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比就比比!”羅藝看著已經醉了的羅成,有些懊惱的說道。在羅藝想來,詩書這東西自己這個武夫多少都會些,何況還在“聖童”孫思邈門下讀了快四年書的羅成。即使是差,那想來也不怎麼丟人的。就算丟人,這也正好告誡羅成謙讓恭敬的道理,做人是要低調的。
羅藝看了看老爺子和羅鬆:“成兒,你先來。”
羅成沒有回答,還在飲酒。羅鬆不得不在一次敲打羅成。
羅成看了看羅鬆,問道:“怎麽了?”
“大伯叫你作詩”羅鬆有些無奈的說道。
“作詩呀?作詩好,別說詩了,就是詞我也會!”羅成醉了,醉到口無遮掩的情況。
羅壽看了看羅成,說道:“今日乃是中秋月圓之夜,所做之詩必須帶有‘月’字。”
“好!”在眾人詫異的目光中,羅成端著一杯酒,一到一斜的起身離開了座椅,走到門前。看了看院前一起吃喝的仆人們。仆人們見內堂酒席上的小少爺走了出來,不由的都停下了手中的筷子,看著這位小少爺。隻見羅成舉杯邀約,用著低沉的聲音誦到: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是一首樸實的詩,沒有秀美的語言來點綴,隻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這是一首不論讀過書還沒有沒有讀過書的人都能聽的懂的一首詩。所以全場的人都在反複的誦著這首詩,它帶個他們的在也不是一首簡簡單單的詩。而是一種真真切切的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後世學者在評價這首詩給予了極高的頌揚。後世學者認為把羅成稱為“文聖”的更本原因就是因為這首詩,年僅八歲開創了“唐詩”的先河,而且羅成留下的其他詩作和詞作,乃至文賦都是膾炙人口的美文。所以後世文人把羅成尊稱為“文聖”。他們那裏知道羅成隻是“山寨”了詩仙李白的著作而已。後人在評價這首詩時說:這不僅僅是反應了羅成對於故鄉長安城的思念。還反應了羅成對兒時的玩伴柴榮的思念。更是在向世人揭示自己對於長安的向往,對於這個權利中心的向往之情。從這首詩之後,年僅八歲的羅成從此開始了自己的傳奇一生。這一夜也被後世學者稱為“崛起之夜”。這一夜羅成不僅得到了羅老爺子、羅藝、羅壽的支持,而且還得到了羅家士族的支持。更是得到了當今弱勢群體“儒家”的另眼看待。
加上在隋朝滅亡後,羅成今日透過羅藝的話分析出來的楊素一族的情況也被流傳了出去。在人們感歎羅成年少就大才的同時,年僅八歲的羅成就知曉朝中大事的脈絡這一點上,就足以看出羅成的誌存高遠。