地位得到了從未有過的提高。雖然古人重農抑商,但在明末,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各類手工業極為發達的江南地區,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大大地被淡化了,農商並重已成為同盟會高層的共識。
至於顧炎武的宣政司則是管理同盟會的會務,招募會員,擴大影響是宣政司的主要職責。對於同盟會的宣傳,在高旭的授意之下,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在華亭、青浦兩縣的大街小巷,處處掛著同盟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驅逐韃虜,恢複華”的十綱領,每半個月一期的《同盟華報》免費在士林之傳閱,也支持各大商鋪酒肆的訂閱。那些嗅到商機的商人們,重金在華報做插版廣告,不光解決了華報的印刷與推廣成本,甚至還有積餘。除了標語、報刊宣傳之外,還有同盟軍義勇殺韃的社戲,以及在街頭眾情激昂的宣傳同盟會綱領的熱血書生。
總的來說,在崇明蓄積日久的同盟會浪潮,隨著同盟軍的軍事上的勝利,開始集卷了整個鬆江府。
當黃渡大捷、嘉定光複的消息傳到青浦、華亭、浦東諸地,民間驅逐韃虜,恢複華的熱潮已是到達一個新的巔峰。在同盟軍的軍威之下,那些蠢蠢欲動的無良豪強膽寒不已,這使得沈廷揚的政令推行暢通無阻。
雖說同盟會的群眾基礎極為厚實,但在同盟會的高層之,諸如沈廷揚、顧炎武等人,麵對江南數十萬清軍的絕對優勢,同盟會每向前走一步,皆是步步驚心,如履薄冰。
“其實,滿清韃子比我們更害怕,因為他們的十萬隻屁股,坐在千萬個漢民燃燒成的火山口上。”
每當這個時候,高旭總是如此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